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847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docx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临河六中崔俊莲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的理解。

一、教学效果反思:

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如“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等认识。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猴子捞月亮”,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探究情境,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照镜子”,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同时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分为:

“像和物大小关系”,“像和物距离关系”为实验做出铺垫。

实际教学中学生配合较好,气氛热烈,提出了备课时意想不到的问题。

2、完整的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全部运用,对本节课来说,不太现实,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突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论,评估几个环节。

而设计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用两个全等三角形,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让他们重合,从而引出重合这个概念,启发学生用两段等大的蜡烛来进行比较。

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验这一想法,虽然没有一步到位,但最终找到了方法。

成功的解决的这一问题。

并在实际操作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灌输了“替代法”。

将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了一些。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紧跟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虚像的理解是个难点,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课件,复习小孔成像成实像,告诉学生可以用光屏来验证像的虚实,并用实验来验证。

做好一系列铺垫之后,让小组讨论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

课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让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上大部分组都成功的得出了结论,只有一个组由于平面镜和白纸不垂直,出现了物像不重合,经教师指点,也得出了结论。

5、平面镜成像是个重要实验,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评估这一环节,没想到重要环节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做的非常好,是我感到很惊讶,这让我深信: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开始引课用的时间有点长,事先设计好的内容没有完成。

2、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

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有点草率,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讲的有点着急。

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

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三、教学启示:

1、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

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

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适当的时候,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来替换复杂困难的操作,用简单明了的问题代替复杂困难的问题。

2、教学中感觉还是有点放不开手脚,不敢全面交给学生,其实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3、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