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71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docx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腊八粥》

2腊八粥

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本文选自沈从文早期的一篇叙事性文章《腊八粥》,是该文章的前半部分。

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质朴的语言,塑造出天真无邪的八儿、慈爱温柔的妈妈等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普通人家其乐融融地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民俗画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生活情趣,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文化底蕴

节日起源:

我国民间通常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所以“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

腊八节由腊祭之俗发展而来。

自上古时代起,人们认为五谷丰登是天地诸神以及祖先庇佑的结果,因此便会在农历十二月挑选一日来祭拜掌管风、雨、农、门、户、宅、灶、井等的天地诸神以及自己的祖先,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这一天便被称为“腊日”。

但汉代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到汉代才明确了以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

3.语言表达

(1)质朴平实。

沈从文小说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的修饰,语言质朴无华、贴近生活。

然而,这并不是说沈从文的小说就如同白开水一样淡然无味,平实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他极为丰富、极为深刻的思想。

(2)生动传神。

沈从文描摹事物、刻画人物时通常着墨不多,只做最客观、最自然的描述,但因为观察细致,且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故只需寥寥数语,就能准确地表现出其神韵,令读者很容易就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如课文中“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片段,

只短短几句,就让读者知道了腊八粥所需的多种食材,想象出了腊八粥在锅中的“叹气样儿”,“闻”到了香甜诱人的气味,更忍不住狠狠吞咽快要流下的口水。

教学目标

1.借助以往的书写经验,根据字形特点给本课要求会写的“腊、粥、腻”等13个生字进行分类,做到规范书写;能正确读写“糊糊涂涂、搅和、浓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活动,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感受民间风俗的魅力,激发探索腊八节相关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展现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的。

教学难点

唤醒学生心中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激发其探索相关传统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回顾前文。

揭示课题

1。

揭示课题。

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知道每年的腊八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也知道了腊八那天家家都要熬上一锅美味的腊八粥。

可是因为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内容太丰富,我们没能尝一尝这腊八粥的滋味。

不过没关系,另一位作家——沈从文先生却给了我们细细品味腊八粥的机会。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他早期同名作品《腊八粥》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写课题。

2.学写“腊”“粥”。

板块二,初度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任务,学生初读。

师: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这篇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

一是标记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语;二是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2.出示词语,纠正读音。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

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预设:

课文主要讲八儿等着吃母亲煮的腊八粥的事。

板块三自读自悟,细品“香甜”

1.再读课文,初闻“香甜”。

师:

究竟是什么样的粥让八儿迫不及待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课件出示: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师:

读了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

垂涎三尺、香味诱人、想象得到腊八粥熬煮时的画面……

2.着眼词语,细品“香甜”。

师:

同学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这样短短一段文字可以让大家如临其境、垂涎三尺呢?

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这段话,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语做上标记,并简单批注。

预设:

“糊糊涂涂”一词说明原材料丰富,味道肯定很香甜;“叹气”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粥在锅中熬煮时冒着热气的样子;“大碗大碗“大匙大匙”这两个叠词让人感觉吃起来非常过瘾……

师: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能让我们仿佛看到腊八粥“叹气”的样子,闻到腊八粥香甜的气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预设:

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力、用词精准……,

师:

煮粥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场景,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在善于观察的作者眼里,却是上佳的写作素材。

所以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应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

3.反复朗读,读出“诱人”。

师:

如此香甜的腊八粥,谁能读出它的诱人?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板块四总结写法模仿练习

师: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之所以那么香甜诱人,主要靠的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娴熟驾驭文字的能力。

(板书)

师: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那么你又能秀出什么食物来挑动大家的味蕾呢?

请模仿第一自然段,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下节课,我们看看谁写的食物能吸引到最多的人。

小练笔:

模仿第一自然段,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参考答案及点拨:

写作提示:

应从食物的材料、烹饪方式、色泽香气等几个方面进行仿写,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尽量写出食物的诱人之处。

第二课时

板块一:

分享练笔,给予反馈

1.激趣导入,鼓励分享。

师:

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是否有同学能用自己文字“烹饪”的食物引得别人流下口水呢?

