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副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90936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生物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生物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生物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生物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副本.docx

《微生物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副本.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副本.docx

微生物副本

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种类多,分布广。

发展史;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第1章:

原核生物的定义: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其中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细菌的定义: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种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胞的一般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间体,核区,内含物

细胞的特殊结构:

1.糖被: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2.鞭毛:

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3.菌毛:

又称纤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4.性毛:

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5.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6.伴胞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胞晶体.

革兰氏细菌:

阳性(染色呈紫红色)阴性(染色呈红色)

阳性细胞壁:

肽聚糖(含量很高),磷壁酸(含量较高),类脂质(一般无),蛋白质(无)

阴性细胞壁:

肽聚糖(很少),磷壁酸(无),类脂质(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高)

共有的成分:

肽聚糖又称粘肽,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现以G+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肽聚糖作一介绍。

肽聚糖分子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其中的肽包括四肽尾和肽桥两种,而聚糖则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单糖相互间隔连接成的长链。

磷壁酸(teichoicacid)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肽聚糖分子进行共价结合的,称壁磷壁酸,其含量会随培养基成分而改变;另一类是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称为膜磷壁酸或脂磷壁酸。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外膜具有控制细胞的透性、提高Mg2+浓度、决定细胞壁抗原多样性等作用,因而可用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病原的地理定位,其中的类脂A更是G-病原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革兰氏染色的染色过程:

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沙黄复染

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

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

缺壁细菌(cellwalldeficientbacteria):

虽然细胞壁是一切原核生物的最基本构造,但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此外,在实验室中,还可用人为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细菌。

现将4类缺壁细菌表解如下

L型细菌(L-formofbacteria):

L型细菌应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原生质体(protoplast):

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球状体(sphaeroplast):

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支原体(Mycoplasma):

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为它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故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放线菌(actinomyces)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放线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菌丝致敬通常为0.5-1um,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

放线菌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是生长在培养基内部的菌丝,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质。

有营养菌丝上长出并伸展到空气中的菌丝叫气生菌丝,其颜色一般较深,直径也较粗,是营养菌丝的两倍左右,其虽不接触营养物质,但营养物质仍能传递过来,气生菌丝位于菌落表面,使菌落呈短绒毛状。

放线菌生长到一定时期,气生菌丝顶端会分化出孢子丝,孢子丝形态及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多样,形状有:

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螺旋状较常见,其松紧,大小,转数,转向都较稳定,转数在1~20周间(多数为5~10周),转向多数为左旋。

形态多样,有球、椭圆、杆、圆柱、瓜子、梭或半月等形状,排列方式有互生,丛生和轮生等..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丛枝病”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它与支原体的区别是有细胞壁和不能独立生活;与衣原体的区别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和存在产能代谢系统。

落基山斑疹伤寒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沙眼

第2章:

真核微生物的定义: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真菌的定义:

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③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⑤以产生大量无性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⑥陆生性较强。

酵母菌是一个通俗名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③能发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酵母菌为什么是优质单细胞蛋白质?

酵母菌的细胞壁成分:

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枝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

三种生活史:

见课本49-52

啤酒酵母(单双倍体型):

单倍体营养细胞和双倍体营养细胞均可进行芽殖。

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式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

单倍体和双倍体两个阶段同等重要,形成世代交替

单倍体型:

特点:

营养细胞是单倍体;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双倍体细胞不能独立生活,因为双倍体阶段短,一经生成立即减数分裂。

八孢裂殖酵母为代表

双倍体型:

以路德类酵母为代表

特点:

营养体为双倍体,不断进行芽殖,双倍体营养阶段长,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发生接合。

单倍体阶段仅以子囊孢子形式存在,故不能独立生活。

霉菌的定义:

常指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霉菌的细胞形态:

等你解决这里看下我的重点实在写不下去了,吐下槽,那老师说的太杂了。

假根是低等真菌的匍匐菌丝与固体基质接触处分化产生的的根状结构,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是匍匐枝。

