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879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docx

部编语文九下课内古诗词曲9首教案及课外古诗词8首鉴赏

12 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

上阕:

写景;下阕:

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

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

“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

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

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词人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

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第2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郭沫若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

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会“醉”?

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

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

“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

①手法:

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②情感:

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

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

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

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3.探究本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

“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雄壮、勇猛;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

所以叫作“赋壮词”。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自号鉴湖女侠,心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

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

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的内涵?

明确:

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

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以谐音字“身”与“心”、“列”与“烈”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现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明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出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

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而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

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

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

相同点:

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

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3、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

有何特点?

明确: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

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

急想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