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6077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docx

届人民版专题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

专题提升练

(二)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

1.(2017·河南郑州质检)有历史学者说:

“就某种意义而言,英国在19世纪对中国的攻击只是先前之论述暴力的翻版,因为在第一把英国枪瞄准中国人之前,中国就已经在著作中被摧毁了。

”该学者强调(  )

A.中国的物质文明落后于英国

B.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

C.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D.英国主要靠软暴力打败中国

解析 19世纪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在其大量文章、著作中充分认识到中国封建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可见该学者强调了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未战先败,故选B。

A、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以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故D错误。

答案 B

2.(2018·湖南十校联考)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颂布。

”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解析 由题干信息“《南京条约》”“进出口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在实施中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故本题应选C项。

答案 C

3.(2017·陕西汉中质检)晚清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

“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

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反对者认为议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列强侵略中国的巨大危害,C项正确。

题干仅是涉及不平等条约中赔款、割地等内容,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项排除;题干反映反对者对时局的认识较清,没有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项排除;这些反对者都是封建统治者,不可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本质,D项排除。

答案 C

4.(2018·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

“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解析 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选D项。

答案 D

5.(2018·四川德阳诊断)刘亚洲上将指出:

“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 由材料“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亚洲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即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当时爱国的仁人志士(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消极影响,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答案 C

6.(2018·福建宁德质检)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

这反映太平天国(  )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解析 根据材料“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可以看出其没有摆脱“华夷之辨”的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7·陕西榆林模拟)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后期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

B.太平天国领袖们共同的经济主张

C.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

D.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解析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办银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农民阶级的经济需求是获得土地,故A项错误;这一方案只是获得太平天国极少数领袖的赞同,故B项错误;这一方案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与“财富归公的圣库制度”截然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7·江西南昌高三统考)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

“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这里的“智慧”是指(  )

A.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B.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D.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解析 “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与材料“中国人的智慧”不符,故A项错误;“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与材料“和平解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和平解决”指南北议和,体现了双方的妥协、让步,故C项正确;材料中“智慧”是属于中国人的,而非西方列强,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山西太原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

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

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一过程表明(  )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答案 C

10.(2017·广东佛山高三六校联合评估)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解析 材料信息“1919年5月”“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广泛影响,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答案 D

11.(2017·广西来宾质检)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

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

这主要是因为(  )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解析 根据时间“五四运动发生”可知,五四运动爆发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故A项正确;B项中的“群众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与国内无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7·四川德阳模拟)1920年,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的方式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的方式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

这主要是因为(  )

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

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

解析 材料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并非殖民体系的瓦解,也并不等于新三民主义的全部,故A、B错误;材料中“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不能表明统治的腐败,故C错误;1926年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北洋军阀成为革命对象,故D正确。

答案 D

13.(2018·云南昆明一中模拟)八七会议决定:

“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会议还认为,“必须……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

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

A.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八七会议上中共视资产阶级为反革命,可见其没有认清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不同,这说明此时中共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故A正确;B项“完全”说法绝对;八七会议时还没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C;D项“全面贯彻”说法错误。

答案 A

14.(2017·全国名校模拟)下面是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D.反“围剿”斗争失利

解析 从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广泛地开展土地革命,大量农民党员的出现,成为1927~1929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

答案 C

15.(2018·四川眉山模拟)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指出: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

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这一政策(  )

A.有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形成了成熟的土地革命原则

C.满足了农民土地私有的愿望

D.否定了苏俄革命经验的指导

解析 据题干“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一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分配农民共同耕种;三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体现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有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16.(2017·湖南常德模拟)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

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A.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

B.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解析 材料所述规定并非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修正,A项错误。

B项与材料时间信息“1931年”不符。

材料信息“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说明,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C项正确。

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C

17.(2018·山西大同模拟)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先解决军事路线,只批判临时中央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还在决议中对这个时期的政治路线,说了几句肯定的话。

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中共政治路线的严肃性

B.彻底粉碎“左”倾机会主义

C.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

D.最大限度地避免党内的分裂

解析 维护中央政治路线的严肃性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彻底粉碎”表述过于绝对,且当时存在的是“左”倾冒险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不突出“独立自主”的一面,而是突出争取团结,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提政治上的错误,相反……说了几句肯定的话”,最大限度的团结党内同志,避免党内因意见分歧走向分裂,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8·江西九江模拟)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次战役(  )

A.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典型

C.抗战以来正面战争的最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解析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可知其描述的是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

对于当时低迷的士气有所鼓舞,振奋了人心,故D项正确。

A项是淞沪会战,B项是太原会战,C项是台儿庄战役。

答案 D

19.(2018·河南高三质检)2014年,我国政府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

A.第一次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平等的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 A

20.(2018·江西九江模拟)某一历史文件中写道:

“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

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

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

解析 根据“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判断,该文件为《双十协定》,《双十协定》在形式上奠定了战后和平建国的基础,故D项正确,A、B项错误。

重庆谈判时国共两党依然处于第二次合作时期,C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2分,共计50分)

21.(2017·成都高中毕业班诊断)(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

“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

材料二 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领导人讲话

《人民日报》

社论标题

1961年

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

1981年

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

“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

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1991年

国家主席杨尚昆: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200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2011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注:

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

(11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时间1961、1981、1991、2001和2011年”可知纪念活动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据材料二“主要领导人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标题”可知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结合主要领导人讲话和社论标题具体内容可知纪念活动将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第二小问,注意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角度。

答案 

(1)印象:

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

(3分)说明:

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

(4分)

(2)特点:

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共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4分)

原因:

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2分)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共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

辛亥革命与中共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分)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3分)

22.(2018·福建三明模拟)(20分)“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

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

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

“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

”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改订新约运动》等

材料二 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

……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比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比才放弃”。

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

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

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

(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

(7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5分)

答案 

(1)原因:

北洋军阀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中央政权,地位提高;部分不平等条约到期;南京国民政府意图通过外交进取树立形象;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增强,掀起爱国运动;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为改订新约运动提供了可能;一战后,世界民族自决潮流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6分)

理解:

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斗争目标,带有革命性;但采用非暴力的手段,用温和的谈判方式。

(2分)

(2)态度:

对政治与经济要求区别对待(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主要大国与小国态度有别。

(4分)

原因:

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列强在华利益不同。

(3分)

(3)影响:

改订新约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

它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民意,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赢得部分主权;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改订新约运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分)

23.(2018·河南洛阳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图一至图四,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图一是北伐战争,当时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图二是1934~1936年红军长征,当时国共两党处于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图三是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图四是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经过三年的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 

(1)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形成国共两党对峙、内战局面。

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2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经过艰苦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分)

(4)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方针,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

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大陆政权,国民党逃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分裂。

(3分)

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的历程。

历史证明,对抗、分裂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统一,合作利于社会发展,实现共赢。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