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026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docx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

历代名家山水集《辋川图卷》精选画册

辋川,在西安市蓝田县城西南约5公里的尧山间,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是秦岭北麓一条风光秀丽的川道。

川水自尧关口流出后,蜿蜒流入灞河。

古时候,川水流过川内的欹湖,两岸山间也有几条小河同时流向欹湖,由高山俯视下去,川流环凑涟漪,好像车辆形状(“辋”指的是车轮外周同辐条相连的圆框),因此叫做“辋川”。

辋川在历史上不仅为“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士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素有“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之誉。

“辋川烟雨”为蓝田八景之冠。

唐王维辋川图王维辋川图绢木设色日本圣福寺王维辋川图(传郭忠恕临本)明拓本纵31.75×825.5cm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和杰出画家,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被称之为“诗佛”。

公元七零一年出生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应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开元九年,二十一岁进士擢第。

授太乐丞,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吏部郎中。

天宝末,官拜给事中。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安禄山所捕,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接受伪职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唐开元二十九年,王维在买下宋之问的别墅之后到天宝十四年,前后有十四年之多的时间就半官半隐在这个辋川。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幸运的并不是他纵情山水,免祸全身,重要的是,蓝田的山水成就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从此积累了中国人审美的创造和经验。

王维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

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高度评价了王维的诗:

“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又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的独特的敏感与对画理的娴熟运用,创作了大量形神俱佳、气韵生动、画意盎然的山水田园诗篇。

而且其中不少作品,尤其是后期描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生活的诗歌,还包孕着耐人寻味的禅意。

被后人誉为中国文人画鼻祖一代宗师。

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城南20公里的辋川乡。

蓝田在大唐故都长安的南郊,秦岭北麓终南山青山秀水,林木葱郁,溪流两岸,丹峰拥翠,奇石遍布,神态各异;秋冬春夏,阴晴雪雨,暮霭晨岚,空濛凄迷,四时景致,变幻瑰丽。

但蓝田山水的钟灵毓秀却在辋川,辋川性灵的描画更在王维。

据史书记载,王维山水画中最受推崇的一幅,当数著名的《辋川图》,作于长安清源寺壁上的。

最有力的证据是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清源寺壁上画辋川,笔力雄壮。

”张彦远是唐僖宗时人,其书成于大中元年,距王维成画不到百年,相信应该是比较可靠的了。

但是,清源寺是唐乾元元年两京收复后,王维上表肃宗请施庄为寺后才有的。

此后王维虽也来去辋川,但因战乱陷贼获罪,故而心灰意冷,似不可有此心境创作出《辋川图》这样的巨制。

同时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进一步描述《辋川图》说:

“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从这非凡的艺术气象来推断,《辋川图》也不应该是此时的作品。

由此推断,《辋川图》最初可能是绢本,在天宝后的某一段日子里,王维才将其复绘在清源寺壁上,这也许是作为诀别人生之前的一种特殊意义的留念吧!

历代名家辋川图

五代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宋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画临辋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赵孟頫(传)摹王维辋川诸胜图绢本设色43.5×990.8厘米大英博物馆藏元王蒙摹王维辋川图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点击全卷)明仇英辋川十景图绢本设色30.5×987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点击另开窗口)

《辋川十景图》名为唐代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的诗意。

实际上正是以明代的园林生活为粉本。

屋舍界画的工整,花木杂树的精微,青绿设色的细丽,真称得上穷工极艳。

创作这样的画卷,需要才情,更需要平心静气而又千锤百炼的功力,逸笔草草的翰墨游戏,与之是不能相容.《辋川十景图》十景各自独立成章,但又联贯为统一的大画面,随着画卷的展开,移步易景,引人入胜,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

对于今天中国画的创新,具有不容低估的积极意义。

明沈周辋川图手卷水墨纸本拍品明王问莫是龙1538年作辋川胜览拍品

清王原祁辋川图卷手卷纸本设色35.6×545.5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点击另开窗口)清沈源、曹夔音王维辋川二十景诗意图西泠拍品(点击另开窗口)清金学坚辋川图西冷拍品

清黄易辋川图1772年作拍品从辋川到终南山叩开终南山隐士的柴门

  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在中国腹地,横亘绵延,划分南北两地气候及地域的终南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

  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

如今,它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

  这些隐修者中有为信仰而来的和尚、尼姑、道士、居士,也有为追寻清净、淡薄的生活而来的普通人;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除中国人,还有来自日本、韩国、法国等国的“老外”。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长期居住在终南山的隐修者约有四五百人。

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过着怎样的隐修生活?

古老的隐士文化在这里经历着怎样的延续?

