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1339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芦花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芦花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芦花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芦花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芦花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芦花荡教案.docx

《2芦花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芦花荡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芦花荡教案.docx

2芦花荡教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2、芦花荡

课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过程

方法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

态度

学习英雄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

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美错,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然而,事隔上千年,仍然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纪近六旬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戏耍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小说家孙犁写得一篇小说《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二、作者、背景介绍

可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有关资料。

然后教师多媒体显示。

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孙犁作品的艺术特色。

课件展示:

孙犁,现代作家,河北安平人,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芦花荡》、《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

 

学生自由谈论《英雄》这部电影的内容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孙犁或《芦花荡》的资料

 

学生朗读、记忆文学常识,

 

由电影《英雄》过度到《芦花荡》,便于学生接受,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从上课开始便进入英雄人物的氛围中,情境的创设对课堂的开始至关重要。

 

了解作品的前提是了解作者,通过介绍作者的作品,学生头脑中的作者和作品的相关知识更为丰富,眼界更为开阔,思维也就更为灵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自主阅读,个性解读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音频播放课文朗读,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教师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送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孩子报仇。

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畅谈阅读感受,同学们用“我喜欢,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教师举例: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他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了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四、合作探究,个性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组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

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旬,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

3、深层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旬,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

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

精神是那么悠然自得,异常自信;业绩,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畅通。

;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于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后来又说“等到明天,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

 

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两名学生讲台前复述故事,复述完后,其他同学补充、评价优劣。

 

利用教师给出的句式说话,但求有个性,不求统一。

 

小组讨论,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发言。

 

边听音频边欣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既是一种感官享受,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复述课文,既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材料整理能力,这项活动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正在逐渐的淡去,“快餐式”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用开放的句式说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先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品特色,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小组讨论的原因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课标的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代了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

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五、布置作业

结合文中的描写,谈谈本篇故事情节所具有的传奇色彩。

(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点名学生读自己的日记,谈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评价。

2、读出本科环境描写的语句。

二、个性解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1、学生速读课文,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2、齐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读出美感,并展开想象,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林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他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住上钻,目标好像在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礼堂有些的飒飒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

(1)、第(8)句。

明确: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

白天一片死寂。

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他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

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从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认会显得格外美丽。

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绝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

教师领导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3.教师小结。

如此美丽、富饶的国土,怎能允许日本侵略者侵犯、践踏?

如此美好、恬静的家园,怎能容忍敌人糟蹋、破坏?

因此,这极大的激起了人们的愤怒,保家卫国,全民动员。

在这用大背景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来加入,便不觉得是怪事了。

三、个性解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子的英雄英格表现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奥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

教师总结:

老当益壮、本领高强、爱憎分明、自信自尊、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强调其特殊性格应是自信自尊。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的性格特点?

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他对苇塘里德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闲心情也体现了他的自尊和自信。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女孩洗脸,老头子让他洗,鬼子小火轮的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胆,这是过于自信了。

(其它表现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句子不再一一例举)

“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点出了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和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头子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四、课堂总结

孙犁的《荷花淀》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

,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表现。

 

学生读自己的日记,互相分析、评价。

齐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展开想象,感受浓浓的诗情画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用教师给定的句式说话。

 

学生分析、思考重点语句的作用。

 

开放式的作业,学生有兴趣,乐于接受。

 

个性解读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孙犁作品的主要特色。

先让学生找出来,再让学生读,最后让学生分析,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有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

 

小组讨论,合作阅读,共同探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学习本文更深层的要求,让学生在固定的句式中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有目的的思维。

 

抓住主要语句生发开来,对主人公有更深入的理解,核心性格正式本文传奇色彩的一大原因。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二凌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学生练习。

挖掘本文背后的内容,丰富人物的形象,这就是创造阅读,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师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2、请以《二十年后有相会》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

假设二十年后大凌和二凌又与老头子相会,他们相逢的情景会是怎样?

