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43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docx

小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张洪波

小学高年级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结题报告

张洪波

我校申报的《小学生分层教学研究》课题于2010年2月经学校反复调研,并向临沂市教育局申请同意后确立的课题。

该课题研究历时两年,在校长和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开拓努力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是基于:

1.现代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学业。

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个人能力有大小的现实中,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主体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教学。

2、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大批学困生的根本原因。

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

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才是大众主义的教育。

3、学生的经验不同、需要和兴趣不同,因此应尊重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引导其不同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完满的发展。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分层实施教学,分类实施辅导。

4、传统的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与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所以“一刀切”的教学,应从现实的教学中消失。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三、国内外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概况

20世纪初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也大量展开。

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

四、新课程理念下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意义

在同一教学班里,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却忽视了各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教学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长,优等生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特长,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发展;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多数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水平。

实施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符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2、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让每个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辅导:

1、发展优等生的学习品质、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中等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优等生。

3、帮助学困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的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中等生。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2、保底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自然实验法

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

实验班“对学生有效分层”、“方法”、“提问”和“评价”等的“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2、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3、调查、比较法

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八、研究对象和范围

结合我校班级学生实际以及课题研究特点,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五年级承担语文和数学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研究工作。

该班研究前学科成绩(以语文和数学为主)见表-1:

班级

学生人数

学科

平均分

及格率

优良率

后六名平均分

35

语文

60.1

73%

21%

41.0

数学

61.5

75%

22%

40.5

九、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10年3月-2011年7月)按照研究方案,研究人员全面实施分层教学、分类辅导。

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

第三阶段:

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

(2011年9月-2011年10)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

告。

(二)、构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并在实验班具体实施

1、分层建组

(1)实行模糊分层、动态分层。

把学生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模糊分为A、B、C三层;而且分层是个动态的过程,定期对学生进行再观察和再评价,适当调整。

(2)建立学生分层情况档案;

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础。

为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采用是隐性分层的做法,不采用显性分层与自主定层。

对学生分层应遵循“多维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学生分层的标准一般由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还会根据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特质等非智力因素及潜在水平来确定每个学生的层次。

把学生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分为A、B、C三层建立档案。

①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分层。

爱因斯坦曾说:

“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

”从这段话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功与他付出的劳动是分不开的,但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素质教育“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把学生分为A、B、C三层,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②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时,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性格特征等差异考虑学生的层次,立足学生的现状,着眼学生的潜力,适时、短时地把学生公为A 、B 、C三层,让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

    ③动态分层的理念。

任何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这不仅仅是指学生在发展变化,同时也是指在同一时间学生层次的不确定性。

    ④模糊分层的思想。

A、B、C三层学生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

教师只能确定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接近哪一层次,让学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中,不同形式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层次,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⑤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要在动态分层和模糊分层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把学生短时、适时地把学生确定于某一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施以分层区别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分层教学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方法分层,提问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训练和达标分层等五个教学环节。

具体做到了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得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分层训练和达标,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层学生学得灵活、主动。

最后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1).方法的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获得学习”主动权”,变”死学”为”活学”,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过程要承认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A层学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学习,小组讨论:

B曾学生教师就可以给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学讨论;对于C层学生教师就得亲自参与指导学习,多给关爱,或组织A层学生帮助。

授课时着眼于以B层学生为主线,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

根据A、B、C层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A层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B层则采用“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C层采用“低起点、多反馈”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A层次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学习,小组讨论:

B层生教师就可以给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学讨论;对于C层生教师就得亲自参与指导学习,多给关爱,或组织高层生帮助。

这样,可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2).提问的分层。

提问是教学的关键。

在目标教学中实行分提问层,就能在群体教学中渗透个别化的教学因素,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所谓提问分层,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

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B、C层的学生,让B、C层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可通过他们的自学、思考以及经老师点拔引导等来回答问题。

再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回答问题的不完整,把问题展开,然后再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也可请教组内小先生,这样可以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由浅入深,来提问B层学生。

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C层学生回答,即使C层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A层学生帮助回答后,再让C层学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C层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

在C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B层学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A层学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3).课堂指导分层

分类指导是教师接收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号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各不相同,因而需要得到的指导也各不相同。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进行分层指导。

对A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

对B层次的学生,实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指导。

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又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掌握知识。

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在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对他们加强指导,可以有意给他铺垫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思考、解决问题;当学生单独学习或小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个别或小组自学的时间,有意识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从旁协助;当学生做作业有困难时,教师不要直接教他怎么去做这道题,而是为他出一些铺垫题,帮助他独立完成。

(4).评价的分层

 课堂的分层分类评价是反馈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的表现。

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评价。

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用同一尺度去评价,不仅会扼杀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影响优秀生的学习积极性。

儿童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准确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发展的眼光,采用不同的评价,更好地推动A层学生精益求精,保护C层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

而分层分类评价尤为重要,如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A层学生来讲,应给予适当点拔,做到完整、准确、有序地进行解答;而对后进生应及时地给予鼓励表扬,适当给予引导,力争解答较为完善,使他们自尊心得到满足,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A层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便加严谨、谦虚、来断超越自己;B层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C层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耀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训练和达标分层。

训练和达标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步骤之一。

在训练和达标是的分层设计上我们突出两点:

