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382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广安眉山六市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眉山市乐山市、遂宁市资阳市、广安市内江市高中2016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考试时间:

2019年3月25日星期一上午9:

00~11:

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黨后,用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

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

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

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对此,我们不必强求。

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本题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表述可知,“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只是原因之一,并非全部。

C项,“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不合文意。

原文表述为“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侧重的是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

D项,“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表述错误,原文为“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讲的是“可能性”不是绝对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浏览原文,再观察四个选项,需要找准答题区间,搜索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与选项的表述进行比对。

本题C项,“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不合文意,文章不涉及二者对比,原文表达为“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D项,“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文中只强调的传承、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未涉及传承途径。

故本题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中国社科院和文献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大的人口事件之一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将“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据统计预测,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25年将抚养29.46人,2050年将抚养48.49人。

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使养老经费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注】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材料三:

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为此,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

“十二五”时期,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强调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照护服务,并以建立养老社区,中医药保健等方式使老年人健康服务更为多元化,推动老年病养护、防治。

(摘编自《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

4.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生人口数量从2008年的1600多万上升到2017年1700爹万,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这些年的人口出生率处于12‰左右。

B.2010—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递增,这一趋势可能会延续下去,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预计增至近2.5亿。

C.2016年是我国近几年新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但新生人口量远不及同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量,还无法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加快的趋势。

D.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这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我国已经进人了“老龄化社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

B.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的生育率,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髙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C.人口老龄化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

D.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6.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D5.A

6.国家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老年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满足老年健康服务的需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发展针对老年人的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本题D项,“2011—2016年,我们每年新增的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不合文意,2011-2016年我国每年新增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只有几百万,没有超过当年的新生人口数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本题B项,“只要改变生育政策,就能提髙人口出生率,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可见“改变生育政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C项,“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用接近一半的社会财富来抚养老人”于文无据,原文只涉及“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亿”这样的说法;D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尚处于欠发达的阶段,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国家还处于欠发达的状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未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年轻人外出打拼,陪伴父母变少。

故本题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归纳整合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阅读全文,了解文本信息,理清思路,按题目要求分点作答。

根据材料一中第三段的分析,“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大大延长”可知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针对“年轻子女需外出打拼,陪伴父母的时间变少,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的现实,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根据“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可概括为“发展针对老年人的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根据材料三中“国家已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概括出“国家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根据“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以及“尽管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逐步增长,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可概括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服务,完善老年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满足老年健康服务的需要”。

【点睛】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燕子的选择

秦羽墨

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姅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午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

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

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

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哦,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

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

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

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

燕子因此做了很多白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

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着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

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搬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土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

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

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

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

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母亲向来很有耐心,脾气也好,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

B.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

C.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

D.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答案】7.B8.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再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9.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

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认可“家”。

理由:

“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原文,再逐项分析。

本题B项,“‘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不能体现幸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它们”指“燕子”。

这句话字面含义即“燕子对这个家,对我很重要”;结合上文,“家需要燕子”是因为“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文中第5段写道“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以及第6段“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这些情节表明“我需要燕子”的最根本原因是,想要改变家庭氛围,渴望一家人和睦相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首先要亮出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可以从中心、语言特点、技巧、结构等角度来作答。

本题我认为“燕子的选择”更好。

从情节上,春天燕子选家——不来我家筑巢——来我家筑巢——我维护燕巢——回想老家,牵挂燕子等情节,都与“燕子”有关,“燕子”是主要写作对象,是核心词语;从主旨上,以“燕子的选择”来寄托我期盼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含蓄内敛,能引起读者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继和字周叔,少以荫补供奉官,三迁洛苑使。

淳化后继隆多在边任继和常从行友爱尤至每令入奏机事继隆罢兵柄手录唐李勣遗戒投继和曰:

“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朝廷不果于行。

继和面奏曰:

“平凉旧地,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城之为便。

”太宗乃许焉。

后复不守。

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兼原、渭、仪都巡检使。

城毕,建议募贫民及弓箭手,垦田积粟,又屡请益兵,朝议未许。

上曰:

“苟缓急,不为济师,则或至失援矣。

”命继和兼泾、原、仪、渭钤辖。

时继迁未弭,命张齐贤、梁颢经略,因访继和边事。

继和上言:

“镇戎军为北面捍蔽,又为熟户所依。

诚能常用步骑五千守之,泾、原、渭州苟有缓急,会于此军,并力战守,则贼必不敢过此军。

臣虑议者以调发刍粮扰民为言。

赖圣谟深远,不惑群议,复置此军,一年以来,蕃部咸以安集,边民无复愁苦。

以此'较之,则存废之说,相失万倍矣。

”真宗以其精心戎事,甚嘉之。

戎人伺警巡驰备,一夕,塞长壕,越古长城抵城下。

继和与都监史重贵出兵御之,贼据险再突城隍,列阵接战,重贵中重创,败走之,大获甲骑。

有诏嘉奖,别出良药、缣帛、牢酒以赐。

继和习武艺,好谈方略,颇知书,所至干治。

然性刚忍,御下少恩,部兵终日擐甲,常如寇至,人多怨焉。

真宗屡加勖励,且为覆护之。

时朝廷每诏书约束边事.或有当行极断之语,官吏不详深意,即处大辟。

继和言其事,乃诏:

“自今有云重断、极断、处斩、决配之类,悉须裁奏先是,继隆卒,继和耻.以遗奏得官。

久之,迁西上阁门使。

大中祥符元年卒,年四十六。

赠镇国军节度,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