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0270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

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

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原文说“将礼仪文化

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选B。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

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

曾祖皎,周(北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高祖徽,周河内太守。

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

父咤,隋昌州长史。

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①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

“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

今欲汝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

”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

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

“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大惊曰:

“尔不言,几失此人矣!

”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

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

“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

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许之,禄赐特依旧。

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

寻薨,年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

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旧唐书·杜如晦》有删改) 

注释:

①常调:

按常规迁选官吏。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答案】D

【解析】

考点:

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5.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答案】C

【解析】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

曾祖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高祖父曾任河内太守,祖父任温州刺史、工部尚书,父亲曾任昌州长史。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

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

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高祖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

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

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材”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房玄龄的陈述。

所以选B。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5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5分)

【答案】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5分)给分点

(1)“画象于丹青者”,1分;“为冠首”,1分;“其见重如此”被动句1分,意思对1分;整句通顺1分。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5分)

(2):

“忧”,1分;“存问”,1分;“名医上药”,1分;“相望于道”,1分;整句通顺,1分。

【解析】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

曾祖父杜皎,北周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高祖父杜徽,北周时任河内太守。

祖父杜果,北周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

父亲杜咤,隋朝时任昌州长史。

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

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对他说:

“你有应变的才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材,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

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吏,只是少些俸禄罢了。

”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

太宗平定京城,引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当时亲王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

记室房玄龄向太宗建议说:

“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

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王佐之才。

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籓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君临天下,统治四方,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

”太宗十分惊讶地说:

“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

”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亲王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机要务。

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众人人被他深深地折服。

杜如晦多次

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

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

天策将军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将军府从事中郎,把像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像这样被器重。

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

“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

”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们,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逐出亲王府。

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太宗即位后,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进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

年,杜如晦以原官兼任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

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理朝政。

以至于台阁规模和典章人物,都是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

谈到治国良相,房玄龄和杜如晦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冬天,杜如晦身患疾病,上奏请求辞去官职,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但给他的俸禄和赏赐和原来一样。

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

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情加重,太宗命皇太子到他家去问候。

皇帝还亲自来到杜如晦的家里,扶着他流泪,并赏赐丝帛千段;趁他还没有去世,让他的儿子出来并任命官职,于是破格升迁左千牛杜构为尚舍奉御。

不久,杜如晦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太宗哭得十分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改封他为莱国公,谥号“成”。

太宗吃到美味的指爪,想到杜如晦不能和自己一同吃而很伤心,吃了一半就停了下来,派使者将剩下的一半送到杜如晦灵前祭奠。

后来,太宗忽然梦见了杜如晦,宛如生前。

天亮后,把做梦的事告诉了房玄龄,言谈之间歔欷不已,并派人送御馔去祭奠。

第二年杜如晦忌日那天,太宗又派遣尚宫到杜如晦家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这种自始至终的恩遇,从来就没有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夜词

谢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

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

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

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

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8.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

(1分)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

(2分)“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

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答。

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可据此组织答案。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

(5分)

【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

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不共戴天的气节。

(3分)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

(3分)

【解析】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苏轼《赤壁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依依墟里烟暧暧远人村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

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

“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

“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

“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

“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

“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

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 “一千二?

”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

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

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用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答案】DA

【解析】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小说的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描述老瞎子说书精彩的开场场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趣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正侧两面突显了老瞎子的说书艺人形象。

③为后文说唱罗成一书及弹断最后琴弦做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内容上要紧扣小说主题,结构要从承上启下两个角度展开。

另外还要考虑本段处在第二段的位置上,应想到承上启下、过渡这些术语。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

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

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

②慈善悲悯,传承大爱。

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

③技艺精彩,细心严管。

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

【解析】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8分)

【答案】

(一)“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如弹够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治眼,就可以见到了光明。

为了见到光明,这一生就好好弹够一千根琴弦。

有了这目标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

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师傅还有一个庄严的使命,即是把这个希望传承给下一代。

(二)我们普通的人们,也会遭遇另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的危机灾难面前,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目标,用这个希望或目标激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即使明知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人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谈谈对题目意蕴的理解。

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四个关键词语来考虑。

根据全文,可围绕坚强、希望、目标来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