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504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docx

二十四孝教案资料

 

二十四孝教案

《亲尝汤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亲尝汤药》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刘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

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位这样大孝至贤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亲尝汤药》的故事。

(板书:

亲尝汤药)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

4.全班齐读。

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亲尝汤药》: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弃官寻母》教学案

教学目标:

古语有云:

“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

“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弃官寻母》的故事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

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

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

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思考:

朱寿昌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朱寿昌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弃官不做,侍奉母亲,这种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古代,朱寿昌为母弃官不做,回家侍奉母亲,现代:

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

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2.名言: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

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3.填写孝心卡,交流。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哭竹生笋》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

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懂得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深情爱戴,然后在具体行为上要有孝行。

2.情感方面: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和孝敬父母的真情。

3.行为方面:

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纠正各种不孝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能将爱戴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谈话法

四、课前准备:

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我的好妈妈》,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的小时候,当妈妈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天回家时,作为儿女的我们,能送上一杯热茶慰劳父母,现在我们逐渐长大了,你们还会这样做吗?

对辛辛苦苦培育子女的父母,我们还能作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学会孝敬父母》

师:

什么是孝敬呢?

生:

回答

师:

我国古代对孝敬父母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

回答

师:

我国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

哭竹生笋

师: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还有许多,投影《二十四孝》感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

古代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么当代的人又是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的呢?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投影:

故事《孝道》

师:

故事中的王守成家境并不富裕,但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徒步背着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

下面你能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自己的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故事。

师:

通过上面的学习、讨论,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怎样孝敬父母。

但我们不能忽视,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平时要象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爷爷奶奶、孝敬所有的长辈,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大家愿意这样做吗?

(投影)小结: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2.怎样孝敬父母?

尊重父母:

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情感,尊重父母的教育和劳动。

理解父母:

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体谅父母:

我们心里总要念及父母,凡是想着父母,不给家长提一些勉为其难或根本做不到的要求。

慰藉父母:

我们要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在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我们的力量,为父母分忧解难。

 

 

 

 

 

 

《鹿乳奉亲》教学案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

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

“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

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鹿乳奉亲》的故事

2.思考:

周郯子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周郯子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置生死而不顾,可以做任何事情、付出任何代价;

周郯子因为对父母的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孝经》、《论语》、《弟子规》当中的许多儒家孝道思想在现实的社会里仍有可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交流

2.出示童谣:

《敬老歌》

别嫌老人老,老人是个宝,

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直到老。

别嫌老人烦,都是为我好,

为家庭为儿孙日夜把心操。

父母生养我,孝亲要趁早。

为老人,梳头捶背洗洗脚。

为老人,端茶盛饭不觉小。

敬老人爱长辈大家乐陶陶。

3.填写孝心卡,交流。

4.老师出示:

比一比:

看谁能做到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扼虎救父》教学案

一、教材:

《二十四孝图》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家庭和谐、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了地球的所有生命,德育教育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孝道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所以中国人才把此作为人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力提倡。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会孝敬、学会感恩作为重点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一课对于孝道意识更为牢固,并且落实与行动之中。

二、学情:

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对父母的爱有一定的感知,但普遍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予以关注,从而导致了他们回报父母的意识并不强烈,有些学生即使有关心,体贴父母的想法,却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施。

而对于生活中关心国、帮助过他们的人,更是缺少感恩之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孝道、感恩意识,及方法指导都是需要重点指导的。

三、教学目标:

孝亲尊师

根据教学参考及班级实际情况,课时目标定为:

1.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伟大的,报答不完的。

2.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3.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分担家务。

4.进一步体会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

5.懂得感恩、报恩是善良人应有的品德。

6.初步学会常怀感谢之心,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

四、教学重点:

学会感恩,学会孝敬

五、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