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131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时,《鸦片战争》也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初中的教材更注重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整个过程,高中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因此,需要补充说明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这两部分的相关内容。

三、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让学生直接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利用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景等方式,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了解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掌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学生能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开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必然结果。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难点:

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教学方法

1.归纳法。

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

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

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PPT展示罂粟照片

可以说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浆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鸦片引起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开始了近百年的屈辱史,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段历史,一起回顾、反思这段历史——第12课《鸦片战争》。

2、进入新课

(1).课堂探究部分——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在幻灯片上分别给出一些能反映中国和英国当时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和英国的差别。

第一张幻灯片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纺织图、中国传统的牛耕图、英国工厂的机器大生产、英国田间的机器耕作。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还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英国是机器大生产。

第二张幻灯片是也给出四张图片,分别是清政府的军机处、清政府的战舰木船、英国议会大楼、英国的铁甲舰。

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

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

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设计的意图:

通过学生对历史图片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比较得出鸦片战争前英国和中国的差别,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一).虎门销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

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教师分析]: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3亿两)。

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这是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

由原来的1000文抵一两到1500文抵一两。

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先把粮食卖成铜钱,再把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

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

三是腐蚀了统治机构,政府官员吸食鸦片,清政府变得更加腐败。

四是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

由于军队也吸食鸦片,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久而久之,民风日下整个社会一片萎顿萧条,种种罪恶因此而生。

(3)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

(向学生介绍林则徐在面对鸦片的危害,上书道光皇帝,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回答)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设计意图:

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本质分析历史事件。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

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结果是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2)第二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

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及附件: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

②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④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

⑤附件内容: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

——破坏司法主权。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4.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产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3)思想文化:

兴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4)积极: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过渡: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之后的中英贸易是否如英国人想象的如此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代入当时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历史思维。

2、爆发的原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材料一: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家

 人口

棉纺织品消费量

中国 

3.6亿 

0.75便士

洪都拉斯

 14600人 

934.5便士

[教师提问]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英国的绵纺织品在中国滞销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及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回答]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贸易(单位:

万英镑,表中不含鸦片贸易额)

[教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信息,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主要是提示几个关键的点比如:

时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等!

4、鸦片战争的结果:

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条约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

5、战争影响:

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

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

经济上:

兴起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6、知识补充:

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前后,乘机跟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从中国北部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大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7、比一比:

介绍开放的十一个通商口岸,并指出与鸦片战争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一是遍布整个沿海,二是开始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上的空间对比,学生直接认识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8、思维拓展: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能清楚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一个先进与落后并存,文明与野蛮同时的时代。

战火已过,留给我们的是血的教训。

九、板书设计

第12课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十、习题巩固选择题

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2.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重大事件而设的,右面漫画中的巨龙口吐熊熊烈火,象征毒品的骷髅被烧得无处藏身,请思考这一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

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

“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

A.长江领域下游地区      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6.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反思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7.有学者认为: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8.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

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

”“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9.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  )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

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0.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

“从政治观点看来,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

”这种判断是基于(  )

A.英法等国惯于出尔反尔                   B.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C.清政府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               D.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11.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

A.国际地位的变化                          B.社会的变迁

C.战败的结局                              D.经济的落后

12.“衰弱不堪的‘天朝上国’最终还是进入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境遇之中,野牛闯进了瓷器店,万园之园毁于战火。

”之后“野牛”与“天朝上国”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13.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中国又增开了十一处通商口岸        B.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了变化

C.清政府的一批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D.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14.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

A.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开放通商口岸增多D.关税主权受到破坏

15.《鸦片战争:

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己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1.【解析】中国古代“天下观”是以华夏为中心,体现出中国天朝上国的“天下观”的价值倾向,认为四周的其他民族和国家都是地位低于华夏的蛮夷,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禁烟运动的理解。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和反毒品斗争的开端,具有重大的纪念和标志性意义。

【答案】B

3.【解析】《南京条约》签定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使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故C项正确;A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故A项错误;B、D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故错误。

【答案】C

4.【解析】《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五个城市均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D

5.【解析】中国的历史进程是指的中国的发展道路,由鸦片战争前独立自主发展的主权完整的封建国家到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都是因为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所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6.【解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是中国主权丧失的开端,但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这说明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故A项正确;BC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属于现象。

【答案】A

7.【解析】“世界大势”指“世界发展潮流”,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不论用什么方式,故B项正确。

【答案】B

8.【解析】中国进入近代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很快,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并超越其他地方的城镇,基本都是通商口岸或者在其周围,香港和上海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割占或者开辟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

【答案】A

9.【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反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也促进外交近代化。

故选B。

【答案】B

10.【解析】A项有可能导致战火再起,但不是必然原因,故A项错误;B项有可能矛盾再次激化,但不是必然原因,故B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完全屈服,仍然对列强存有较大疑惧,列强目的未达到,战争重起不可避免,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与战争双方矛盾激化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从“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可以看出该观点并不是强调中国国际地位变化和战败的结局,故A.C项错误;从“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传统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

会,故B项正确;材料中重在强调中国社会的转变,与中国的经济落后与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抓住材料里的关键信息“万园之园”指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后逼迫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故D项正确。

【答案】D

13.【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故C项正确。

【答案】C

14.【解析】英国军舰到达天津白河口是在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而北京是清政府的统治中枢,故B项正确;C项与题干统治中枢不符,而D项出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15.【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珠江两岸居民不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不理解本国反侵略斗争,“他们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说明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这反映了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极为淡薄,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没有中华民族的概念。

故选B。

A项材料没有体现,可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

【答案】B

 

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让学生直接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利用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景等方式,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而言,有意思,从中学到了东西的历史课是好课。

对老师而言,课程结束后,自己想呈现的,学生体会到了,是好课。

对学校而言,出成绩的课是好课。

最终对学生来说,能提高成绩的课,是眼前来说的好历史课。

好的历史课,是让学生对那些都死了的人,都过去了的事引发了思考,有所感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有所帮助,能让他们更>幸福的学习,生活的课。

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子,还是新课改下的新理念,都只是手段,我仍然觉得,老师是优质课的保障,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那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如何能让老师更优质,是让历史课更优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时,《鸦片战争》也是高中历史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高中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因此,需要补充说明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这两部分的相关内容。

1.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凸显了中国古代“天下观”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2.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一重大事件而设的,右面漫画中的巨龙口吐熊熊烈火,象征毒品的骷髅被烧得无处藏身,请思考这一事件是(  )

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

C.《南京条约》D.《天津条约》

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

“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

A.长江领域下游地区      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5.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6.据史料记载:

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反思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7.有学者认为: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