匍匐菌丝,又称匍匐枝,是毛霉目,是真菌在固体基质上常形成与表面平行具有延伸功能的菌丝

根霉(Rhizopus)

根霉与毛霉同属毛霉目:

很多特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根霉有假根和匍匐菌丝。

根霉菌菌丝体白色、无隔膜,单细胞匍匐菌丝着生孢子囊梗的部位,接触培养基外,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呈分枝状生长,犹如树根,故称假根,这是根霉的重要特征。

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繁殖形成孢囊孢子。

毛霉(Mucor)(它是一种较低等的真菌,多为腐生,罕寄生)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是用于制用腐乳、豆豉等食品的重要菌种。

菌丝一般白色,无隔膜,不产生假根,是单细胞真菌。

代表:

总状毛霉、高大毛霉、鲁氏毛霉、梨形毛霉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

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

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

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

青霉菌菌丝与曲霉相似,但无足细胞。

分生孢子梗顶端不膨大,无顶囊,经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小梗,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青色分生孢子。

孢子穗形如扫帚.

青霉属分为四组即一轮青霉:

分生孢子梗只有一轮分枝;二轮青霉:

分生孢子梗产生两轮分枝;多轮青霉;分生孢子梗具三轮以上分枝;不对称青霉:

分生孢子梗上,不对称地产生或多或少轮层的分枝。

孢子穗的形态构造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第3章: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病毒的特性有: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看看课本或PPT,比较长的,好难背的,就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1.吸咐(adsorption,attachment)当噬菌体与其相应的特异宿主在水环境中发生偶然碰撞后,如果尾丝尖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多糖或脂蛋白-多糖复合物等)接触,就可触发颈须把卷紧的尾丝散开,随即就附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2.侵入(penetration,injection)吸附后尾丝收缩,基板从尾丝中获得一个构象刺激,促使尾鞘中的144个蛋白质亚基发生复杂的移位,并紧缩成原长的一半,由此把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

此时尾管端所携带的少量溶菌酶可把细胞壁上的肽聚糖水解,以利侵入。

头部的核酸迅速通过尾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并将蛋白质躯壳留在壁外。

3.增殖(replication)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成熟(装配)噬菌体的成熟(maturity)过程事实上就是把合成的各种“部件”进行自装配(selfassembly)的过程。

5.裂解(释放)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lysis),从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

噬菌斑的定义:

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效价的定义: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

测定方法:

双层平板法

主要操作步骤为:

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一般经10余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

此法有许多优点,如加了底层培养基后,可弥补培养皿底部不平的缺陷;可使所有的噬菌斑都位于近乎同一平面上,因而大小一致、边缘清晰且无重叠现象;又因上层培养基中琼脂较稀,故可形成形态较大、特征较明显以及便于观察和计数的噬菌斑。

温和噬菌体:

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为温和噬菌体,而其宿主就称为溶源菌。

溶原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有3种:

①游离态,指成熟后被释放并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粒子;②整合态,指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prophage)状态;③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合成和装配的状态。

溶源性,溶源菌的定义

亚病毒: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3类。

1.类病毒(Viroid)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2.拟病毒(Virusoid)又称类类病毒(viroid-like)、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satellite),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3.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4.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5.一种伴随植物病毒的小的自剪接RNA分子,约350个碱基对,被病毒的壳体包裹。

第4章:

6类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1.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2.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3.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4.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5.无机盐或矿质元素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源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

6.除蓝细菌等少数微生物能利用水中的氢来还原CO2以合成糖类外,其他微生物并非真正把水当作营养物。

即使如此,由于水在微生物代谢活动中的不可缺少性,故仍应作为营养要素来考虑。

主动运送:

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基团移位:

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培养基:

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

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运用自己丰富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知识,可为提出最佳试验方案打下良好的基础。

2.营养协调:

对微生物细胞组成元素的调查或分析,是设计培养基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3.理化适宜:

