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99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连云港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6年连云港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1概述

2016年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继续开展了连云港市管辖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海洋功能区状况、陆源入海排污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环境灾害等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共设监测站位157个,获得各类监测数据10000余个。

海域环境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密度、平均生物量基本保持稳定。

海洋功能区功能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基本满足功能需求。

陆源入海排污2条主要入海河流监测结果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

类水质标准;8个入海排污口年均未达标,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赤潮全年未发现赤潮。

浒苔绿潮6月中下旬,出现浒苔堆积漂浮和登滩现象。

海水入侵赣榆地区入侵距离较去年有所增加。

 

2海域环境与生态状况

2.1海水环境质量

连云港市管辖海域符合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50.60%;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3.31%;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2.47%;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3.62%。

水质中pH、溶解氧、COD、石油类、重金属(铜、锌、铅、镉、铬、汞)和砷含量总体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超标物为无机氮。

季节变化:

3月、5月、8月、10月相比较,8月份海水质量状况较好。

年际变化:

与2015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比上升了9.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比下降3.1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基本稳定,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比下降5.9个百分点。

无机氮:

含量介于0.024mg/L~0.633mg/L之间,年均值为0.141mg/L。

与2015年相比,3月有所降低,8月显著降低,5月和10月基本持平,年均含量降低0.071mg/L。

活性磷酸盐:

含量介于0.000mg/L~0.022mg/L之间,年均值为0.004mg/L。

与2015年相比,3月、8月、10月有所降低,5月有所增加,年均含量降低0.003mg/L。

2.2海洋生物多样性

浮游植物:

共监测到115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夜光藻,平均密度为83.32×104个/立方米(4.16×104个/立方米~465.69×104个/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平均密度降幅达81.94%,优势种类变动较小。

生物多样性指数全年平均为3.14,物种种类丰富,个体分布均匀。

浮游动物:

共监测到50种,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平均密度为3045.50个/立方米(45.74个/立方米~10163.69个/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略有降低,优势种类变动较小。

生物多样性指数全年平均为2.20,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比较均匀。

大型浮游动物:

共监测到71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平均密度119.91个/立方米(0.97个/立方米~371.43个/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平均密度降幅达24.58%,优势种类变动较小。

生物多样性指数全年平均为2.58,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比较均匀。

鱼卵、仔稚鱼:

共监测到鱼卵2种,为油魣、䲗属,密度为0.11个/立方米。

共监测到仔稚鱼2种,为皮氏叫姑鱼和虾虎鱼科,密度为0.12个/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密度降低幅度达72.09%。

底栖生物:

共监测到31种,优势种为司氏盖蛇尾,平均生物密度为21.46个/平方米(5~70.00个/平方米),与2015年相比,平均生物密度增幅达41.09%,生物量为17.17克/平方米(0~90.32克/平方米)。

生物多样性指数全年平均为2.40,物种丰富度较高,个体分布比较均匀。

3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分别选择了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各3个,保留区1个,实施了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水质站位总体达标率为49.1%。

3.1农渔业区

应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EQI)分别对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赣榆区)、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连云区)、埒子口农渔业区进行评价,综合指数分别为97、96、97,环境质量等级为“优良”,水质站位总体达标率88.9%,其中,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赣榆区)、埒子口农渔业区满足功能区要求,连云港海域农渔业区(连云区)部分满足农渔业区功能要求。

活性磷酸盐站位达标率88.9%,石油类、镉、铬、砷、铜、锌、铅、汞站位达标率均为100%。

3.2港口航运区

连云港及徐圩港口航运区水质状况满足功能区要求,连云港港口航运区、徐圩港口航运区水质状况部分满足功能区要求。

pH、溶解氧、COD、石油类、活性磷酸盐、铜、锌、铅、镉、铬、汞、砷站位达标率均为100%;无机氮站位达标率为66.7%。

3.3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海头工业与城镇用海区、连云新城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东龙港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均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pH、溶解氧、石油类、铜、锌、铅、镉、铬、汞、砷站位达标率均为100%;COD站位达标率分别为77.8%;无机氮各站位均未达标。

3.4旅游休闲娱乐区

连岛海水浴场

健康指数为94,达到了“优”水平。

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81%,造成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佳。

墟沟旅游度假区

水质指数为4.3,环境质量“优良”。

海面状况指数为3.6,状况“优良”,影响海面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佳等。

度假区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3.5,综合环境质量“优良”,很适宜开展海滨观光、海上观光、沙滩娱乐、海钓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

3.5海洋保护区

前三岛鸟类特别保护区满足功能区要求,秦山岛海蚀和海积地貌保护区、海州湾生态系统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部分满足功能区要求。

pH、溶解氧、石油类、铜、锌、铅、镉、铬、汞、砷站位达标率均为100%;活性磷酸盐达标率为88.9%;COD达标率为66.7%;无机氮达标率为44.4%。

3.6特殊利用区

田湾核电厂特殊利用区、连云港港特殊利用区

(2)满足功能区要求,连云港港特殊利用区(3)部分满足功能区要求。

pH、溶解氧、活性磷酸盐、COD、石油类、铜、锌、铅、镉、铬、汞、砷站位达标率均为100%;无机氮站位达标率为77.8%。

3.7保留区

前三岛外侧保留区海域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状况基本稳定。

4陆源入海排污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4.1入海河流污染物状况

3月、5月、7月、8月、10月、11月对全市2条主要入海河流实施了入海污染物监测。

主要污染物指标为COD、总磷、氨氮,与2015年相比,浓度有所增加,监测结果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第

