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766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docx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

教学

目的

与要求2、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基本形态是什么

2、理解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角度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基本形态

3、掌握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概念及区别

重点

难点理清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四门学科的交互关系,准确解释各基本文学理论形态的内涵。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

文学概论的两种含义:

2、文学发展历史的概论:

中外古今文学史——文学发展史

2、文学本质规律的概论:

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学和文学活动本质规律的论述。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

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

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这样看来,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

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从这张表看,文艺学主要是三个分支:

文学原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和共时的范围。

(二)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的普遍规律,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2、文学理论的研究任务: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文学理论的研究意义:

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要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还要推动文学活动实践。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坚持民主、科学和现代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一)同一认识客体,多重视角产生多种对象。

20世纪前,文学理论主要关注文学创作;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主要理论形态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则主要注重文学接受过程。

(二)文学理论的实践性较强,不同的时代自然需要不同的文艺理论。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一)文学哲学

(二)文学心理学

(三)文学符号学

(四)文学信息学

(五)文学社会学

(六)文学价值学

(七)文学文化学

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站[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时间2——3周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看法,并联系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

3、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三个概念

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二、文学反映论

文学活动是一种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三、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之后,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二者的结合。

五、艺术交往论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流派的文学理论,能够“绕开”马克思及其所开创的学说。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二)以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

(一)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二)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当代性

(一)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

(二)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三)关注新兴学科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站[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人民出版社,1979.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

授课题目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授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授课时间3——6周授课学时9学时

教学目的

与要求1、了解文学活动含义及其构成要素;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2、理解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轮廓的认识。

3、掌握相关概念:

文学四要素说,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本体论,各种文学起源学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难点解决文学活动在人的活动中的位置,以及马克思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的著名论点。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容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activity),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一般学说,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阐明了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某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的生活活动分为两大基本层次:

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属于精神活动。

从人脑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看,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从各种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考察,文学艺术跟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交往结构。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一)巫术发生说:

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二)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文学有相当密切的联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三)游戏发生说: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四)劳动说: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着早期文学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同步。

影响文学发展的除经济基础外,还有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和设施等。

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站[1]陆机.文赋[M].古今图书集成·陆士衡集[C].中华书局,1985影印本.

[2][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人民出版社,1995.

[3]钟嵘.诗品[M].见(清)何文焕撰《历代诗话》(上)[M].中华书局,1981.

[4][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

[5][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M].周宁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6][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教学反思

授课

题目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授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授课时间6——9周授课学时9学时

教学目的

与要求1、了解文学的两种含义,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2、理解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3、掌握并识记相关概念:

广义文学,狭义文学,话语,话语含蕴,文学

重点难点重点讲清楚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注意多结合文学现象实例分析;难点是要学生对所讲概念的透彻理解,如话语体系,话语含蕴等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容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一切文章;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属于一般文化。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形态是从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即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四、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含义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性。

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有四: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3、文学传达完事的意义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文学是无功利的

(二)文学是形象的

(三)文学是情感的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着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话语,包含5个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的实践。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二)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蕴藉属性

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体现在两种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

含蓄和含混

(一)含蓄

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和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是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表达上的“小中见大”。

(二)含混

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主要参考资料和网站[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

[3][德]卡希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见《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C].叶舒宪译.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时间9——10周授课学时5学时

教学

目的

与要求本章重点讲述的是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等问题。

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二、社会主义暑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具有主导性和层次性,这就决定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活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具体的社会属性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层次性的。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雅与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雅:

高雅美好;俗:

平凡通俗;雅中见俗、俗中见雅。

要提高文艺、普及文艺;走普及-提高-普及之路。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既要表现社会生活的光明面,并歌颂、赞美之,提高人民的审美情操;又要敢于面对社会的丑恶面,嘲讽和鞭挞假、丑、恶。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作家、艺术家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中外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作品的创作要面向人民。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

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从创作技巧等方面加以革新。

二、借鉴与创造: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从世界文学吸取养料。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主要参考资料和

网站[1][苏]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苏]高尔基.文学论文选[C].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德]歌德.歌德谈话录.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教学反思