指培养基的pH值、渗透压、水活度和氧化还原势等物理化学条件较为适宜。

4.经济节约:

在设计大生产用的培养基时,经济节约的原则显得十分重要,

培养基的种类:

 

选择性培养基:

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应用:

酵母菌富集培养基

鉴别性培养基:

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最常见的鉴别性培养基是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即EMB培养基

第5章:

发酵的广义及狭义的概念必考(3分)

发酵”有两个涵义:

广义的发酵:

最早是从会不断冒泡并产生有益产品的一些自然现象开始的;目前已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狭义发酵概念:

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第六章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纯培养的方法:

见PPT第七章里的第七张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连续稀释,目的是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如果经过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由一个微生物个体繁殖而来的纯培养物.

这种方法适合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

平板划线分离法

分区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倾注平板法

平板涂布分离法

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倾注平板法

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对热敏感菌及严格耗氧菌不太适合.

典型的生长曲线:

课本153

典型生长曲线粗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时期

延滞期:

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

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延滞期的特点:

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④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很多,除菌种外,主要有3种:

1.接种龄指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即它生长到生长曲线上哪一阶段时用来作种子的。

这是指某一群体的生理年龄。

实验证明,如果以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短;反之,如以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长;如果以稳定期的种子接种,则延滞期居中。

2.接种量接种量的大小明显影响延滞期的长短。

一般说来,接种量大,则延滞期短,反之则长因此,在发酵工业上,为缩短延滞期以缩短生产周期,通常都采用较大的接种量(种子∶发酵培养基=1∶10,V/V)。

3.培养基成分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要比接种到营养单调的组合培养基中的延滞期短。

所以,一般要求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尽量接近,且应适当丰富些。

出现延滞期的原因,是由于接种到新鲜培养液的种子细胞中,一时还缺乏分解或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辅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物。

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有关的中间代谢物,就需要有一段用于适应的时间,此即延滞期。

指数期:

指数期又称对数期,指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

指数期的特点是:

①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而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代时,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时间最短;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①菌种:

不同菌种其代时差别极大,

②营养成分:

同一种微生物,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其代时较短,反之则长

③营养物浓度:

营养物的浓度既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又可影响它的生长总量,只有在营养物浓度很低(0.1~2.0mg/mL)时,才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随着营养物浓度的逐步

提高(2.0~8.0mg/mL),生长速率不受影响,而仅影响到最终的菌体产量。

如进一步提高营养物浓度,则已不再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了。

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就称生长限制因子

④培养温度: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指数期的微生物因其具有整个群体的生理特性较一致、细胞各成分平衡增长和生长速率恒定等优点,故是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也是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的最佳材料

稳定期

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

特点是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

这时的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而且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进入稳定期时,细胞内开始积聚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内含物;芽孢杆菌一般在这时开始形成芽孢;有的微生物在这时开始以初生代谢物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合成抗生素等对人类有用的各种次生代谢物。

所以,次生代谢物又称稳定期产物。

由此还可对生长期进行另一种分类,即以指数期为主的菌体生长期和以稳定期为主的代谢产物合成期。

稳定期到来的原因是:

①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②营养物的比例失调

稳定期的生长规律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对以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SCP、乳酸等)为目的的某些发酵生产来说,稳定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对维生素、碱基、氨基酸等物质进行生物测定(bioassay)来说,稳定期是最佳测定时期;此外,通过对稳定期到来原因的研究,还促进了连续培养原理的提出和工艺、技术的创建

衰亡期

在衰亡期中,微生物的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

这时,细胞形态发生多形化。

产生衰亡期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

恒浊与恒化培养的区别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

不恒定

最高速率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相平行的代谢产物

生产为主

长因子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

有限制生

恒定

低于最高速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

实验室为主

(外控制)

长因子

厌氧菌因不能合成SOD,所以根本无法使O2·歧化成H2O2,因此,在有氧存在时,细胞内形成的O2·就使自身受到毒害

PH调节:

过酸时:

加NaOH、Na2CO3等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