类水质标准。

4.2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

全市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8个。

其中重点排污口2个,分别为连云港排淡河入海口、灌云化工园区排污口;一般排污口6个。

8个排污口中,排污河占25.0%,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37.5%,河流入海口占37.5%。

位于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的排污口占50.0%,位于农渔业区的排污口占37.5%。

超标因子:

3月、5月、7月、8月、10月、11月监测表明,工业和市政排污口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总磷;排污河及河流入海口主要污染因子(劣V类)为COD、BOD、氨氮、总磷。

达标情况:

灌云化工园区排污口、赣榆柘汪临港开发区排污口部分监测批次达标,其它6处排污口各监测批次均未达标。

4.3重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灌云化工园区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依然严重,5月、8月均不符合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排淡河入海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基本满足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

4.4海洋垃圾

继续选择连岛东海域、赣榆石桥镇大沙村沿海沙滩作为海洋垃圾监测区域。

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海洋垃圾密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滨海旅游娱乐休闲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

海面漂浮垃圾:

监测区域内主要为木制品、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浮球等。

连岛东海域大块和特大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52个/平方千米;连岛东海域中块及中小块漂浮垃圾平均个数为296个/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8.40千克/平方千米,与2015年相比,有所增加。

海面漂浮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少部分来源于海上活动。

海滩垃圾:

监测区域内主要为塑料、木制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玻璃、织物、橡胶、金属类和竹制品等。

赣榆石桥镇大沙村沿海沙滩平均个数为2462个/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6002.46千克/平方千米,与2015年相比,有所增加。

海滩垃圾主要来源于陆地,少部分来源于海上活动。

海底垃圾:

连云港市连岛东海域的海底垃圾监测结果表明,海底垃圾主要为玻璃和金属类等,平均个数为99个/平方千米,平均密度为38.54千克/平方千米,逐年呈递增趋势。

5海洋环境灾害

5.1赤潮

连云港市管辖海域全年未发现赤潮。

优势种细胞密度:

海州湾赤潮监控区内赤潮生物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小细柱藻、短角弯角藻、叉状角藻等,细胞密度介于6.55×103个/升~5.55×106个/升之间,8月赤潮生物优势种(小细柱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监测月份,具有发生赤潮的潜在风险。

富营养化指数:

全年富营养化指数(E)介于0.05~3.51之间,平均值为1.18,4月~6月水质状况明显好于7月~9月。

与2015年相比,监控区水质状况明显改善。

5.2浒苔绿潮

4月~10月开展了浒苔绿潮卫星遥感监视监测工作。

6月中下旬,连云区连岛、西墅湾沙滩,赣榆区海头、石桥沙滩出现浒苔登滩现象,连云区在海一方公园及徐圩海域出现浒苔堆积漂浮现象。

5.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

赣榆地区海水入侵较严重。

赣榆海后村海水入侵距岸5.04千米,海水入侵距离较去年有所增加。

5.4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

田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处于核电站运营前本底范围内,海水中锶-90、铯-137的放射性浓度均低于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沉积物放射性水平处于所在海域本底范围内;生物体内镭-226、铯-137的放射性浓度远低于《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中放射性物质限制值。

6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6.1县级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加强

2016年,赣榆区、灌云县两个示范站按照省局提出的“五有”标准,有序开展了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资质认定及监测人员上岗培训工作。

灌云县海洋环境监测站于2016年12月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6名监测人员配备到位。

县级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成立使我市基层海洋监测力量得到有效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6.2实施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网络工程

2016年我市共完成3个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设备的布设、数据接收工作,我市海洋经在线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其中,秦山岛综合岸基站于2016年上半年建成并正常接收数据。

30万吨航道生态补偿项目—排淡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浮标于2016年6月份完成建设并正常运行。

灌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浮标已经完成招标和协议签订,预计2017年上半年完成布放和调试工作。

6.3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1800平方公里。

积极推进海洋生态补偿工作,2016年累计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4000余万元,在海州湾海域增殖放流苗种1.68亿单位,有效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新增面积36平方公里,《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于2016年12月2日通过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成为全国首部海洋牧场专项地方性法规。

6.4依法开展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2016年,我局组织开展了“碧海”、“海盾2016”、“伏季休渔”等海洋综合执法行动,共立案286宗,收缴罚款630.5万元。

依法加大对海洋工程环保“三同时”的执法检查力度,确保企业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扎实做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认真执行控制渔船总量和马力指标的“双控”制度,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退出机制。

积极拓展远洋渔业,减轻近海捕捞压力,有效保护了海州湾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6.5切实做好海洋环境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持续开展海州湾赤潮、绿潮跟踪监测,积极稳妥开展海洋环境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016年6月,连云港市海域出现浒苔,我局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浒苔打捞,全市共出动船舶250艘次,人员2800人次,打捞浒苔3000余吨,拨付相关县区、单位浒苔打捞经费20万元,有效维护了近岸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