授课

题目第六章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

时间11——12周授课学时6学时

教学

目的

与要求本章通过对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文学生产与一般精神生产以及其它艺术生产的联系和区别、文学生产中主客体的内涵等问题予以揭示。

要求掌握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以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基本内涵。

重点难点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以及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基本内涵。

相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容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1、宇宙存在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组成

2、物质生产:

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3、精神生产:

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4、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A、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B、精神生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文字语言等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科学活动以理性思维获取真理知识;文学活动以形象思维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

宗教活动以类似于文学生产的审美形式将人导向彼岸世界,而文学生产是要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科学语言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话语随意性较大。

二者总的还说都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创造却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西方文论中,“自然”的内涵由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发展到泛指社会生活。

中文论中的“象天法地”之说。

2、客体即“情感说”:

这是“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观念的一种最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柏拉图提出过“艺术模仿情欲”之说,但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后。

他们认为艺术的职责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20世纪进一步强调和系统化。

中国《尚书·尧典》记载,中国文学理论萌发期即有“诗言志”之说。

后来《乐记》中“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和《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都与此相通。

陆机、刘勰也有此类论述。

这种学说实际是对艺术家的强调,但不能割裂这种情感所依附产生的客观对象。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说”。

讲解弗洛伊德的三重意识理论。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即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都是“集体无意识”即诸如“黑夜的精灵、神秘的魔力、冥暗的地狱、神圣的天堂、奇异的鬼怪”等“原始意象”的呈现。

这些意象日常生活中看见,储存于原始神话之中。

这种学说肯定了文学必然要反应人类深层的心理经验,但过于神秘主义、唯心化。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可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成为艺术创造的对象。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首先,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本身具有诗意的事物和以否定原则来审丑;最后,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充满主观色彩。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式”。

因此,他认为艺术家只是“影象”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

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

“诗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

”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启蒙运动先驱狄德罗等都持类似观点。

18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强调艺术家、诗人作为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歌德、黑格尔、席勒、柯勒律治等都提出了这种主张。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身处事外。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后来的康德、叔本华等。

中国老庄哲学中的“虚静无为”说、苏轼的“游心物外”说,即超然于现实功利之外。

另一些西方理论家,如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认为,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一样,都是把自我感情外身、附着到外在对象去,因此,艺术体实质上就是主观感情的给予者。

这种学说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的非功利心理状态,但由此否认客体的根本意义,必然滑向唯心主义。

3、主体即“集体人”: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家要想把握这些幽灵般的原始意象,必须超越个人意识,潜入集体无意识中去。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这种观点有助于克服将艺术主体看作纯粹自我的观点的片面性,但又否定了艺术主体的现实性、具体性、个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是片面的。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主要参考资料和

网站[1]柏拉图.理想国·第10卷[M].商务印书馆,1996.

[2]亚里士多德.诗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3]周易[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严羽.沧浪诗话.

[5]罗丹.罗丹艺术论[M].葛赛尔记.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授课形式讲授与讨论

授课时间12——15周授课学时9学时

教学目的

与要求本章重点阐释了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

要求掌握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作品与意图的冲突等问题。

重点难点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作品与意图的冲突

相关本

内容的

新进展

主要教学媒体传统教学媒体

容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一)文学创造材料:

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二)材料的获取:

文学创造材料的来源只有一个:

客观的社会生活。

生活积累:

扎实的生活基础。

(三)获取途径:

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按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可以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一)艺术发现:

是文艺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二)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是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总之,艺术发现是一种寻求事物或现象间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一种心理机制。

三、创作动机

(一)创作动机:

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二)创作动机的由来:

文学创造的动机的产生和作家某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

(三)创作动机的结构:

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发生阶段的三个因素并不是皆然分开的顺序结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

艺术构思:

是文艺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一、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朝花夕拾”。

(二)想象与联想:

再现想象、比似想象和虚构想象;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表现为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本质上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即厚积薄发。

直觉表现为作家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

(四)理智与情感: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动力的因素。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清晰的心理能力,而无意识是有活力但被压抑进入无意识的心理能力。

二、构思方式

构思方式:

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或构造作品的方式。

(一)综合: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综合有定向性、选择性和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是指作家在构思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