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687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5月二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令: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遭到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

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

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

B.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

C.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

D.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

2.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壁主”、“宗主”等族权组织的形式。

宋明以后,族权形成了严密的、固定的组织形式,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族长等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

这一历史趋势表明

A.政权和族权逐渐分离

B.贵族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对地方管控不力

D.宗法伦理传承不辍

3.阅读以下与唐朝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图示,该图示说明唐朝

A.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

B.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4.明清时期,山东柳子戏传到苏州,旅居北京的文人吴长元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句;产生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曾因魏长生的到来,在扬州出现“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潮。

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B.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北方士大夫文化品味更高

D.儒家思想借戏曲艺术传播

5.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A.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B.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C.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D.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6.有学者评论:

“共和之局,既成于北洋武人,然成因却是党人,然革命党在事实上不能立时居政冶中心地位,而袁、段、冯、王诸巨头,又系前清达官,亦新亦旧之人,与当时新旧过渡时代尊官卑民之群众心理相吻合。

故北洋为世所重,民党为俗所轻。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革命派迫于无奈而让位于北洋集团

B.国人并不具备实行民主共和的素质

C.辛亥革命没有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

D.北洋集团起到稳定时局的历史作用

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

帝国主义的列强在这八十年侵略中国时期之内,中国已是事实上变成他们共同的殖民地了。

中国的经济基础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很遥远。

这一表述

A.确立了反帝封的联合战线新观念

B.初步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

C.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基础

D.将社会性质表述为半殖半封社会

8.1949年6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人民政府在政策上对严格遵守政府法令的外商企业加以保护。

但从1950年12月开始,陆续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些西方国家在华企业之一切财产加以军事管制或冻结。

人民政府对外企政策的变化

A.说明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

B.源于中苏结成经济军事同盟

C.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是亚太地区局势紧张的反映

9.如图是某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该图显示:

欧洲在平面大地的西北部,非洲在南部,亚洲在东部。

欧洲、非洲被地中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被红海隔开。

人居世界的周围是世界洋,它能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

由该图可知,绕过非洲也能到达东方,该地图

 

A.有可能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以前

B.是新航路开辟产生的成果之一

C.是地圆学说在世界盛行的体现

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

10.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几万人迅速增长到一百多万人。

这反映了

A.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C.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11.据多方历史记载,怀特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怀有极大兴趣,以至于美国国内有人攻击他是苏联间谍,他也因此没能当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一任总裁。

这反映出

A.美国敌视苏联的理念在战后已暴露

B.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美国抵制

C.布雷顿森林体系排斥国家干预思想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美国所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料一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

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

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

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

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

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

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

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

“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遣,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辑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和90年代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13.(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服务业改革起始于1978年。

与农业、工业领域的改革不同的是,服务业改革是从集市贸易、个体经济等开始的,对原有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存量所有制关系等并没有造成明显的冲击。

服务业领域的改革是因为就业压力与需末动力推动的,在放开所有制限制、放松行业准入等方面;并不滞后于农业、工业。

在服务业改革开始启动时,思想解放已经开始,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服务业发展非常滞后,但从1976年开始,增长潜力逐渐显现出来。

正是源于以上认知,在1978年开始的就业压力下,政府选择服务业开始,以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形式,进行边际上的改革。

从改革的具体路径看,改革伊始主要是通过放开个体经济、间接促进服务业改革,随即对服务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针对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

——摘编自李勇坚、夏杰长《中国服务业改革的起源与动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服务业改革的特点。

14.(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除了隐瞒中美军人之间的隔膜,美新处(美国新闻处简称)还刻意不报道国民党军队中的负面新闻,以突出中国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勇形象。

每周战争信息署下发的《中央指令》都会就如何“称赞中国”做出具体指示,它要求美新处利用“最新的有利于国统区的正面

材料”,“避免使用那些给人留下对中国形势心灰意冷或沮丧印象的材料”。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二在美新处的对华宣传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亦得益于美国的政治制度。

战争信息署首拍摄大量科学短片在中国放映,目的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展现一个鼓励科技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美国形象。

像《电化农村》、《输油管》和《吉普车自传》这些影片,在中国放映时都受到民众的热议。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一、二,概括指出美新处在塑造中美两国抗战形象上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新处美化中美两国新形象。

1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朝建立后,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

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

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

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

沭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次年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洙英上疏说“云南地广,宣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

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

沭荚夸军士且戍且屯,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牧获大有增加。

沭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

招商入八滇,运进束谷帛盐,发展商业。

他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沐英增设府、州、县学遗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

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沭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摘编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沐英治理云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沐英治理云南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感慨其人丁兴旺”并结合所学,春秋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小农经济以精耕细作为特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越王勾践鼓励生产,支持小农经济,故选择B选项;诸侯国的兴衰不仅取决于人口,还有经济实力等条件,故排除A选项;统治者奖励生育并不能代表提倡民本思想,故排除C选项;重视小农经济并不一定代表能推动社会转型,故排除D选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族权组织的形式”“宋明以后…家族制度的结构形态均有具体规定”可知,宗法伦理制度的持续传承,故选择D选项;结合所学,秦汉时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与政治无关,且并没有体现“贵族”,普通宗族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故排除B选项;宗族管理并不属于地方管控范围,故排除C选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唐朝社会中贱民、庶民占据了较大一部分,科举制度使贱民和庶民中有才识的读书人进入官场,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择C选项;唐代实行的并非是平民政治,故排除A选项;古代中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科举制度只能扩大统治基础,但并不能缩小等级之间的差异,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D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的意义,做题时需掌握科举制度的作用。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扬州人民可以熟知来自山东、陕西地区的民谣,结合所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地位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故选择B选项;明清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达到顶峰,文化政策日益严格,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是运河发达促进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北方士大夫的品味更高,故排除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传播,故排除D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等等。

5.D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