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6995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docx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麦小雪

2008.5

摘要

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童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研究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市番禺区一间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在对该幼儿园的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并对该园的老师和儿童家长进行详尽的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了儿童在挫折面前不同表现和导致儿童受挫的原因,并从教育策略方面探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儿童抗挫折能力的方法途径,文章最后提出共建“家园合作模式”的教育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抗挫折能力。

文章希望能以一点窥全貌,展现一幅儿童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的现状和教育方法的图景,同时也为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提供一份相关研究的文本。

关键词:

儿童抗挫折能力教育策略家园合作模式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缘由

(二)文献综述

1.关于挫折理论的研究

2.关于挫折和抗挫折教育的研究

3.关于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

(四)研究思路

二、儿童抗挫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儿童受挫体验的调查

(二)儿童遇到挫折时的表现

(三)影响儿童抗挫折能力的情境

三、影响儿童抗挫能力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因素

1.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

2.学校教育方式的影

(二)内部主观因素

1.身体素质

2.已有经验

3.好奇心与兴趣

4.自我期

5‘分享意识

6.安全感

7.沟通能

四、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2.不要替孩子包办,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让孩子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走向目标

5.家庭挫折教育应该注意方式方法

(二)学校教育中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策略

1.引导幼儿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

2.鼓励与持续要求相结

3.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4.利用情境体验法进行教育

(三)结论:

共建“家园合作模式”

1.前文小结

2.结论:

共建“家园合作模式”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七、后记

(一)选题的缘由

近年来,许多调查研究结果和新闻报道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比如大学新生因不能适应独立生活而辍学回家、中小学生在探险夏令营活动中意志薄弱的种种表现、多起青少年因学习困难而引发的血案等,都反映出青少年的心理比较脆弱,无法承受生活环境中的压力和挫折,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轻者心灰意冷、畏避退缩,重者精神失常、轻生或杀人。

这些现象在不断地警醒着社会和教育学者和部门,如何提高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能正确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

特别是今天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德国的行为学家荷尼认为,现代社会的三种冲突使得现代人更多地面临挫折。

即竞争与合作的冲突,满足欲望与抑制欲望的冲突以及自由与现实的冲突.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显然所有人都要面临以上这些冲突和挫折,因此需要具有迎接竞争挑战良好素质的人才,需要人们具有参与竞争的自立精神。

《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

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而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人在遭遇挫折的压力,遇到困难的情境时,能试图再用其它办法来试一试,解决困难,保持行为和心理的正常、健康的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呢?

笔者认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中国有句古话:

“三岁看八十”,就是说明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影响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的人格特征根源于生命的头五年,个体童年早期的经验在人格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儿童阶段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①。

但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挫折及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基本含义、发展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挫折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和挫折的应对策略方面;研究对象多为青少年,较少涉及幼儿;①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7涉及幼儿的研究也是比较零散不系统。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研究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番禺荣达幼儿园进行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儿童抗挫折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探讨影响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并尝试进行教育策略方面的探讨,为儿童挫折教育的实践提供教育心理学依据,也为儿童人格发展有关研究提供一份相关的研究文本。

(二)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是伴随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而产生的。

我国近现代心理学家主要是在引进、翻译和消化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总的来讲还没有真正把研究的视角放在挫折心理方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关于青少年挫折教育方面的经验性文章开始出现,有关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文章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幼儿抗挫折能力和幼儿挫折教育的经验性文章开始增多,而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

国外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挫折的心理学基础和幼儿挫折的产生及教育对策。

具体来讲,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挫折理论的研究

关于挫折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的挫折理论、挫折本能理论、挫折需要理论、挫折—倒退理论和挫折—奋进理论等五种。

(1)、精神分析学派挫折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erud)首次提出挫折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否认作用、合理化作用、压抑作用、替代作用、反向作用、隔离作用、投射作用和取消作用。

(2)、挫折的本能理论:

该理论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创始人麦独孤

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起源于本能。

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行为,也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3)、挫折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心理学在西方被称为“第三思潮”,按照他的

