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619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docx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

“不会演戏的编剧不是好导演”

href="#">

  “我觉得从导演角度来说,什么都不应该当卖点。

我一直觉得作为导演、作为演员、作为编剧不应该过多地想这些,想这些是很危险的,会把这事儿弄得很廉价。

卖点是制片人的事儿。

导演不应该想这个,就像一个厨子,你在厨房里老想着外面卖了多少钱,这饭是做不好的。

  

  三联生活周刊:

首先得祝贺你,《让子弹飞》有不错的票房。

据说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过百亿元,尽管如此,在我们的电影市场上,电影的趣味和种类还是比较单调的。

你不觉得吗?

  姜文:

这事儿你不能要求种类本身,你得看国民和电影人是不是具有那么多的个性,他们有多少种个性,才可以拍出多少种电影。

  三联生活周刊:

国民,也就是观众,在这里是相对被动的吧?

  姜文:

咱这么说吧,电影人产生自国民,对吧?

他们不是独立存在的。

如果整个国民的个性单一,电影人的个性又怎么能丰富呢?

所以我们不能单单强调电影的种类,而是得看电影人本身的个性是不是具有那么多。

电影人本身的个性多少,跟母体――国民的个性有关系,所以这还跟社会的形态有关系。

在这方面,不能跟好莱坞比。

  三联生活周刊:

不跟好莱坞比?

好吧……

  姜文:

不是,我这话您别误会。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看:

从志向上来说是可以比,而且还必须这么比,否则你就迷失了方向。

我之所以说不要随便比的原因是,我怕这个手段上和战术上没跟上。

你可以战略上藐视纸老虎,但你也得有那么多枪,你得有那么多训练有素的部队,否则就成一句空话了,这不成。

毛泽东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他说话是比较有逻辑性的,他把这事儿分成两方面来说,这是很对的一句话。

  你不能是“大跃进”那个想法,说:

“明儿我就超它!

”这就有点儿说横话了。

你还得耐得住性子慢慢来,说我们用一两百年(来超越好莱坞),这还比较实际。

  好莱坞,我的理解是它其实不是美国,全球各地的人都被吸引到那儿去混,它本身那种个性也好,不同个性的来源也好,自然就给它带来了那么多品种。

它是全球性的。

首先它有全球的市场,这也得益于多年来的英语市场的称霸,而且除了可以在英语市场上放他们的片子,在非英语市场上人们也可以接受。

  三联生活周刊:

咱不跟它比着说。

就说跟我们的国民、观众需求比,你觉得中国电影的现状是什么样?

  姜文:

其实我看得很少,只知道个大概齐,我又不是研究电影的,这事太搭工夫。

另外,如果你知道电影这么单调,但还可以拥有市场,那这事儿吧……说来就比较容易伤众。

  三联生活周刊:

你是说,中国的片子你看得不多?

  姜文:

外国片子我看得也不多,这几年中国片儿、外国片儿我都看得少。

我就看维尼熊、跳跳虎了,我老得陪我儿子看动画片儿。

你也看过吧?

  三联生活周刊:

是,陪闺女看的。

你刚才说到不能弄“大跃进”,得慢下性子,你就是这么干的?

好几年一个电影,是不是从你的剧本开始就要磨太长时间?

  姜文:

也不是,我要……怎么说呢?

总的来说,我干活儿的速度是快的,我也不是在那儿死较劲的。

我之所以强调慢慢磨,是针对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恶习来讲的。

别的我控制不了,但是在我的团队里面,我希望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得稍微正常一点儿,而环境是不正常的。

  三联生活周刊:

环境的不正常主要是种种豆腐渣工程?

  姜文:

马马虎虎、坑蒙拐骗、乱七八糟嘛。

这个不用我说,上海的楼子烧死人了,中央台的楼也着了,这都是马马虎虎、稀里糊涂、投机倒把。

  这东西让我挺痛恨的。

我觉得你可以不干,但你别蒙事儿。

蒙事儿,我觉得让我瞧不起和愤怒,甭管他最后能混成多大的人物,(只要)我知道他有这么个恶习,我就不喜欢,我不希望我做的事儿是这样的。

但我也不是说没限度地在那儿磨。

  三联生活周刊:

比如说《让子弹飞》剧本,从小说《盗官记》来,你怎么改编的?