一是训练和达标是的层次性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的层次,让A层学生的余力得以施展,B层学生的水平全面发挥,而C层学生的水平拾级而上;二是训练和达标的可攀性,即把训练和达标的广度和深度定在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吃得着”符合自己喜欢的“桃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尝到攀登进取的甜头。

训练和达标分层按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设计。

完成数量分层要求,鼓励向高一层冲击并超量完成。

此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巡视,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和课后分层辅导收集信息。

(6).倡导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来不及,也不可能逐层次讲解指导。

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学习目标进行自学。

为保证各层次的学生能顺利自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为此我们尝试了如下做法:

①、课前为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根据导学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教科书,并独立完成全部或部分达标练习。

②、鼓励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3、分层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如果一刀切,往往会使A层学生吃不饱,C层学生吃不消。

应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对C层学生,作业的份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个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A层学生则可减少一些重复性作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题型,以综合性、提高性为主;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要求A层学生也要完成中等生的要求,鼓励B层学生选做的A层学生部分作业和C层学生选做B层学生的部分作业。

另外也可以通过每日一题的形式,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布置三道习题,让各层学生有选择地做,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4、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分层教学的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

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

对A层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并提供一些课外思考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层学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C层学生辅导,着重帮助他们消化课堂上未能消化的内容,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

除教师个别辅导、分类辅导和专项辅导外,还建立C层生帮扶档案,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外分层辅导还采用了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

B组的同学由A层的同学进行辅导,C的层同学也由B的层同学进行辅导。

同时,教师对A层的部分优秀学生加强课外竞赛辅导,对C层的部分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

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的构建和操作研究所经历的过程

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的构建和操作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在循序渐进中,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由不成熟走向到成熟的。

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2009—2010上学期:

初步构建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模式并在实验班具体操作实施。

重点对分层教学中的方法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分层和分层辅导及分层布置作业进行具体操作和研究。

2、2010—2011上学期:

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模式继续在实验班具体操作实施。

将课堂指导分层、训练和达标分层充实到模式中的分层教学中,进一步构建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并在实验班具体操作实施,并初步构建了语文、数学两科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1)、小学生语文学科分层教学课堂模式:

新课预习,明确目标共同学习,分层达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

课堂反馈,分层指导分层作业,拓展运用

(2)、小学生数学学科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生疑,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合作解疑课堂反馈,分层指导

强化训练,分层达标

3、2010—2011上学期:

继续完善和充实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模式,继续在实验班具体操作实施。

将学生之间的辅导充实到模式中的分层辅导中,再次完善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并在实验班具体操作实施,并将构语文、数学两科的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四)、搜集材料、汲取理论。

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过程性资料、成果资料),随时随地收集过程资料。

购买阅读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不断用新的理论充实课题研究。

十、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的基本模式

(见下一页)

分层建组

方法分层

提问分层

分层教学

课堂指导分层

评价分层

训练达标分层

分层布置作业

教师辅导

分层辅导

学生之间辅导

(二)构建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统一要求、统一活动、统一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小学语文学科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预习,明确目标

共同学习,分层达标

小组讨论,同伴互助

 

 

课堂反馈,分层指导

 

 

分层作业,拓展运用

 

 

2、小学数学学科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生疑,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合作解疑

 

 

课堂反馈,分层指导

 

 

强化训练,分层达标

(三)、初步形成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系,逐渐确立了“三个观念”,强化了“三个意识”。

三个观念是:

(1)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不是为了选拔的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的发展功能,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2)确立了每一个儿童都有发展可能的学生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提高大面积学生的学力水平。

(3)确立了学习失误和失误积累是造成学困生的更重要的原因和差生能够避免、可以学困化的观念,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困生及时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失误积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个意识是:

(1)强化了“分层意识”,坚持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进行。

教学中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教学措施,都必须明确地对应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基本模式。

(2)强化了“主体意识”,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利用学生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特点,让他们积极参与、表现“自我”,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一言堂”所带来的教师统得过死,难以照顾个别差别的弊端。

(3)强化了“反馈意识”,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准确判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观念的确立,三个意识的强化,有力地推动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全面贯彻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

基本实现了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的转变,教师纠正和克服了歧视和排斥差生的观念和做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教师经常所追求的目标。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或“消灭”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失误和失误积累,面向全体学生,不让学生掉队,真正落实到了教学过程之中。

(四)、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保证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学会;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对高质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它很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学困生转化等教学上的难题,学生成绩全员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转变,各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到提高和发展。

尤其是班上的学困生,他们不在像以往那样消极地对待学习,现在他们也能从学习活动当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也能从学习活动当中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

通过对比实验,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成效比较显著。

通过实验班三个学期期末检测结果来看,平均分、及格率和优良率明显地稳步提高,后六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也大大提高。

(见2009—2010学年下学期、2010—2011学年上、下学期期末检测成绩对比表)。

班级

学期

学科

平均分

及格率

优良率

后六名平均分

实验前

语文

60.1

69%

21%

41.0

数学

61.5

71%

22%

40.5

2009—2010下学期

语文

65.3

79%

36%

47.5

数学

67.4

84%

39%

50.1

2010—2011学年上学期

语文

69.0

85%

43%

56.9

数学

70.1

90%

47%

5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