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78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x

夜书所见的诗意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

【夜书所见的诗意】

说明:

欢迎您阅读【夜书所见的诗意】,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文档可以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篇一: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

风声。

2、动:

打动。

3、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4、挑:

捉。

5、促织:

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

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

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

篇二: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2)“所见”呢?

(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

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自读,画出不懂得词语。

借助注释,师生共同讨论。

2、学生讲诗意。

你理解了那句,你就讲那句。

3、整体理解。

教师说诗意,学生想画面。

4、学生试说诗意。

从老师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五)体会感情

1、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指导读前两句诗。

2、体会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3、体会动与静中的感情。

4、在读中体悟感情。

5、字斟句酌,斟酌动词,体会感情。

6、指导背诵。

(六)总结

1、作者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体验的心灵,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古诗《夜书所见》。

2、自读古诗,同桌检查背诵。

教学实施:

师: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生: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

其他学生介绍叶绍翁。

师:

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

夜晚写下自己的见闻。

师:

“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

写下。

师:

”所见”是什么意思?

生:

所看到的。

师: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生画出所见所想。

师:

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生:

作者看到了篱笆下有一盏灯,听见了梧桐树叶的萧萧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师:

想起了家乡的哪些事?

生:

想起童年的事。

师: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说诗意。

师:

整首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却不直接说,而是借助小小的梧桐树叶,萧萧的秋风。

这种方法叫什么?

师:

这叫借景抒情。

作者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思乡之情。

师:

如果说宁静的夜晚是“静”景的描写,那么那些景物是“动”的?

生:

萧萧的梧桐树叶,孩子在逗蟋蟀。

师:

这一动一静更加衬托出作者什么心情?

生:

孤独寂寞。

师:

读出这种孤独。

生读古诗。

师:

这首古诗有三个动词你能把他找出来吗?

生:

“送”“动”“挑”

师:

你知道谁把什么“送”给谁吗?

生:

秋风把寒冷送给作者。

师:

还送来什么?

生:

寂寞和孤独。

师:

“挑”能换成别的词吗?

生:

不能。

师:

挑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师:

换成“逗”好不好?

生:

不好,那样就不能突出儿童的聪明。

师:

让我们再来读读,突出动词的用法。

生读古诗。

师:

这首古诗字字句句都写得精妙,让我们好好读读,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生背古诗。

师:

作者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体验的心灵,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古诗《夜书所见》。

让我们再来背背这首古诗。

生一起背古诗。

篇三:

夜书所见

马临小学语文科集体备课活页

2013年月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