观点,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会使人变得健康。

马斯洛强调行为是很多力作用的结果,几种基本需要综合作用的结果,某些需要不满足挫折就在所难免。

(4)、挫折—倒退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巴克(R.Barker)等人提出的,是与挫折一攻击理论相对的一种理论。

认为个体以退缩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遭受挫折后丧失追求目标的动机,表现为冷漠、幻想、退化、和易受暗示。

(5)、挫折—奋进理论又称挫折效应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A.mAeS)提出的,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可以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

2.关于挫折和抗挫折教育的研究

(l)、关于挫折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绝大多数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义挫折的,虽然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但其内涵基本一致,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受挫者存在某种需要或动机;二是挫折的主客观情境;三是受挫者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如《心理学大辞典》(朱智贤,1989)中的挫折定义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冯江平将挫折定义为“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吴金林认为挫折是“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受到的阻抑”。

关于挫折的种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江平、申荷勇和高岚等人对挫折的分类。

冯江平(冯江平,1991)从不同的角度对挫折进行了分类,他认为按照程度可分为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按照对挫折的准备状态可分为意料中的挫折和意料外的挫折,按照持续时间可分为暂时性挫折和持续性挫折,按照现实性分为实质性挫折和想象性挫折,按照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理想挫折、工作挫折、婚恋挫折、家庭挫折、交往挫折、学习挫折、健康挫折等,按照原因分为外部挫折和内部挫折。

上述分类方式不是绝对平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某一具体挫折可能既属于这一种类,同时又属于那一种类。

(2)、关于抗挫折教育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的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

如有学者(转引自:

陆小娅,2001)认为人的抗逆力至少包括四方面的因素:

一是有良好的自我形象,了解接纳自己、有自尊和自信;二是有归属感,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三是有较强的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技能;四是对生活持乐观的态度。

冯江平(冯江平,1991)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挫折的前一阶段。

挫折排解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境,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是个适应挫折的后一阶段。

耐受力和排解力是抗挫折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依相附,是个体适应挫折情境所不可或缺的。

王晓刚(王晓刚,1998)对浙江省四所高校410名大学生的挫折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在大学生活中遭遇挫折的频度、挫折强度及影响、挫折源、挫折认知及对策、学校教育等。

已有研究(冯江平,1991;李海洲、边和平,2001;陈晓荆,2002;)表明,生理条件、过去的挫折经验、对挫折的认识能力、挫折的频率、期望水平、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个体心理因素、防卫机制以及社会支持都会影响个体的抗挫折能力。

戴爱萍(戴爱萍,2000)具体指出了有七种不良性格容易导致抗挫折能力差,它们分别是依赖型,敏感脆弱型,偏执型,粗暴冲动型,抑郁型,嫉妒型和理想型性格。

白庆祖(白庆祖,1995)认为抗挫折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增强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吴金林、王景定(吴金林,1994;王景定,2001)等人认为成人、青少年挫折教育包括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自我认识教育、自立素质培养、人生理想教育和驾挫方法的指导;雷鸣强(雷鸣强,1994)认为幼儿逆境教育大致包括身体磨练教育、心理挫折教育、生活自立教育和现实困境教育四个方面;杨莉君(杨莉君,1997)认为学前儿童挫折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忍受挫折和排解挫折。

3、关于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广西百色市幼儿园(苏玲、王春梅,2003)就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三方面对全园九个班的幼儿所做的3一6岁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调查”的结果显示:

第一,尽管幼儿在总体上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比较低的。

第二,幼儿抗挫折能力水平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但个别差异较大,说明还存在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雷鸣强从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逆境教育,认为逆境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要幼儿动身、动心、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对他们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的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坚强意志”。

杨莉君通过研究认为(杨莉君.,1997)认为深受教师家长喜爱的“好孩子”由于经常生活在表扬中,经历的挫折少,一旦处于逆境,则会比普通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困扰,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并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挫折。

情绪性高的幼儿和感觉统合(Sensorylntgeartino)失常的幼儿耐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