2.指名2—3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练笔。

3.评价交流,给予修改意见。

板块二:

了解八儿性格,体昧“等粥”之苦

1.自读感悟。

师:

香甜诱人的粥让所有人都垂涎三尺,最迫不及待的就是——八儿。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17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八儿急着喝粥的句子,并思考:

你觉得八儿是二个怎样的孩子?

2.汇报交流

预设:

(1)从“进进出出”可以看出八儿一心惦记着腊八粥,生怕错过,反复查看。

(2)“那我饿了!

”一个“那”字,可以看出八儿并不是真的饿,只是太馋,是为了吃粥找的借口,表现出八儿的狡黠。

(3)从八儿建议妈妈如何分粥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表现了八儿的天真无邪。

(4)从八儿对于腊八粥原料的各种猜想,可以看出八儿一心想着腊八粥。

板块三;关注写法,指导朗读

1.总结写作方法。

师:

一个天真、可爱又有点狡黠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自己刚找出的句子,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八儿的形象的。

预设: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根据回答情况板书。

2.师生合作朗读。

师:

现在,让我们再次关注作者描写八儿的这些细节,通过分角色朗读来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狡黠。

老师来读“妈妈”的部分,同学们读八儿所说的话以及心理活动,让我们一起还原八儿迫不及待想吃腊八粥的场景吧!

(分角色朗读)

板块四关注结尾特点,感受幸福、满足

1.品读结尾。

师:

本文题为“腊八粥”,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了写八儿等粥的过程,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呢?

预设:

吃粥。

师: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1)八儿斜立,肚子成了小鼓;

(2)两支筷子,摆成一个十字;

(3)面对腊肉,爹妈无可奈何。

2.引发思考。

师:

本文的结尾没有出现一个“吃”字,为什么你们却认为这是在写吃粥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末段对八儿的动作和当时的环境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虽然没有从正面写到八儿一家如何吃粥,但这一切却又与吃粥息息相关,从侧面充分表现出一家人在享用腊八粥之后的满足与幸福。

(板书:

其乐融融)

3.指导朗读。

师:

最后,让我们带着想象一起读一读这个结尾,一起感受享用过腊八粥之后的满足与幸福吧!

(配乐朗读)

板块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总结课堂。

师: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天真无邪的八儿,看到了一幅普通人家其乐融融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民俗域面,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生活情趣,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但这篇文章还没有结束,请同学们回家后阅读沈从文《腊八粥》的原文,继续感受作者隐藏在细腻文字之下的温暖情感。

2.拓展延伸。

(1)阅读沈从文《腊八粥》原文;

(2)搜集并阅读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八儿等粥迫不及待

全家吃粥其乐融融

(刻画人物:

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课文末段写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以及八儿父母“都奈何它不来”的半碗陈腊肉,.这些事物与腊八粥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及点拨:

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是因为八儿吃了很多腊八粥;八儿父母也是因为吃了腊八粥,才没法再把陈腊肉吃完,即“奈何它不来”。

这些事物都侧面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从中便不难想象一家人吃粥时那其乐融融的情景了。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初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引导他们聚焦“等粥”,进而从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各方面充分感受到了八儿天真、可爱、狡黠等性格特点,也从母子的对话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情。

表达生动传神也是本文的特点,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学会如何赏析“叹气…‘糊糊涂涂”等精妙的语言,更让他们通过仿写的形式学习作者的写法,描写一种食物,以实现让所学的内容内化、吸收的作用。

作者的文字平实质朴却极见功力,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明明对事物只进行了客观、自然的描述,但因为对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所以一切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这样的文字是最好的语言示范,故教师充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妙,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但课堂时间实在有限,朗读总觉得不够充分,指导也不够到位。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鼓励他们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发掘更多的文学宝藏。

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l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全面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相关资料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腊八”的有趣传说。

这些传说流行于不同的地区,主人公一般有名有姓,有的甚至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还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的还涉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因而常常会让人误以为是真实故事。

但实际上,这些传说只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景的结晶。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日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并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

坐北朝南做了皇帝。

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故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作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再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有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

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

众百姓闻讯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大胜而归。

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

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此遂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

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就会饿死于长城工地。

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但他们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

后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就是为了悼念这些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传说六:

相传有老两口,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

可是他们的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

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两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

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