在一位名叫智均的居士带领下,本报独家报道小组走进终南山,对数位茅蓬隐士进行了走访,终南山隐士的生活逐渐清晰起来。

  1隐修为何选“终南”  从今天的西安城,经子午大道,往南不到40公里,就看见一众起伏的山峦,绵延不绝。

在云雾天气,它朦胧飘渺。

而在晴朗的日子,从西安市区就悠然可见。

这就是终南山了。

终南山,在古代又被称为南山、地肺山。

今天指秦岭在西安之南的系列山峦,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2米。

  中国的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传说中的巢父、许由到现在的各种隐士,其人数达数万人,仅其中有迹可考者就达数千人。

  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隋唐五代的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康熙时期的关中名士李雪木,为逃避清廷的召唤,躲到终南主峰太白山一带,因山中乏纸,他用槲叶写文题诗,竟至收集成《槲叶集》。

至民国时期,大居士高鹤年先生晚年也曾在终南山的嘉五台和南五台结茅蓬访道修行,他隐居的茅庐犹在。

  谈到选择终南山隐修的原因,藏传佛教上师益喜宁宝堪布谈了他的看法。

2003年至今,堪布上师已陆续在终南山行持近10年。

他告诉记者,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隐修者提供了基本保障。

健谈的堪布上师感慨道: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这里的山民对隐修者也心怀尊敬。

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

如今,在山里可以随意搭建茅蓬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只能出现在终南山了。

”  对于选择终南山隐居修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方丈本如法师也有自己的体会。

在终南山修行了近20年的本如法师说:

“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有王者之气。

祖师大德,多聚于此。

在这里修行的隐士规格都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

而且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在这里修道易成。

正如高鹤年先生在《名山游访记》所写:

名山修道,终南为冠。

”  2终南隐士的山中生活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隐士们的生活一定像陶渊明诗中所描述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终南山的隐士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路上我们看到,每个隐修者都在自己的茅蓬周围开垦了小块的土地,种植蔬菜、瓜果,依靠辛苦劳作而生活。

除了能从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生活所需的油盐、米面、衣被,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居士的供给。

即使是这些,也来之不易。

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到离山口最近的茅蓬,至少要1个小时。

由于交通极其不便,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从山下背上去。

  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气候条件虽然为住山隐修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但要真正在深山老林里长期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蓬长期关注终南山隐士这个群体,他向我们介绍了山中隐修者的一些情况。

“隐修者都是人,并不是神仙。

刚上山的时候,他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荒凉的山坡上如何生活。

那里没有房子、没有电、没有一件像样的炊具。

性情迟滞、懒惰的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

”  圆智法师是智均带我们去采访的第一个隐修者。

由于对山中情况缺乏了解,我们的考察活动正好赶上雨季。

山路湿滑,芦苇郁郁葱葱,时有蛇虫出没。

鉴于此,智均建议我们先去拜访离他的茅蓬比较近的圆智师父。

  圆智师父今年快70岁了,慈眉善目,轻声细语,看起来不过50来岁。

他告诉我们,对于进山修行的人,第一件事是要找到可以居住的地方。

他现在住的这个茅蓬,是智均帮忙找的。

智均说,这个茅蓬是高鹤年当年隐居终南山时建起的茅蓬之一。

时隔近百年,虽然房屋几经修葺,但格局没变。

屋后有一圈石头垒起的山墙,可看出当年的修建曾花费很大工夫。

独特之处还在于,茅蓬背后,有一个石砌的闭关房。

智均告诉记者,这种闭关洞在藏地多见,在汉地却是少见的。

这里以前很可能住过高僧。

  圆智师父刚来时,这个茅蓬几近废弃,四面走风,鸟从天窗进出,房子里什么都没有。

经过辛苦修葺,才真正安顿下来。

  采访中,张蓬告诉我们,能接受艰苦清简的生活,隐修者只是解决了生存的问题,而克服独住的孤独感才是他们最难通过的一关。

没有定力、没有恒心的修行者是很难经受得住考验的。

每年,山中都有修道不成反成癫狂的隐修者。

  智均也告诉记者,“即使一个有修行基础的人,也不一定适合住山。

那不仅意味着完全放弃物质享受,也意味着面对寂寞和孤独。

”因此,每年有很多人住进终南山,又有很多人离开终南山。

  3终南隐士在归隐中寻找什么  如今的终南山中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政治型隐士。

在他们当中,信仰佛道教的隐修者占大多数。

另外一部分,则是生活型隐士。

他们隐居终南,是出于个人精神追求,或者个人对原有生活方式的放弃,自愿追逐安宁朴素的生活。

他们选择隐修,有的是因为感情失意,有的是因为经济窘迫,有的则是因为个人对原有生活的深刻反思……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隐修者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性格孤僻、行为古怪。

相反,他们流露出的简单、明快的个性感染了我们。

他们正如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所描述的,是一群快乐、和善的人。

  写到这里,不能不再次提到我们的向导,居士智均。

  智均今年33岁,瘦高个儿,性情柔和。

在许多人眼里,智均选择的是一条奇怪的人生之路。

3年前,他在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拥有一家公司,过着安稳的生活。

可是,在2008年的秋天,他毅然选择离开城市,经由朋友推荐,进了终南山,一住就是3年。

  一路同行,我们了解到,智均自少年就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几经得失。

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他觉得自己带着一大堆生命疑惑,就如携带着沉重的行李,无法进入未来的生活。

“我很困惑,希望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调整一下自己。

”智均说。

  3年,对于生活在闹市中的普通大众来说,显得那么短暂。

可对这些长期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的隐修者来说,则写满艰辛与不易。

但从智均爽朗的笑声中能感觉到,3年的隐修,不仅让他放下了焦虑,也让他找到内心久违的宁静。

  在智均的旧台历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剩下的时间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唤醒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