想象一下,写一篇600子以上的记叙文。

 

 

情节美—传奇色彩

环境美—诗情画意

芦花荡:

美人物美—“老鱼鹰”:

老当益壮、本领高强

(老头子)大凌挂花:

爱憎分明、自信驻足

正午惩敌:

智勇双全、乐观豪迈

 

孙犁简介

孙犁(1913.4.6-2002.7.11)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

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

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

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

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

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

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悠悠荷面依依情

               ——论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

他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朴中见隽永,于轻柔中透刚强。

孙犁小说集诗、画、文三者于一体,形成了孙犁小说清新脱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芙蓉仙子欣来游”的诗情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浓郁的抒情像河流一样贯穿于孙犁的小说中,成为其小说艺术魅力所在。

孙犁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地表达出来,而是像小桥流水般慢慢地渗入小说的字里行间,令人品之不尽味之无极,显示了一种似淡实浓的独特的抒情韵味。

孙犁小说多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对纯美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道德,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他喜欢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来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真挚深切的情感,充满着浪漫、美好、动人的诗情。

(一)“美人采红莲”:

人物美

孙犁独创了自己的美学人物体系,他用灵巧的笔触刻画了一群识大体,顾大局,具有乐观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系列。

孙犁以抒情的笔调渲染气氛,不论是对话,叙述,还是描写,他都能从中挖掘出诗意,并用诗的笔触去赞美人物的美好心灵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着重展示人物的内心和气质,从而使人物鲜活起来,达到“神似”。

在《荷花淀》里,水生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勇敢的妇女,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时她明大义,识大体,舍小家,顾大家,把对丈夫的爱与对祖国的爱结合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她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

因此,她也和妇女们组织了抗日队伍,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抗战洪流中,表现出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情操。

又如小说中几个女人没见到丈夫回来时,有过这样的话:

“可慌(高兴)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一个“慌”字生动地表现了青年妇女那种既兴高采烈又迫不及待的心情,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妇女们那颗火热的心。

而那位女人说到“娶新”二字时,心里一羞,脸上一红,灵机一动,舌头一卷,忙把吐到嘴边的“媳妇”两字咽下去了,诗境一般地显现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一闪念,一个可爱的妇女形象便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还有《钟》里的慧秀和大秋,《风云初记》里的春儿和芒种,《山地回忆》中的妞儿,都是孙犁寄托着某种精神与理想的诗化人物。

在他们身上,孙犁看到了冀中人民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

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承受着牺牲的痛苦,以从容的态度,迎接着每一个崭新的黎明。

孙犁热情地歌颂着人情美和人性美,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光明和希望。

(二)“荷风送香气”:

生活美

孙犁的作品大多选材于日常生活,但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一旦经过他感情的过滤而进入小说后,就被诗意化了。

作者在日常生活描写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将原本看来平凡枯燥的日常生活装点得非常美丽,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感,使人耳目一新。

《荷花淀》一开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劳动生活也不像往常那样枯燥了,而且具有了灵动的舞蹈美和色彩美。

尤其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把人物描绘得简直就是一位仙女,把每天繁重的劳动变成了一首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含蓄优美的特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纯美的诗化世界。

又如他的小说《吴召儿》,作者选取的是最富灵性最能打动人的瞬间,用浓墨重彩表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美。

文中写到吴召儿翻穿棉衣,她那如同一只热情聪明的小白山羊跳跃在乱石尖上截击敌人的神态,她那被山风不断卷起的红棉袄角“撒出的一朵朵红花”在山岩间闪耀的诗意性描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篇小说,作者写的似乎都是战争年代的一些生活小事,但小事中却凝结着作者生活的诗意与深情,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

(三)“白露凋花花不残”:

战争美

一提到战争,首先想到的就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

一般作家在描写战争场景时,都是极力渲染战争的艰苦,血腥和死亡,烘托战争的残酷属性。

而孙犁的战争小说则从来看不到战争的惨烈,取而代之的是满淀悠悠的荷花香。

孙犁的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他将战争置于一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形成清雅、疏朗的独特风格,从而使战争小说能够超越具体的战争时代而产生更为恒久的艺术魅力。

孙犁的小说不正面描写战争的刀光剑影和激烈的斗争场面,而代之以一种清新,优美的自然场景。

比如在《荷花淀》中,作者以白洋淀美丽如画的风光作背景描绘战争,凸显人情美,人性美。

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那“高高地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很难想象,这样一幅荷花映日图竟是战争流血牺牲的场所。

白洋淀那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苇,粉红色的荷花箭,散发着清幽香气的荷花叶,无不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

即使在同敌人搏斗时,作者也不免用荷花的美来进行渲染:

“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丝毫感觉不到战争的恐怖。

作家始终在以一种清新的笔法点染战争,使战争场面变得没有丝毫的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