  姜文:

马识途那小说集叫《夜谭十记》。

我们从其中一篇《盗官记》里面抽出故事的一个筋儿――或者是叫核儿、头儿――改编的。

  三联生活周刊:

改了两年?

  姜文:

是这样的,其实它是重叠的来算啊。

我是两年半以前,2008年的7月1日,见到马识途,从那天开始到影片上影院就一直没停过。

就是说,7月1日,我买了小说,然后改编,然后拍摄,然后后期,然后混录,然后直接进影院,就直接通过去了。

剧本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3到4个编剧不断地在修改,但是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装修的活儿了,动静儿就不是那么大了。

  三联生活周刊:

但是,我听说即使是装修阶段,你的动静也不小。

你要求它是什么样儿的?

  姜文:

我其实没有具体要求。

这里面确实有这样的一些对话,比如,在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他们会说:

“老姜,其实可以拍了,行了。

”我说:

“还不行。

  三联生活周刊:

“还不行”在哪儿呢?

你不是有120个纸条吗?

  姜文:

因为有些地方,我觉得好像还有点儿马虎,如果就那么过去,它说服不了我。

我当时这么设计,得先设计好若干个桥墩子,比如从头到尾有这么120个桥墩子,然后上面得铺上桥板,然后我就能飞奔过去了,不至于摔下来。

这桥墩子在头半年的时候,就已经说明白了,就是这儿会发生什么、那儿会发生什么,也就是他们传说的120个纸条儿,这确实有。

我当时做的就是120个,就是记事卡片,钉在那个黑板上,其实是白板。

  三联生活周刊:

这120个纸条儿上写的什么?

  姜文:

是这样的,我说我准备拍一个120分钟的电影,《盗官记》。

然后呢,把故事分出了12段,一溜一溜摆出来,一溜10分钟,这10分钟的每分钟里大概有什么事情发生。

但是,有时候一场戏不会在一张卡片里完成,比如说“鸿门宴”那场戏可能得10张卡片,甚至20张卡片来完成,那戏长嘛。

  这都是桥墩子,从这个墩子到那个墩子,你是跳不过去的,必须得铺上合适的情节、合适的人物、合适的台词,你才能“唰”一下过去。

在这个时候,我们工作了差不多得有一年的时间。

  三联生活周刊:

桥墩子,也就是故事轮廓,你更在意,还是铺桥板子是更细的活儿了?

  姜文:

铺桥板子的时候,会发现这墩子的位置不对,你还得往那边挪挪。

当然我是最后一个说“行了,咱们可以拍了”,在这之前几乎每个人都说“行了,能拍了”。

但问题是我拍,我就得弄明白,我才能拍。

  确实到开拍前,好多事儿还没弄明白,比如“鸿门宴”那场戏,拍的时候,我觉得又有点儿长又有点儿说不清楚,要说清楚这些事儿又不能短。

我跟编剧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说,那你要说清楚这么多事儿,咱就得长,得3个小时了。

我说不行,就得说这么多,还不能那么长。

他们说“这他妈有点儿累,有点儿麻烦,几乎不可能”,我说,我能看见这场戏,所以我才能知道现在这种情况是不对的。

他们说“你怎么看见的”,我说我不知道,虽然我是看见听见了。

比如说,我看见周润发张嘴了,但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然后到我了,又到葛优。

但这话从我到葛优,这中间儿,这个话没过去,不行啊。

这么说吧,假如我希望通过踩我一脚,再踩周润发一脚,到葛优那儿一下就能弹起来,跟三级跳板似的。

  有时候我能看见那场戏是那么发生的,能身临其境看到,我右边是周润发,左边是葛优,然后这句话是怎么说,那句话怎么说,但是没有完整把它弄下来,“嗖”一下我就回来了,跟做白日梦一样。

我得把这个说清楚,有一点儿虚虚实实的感觉。

然后大家伙儿就得不断地来磕,有时候突然找到一句词儿,就能把这场戏带起来。

  三联生活周刊:

《让子弹飞》的对白,话赶话确实是对故事有带动力。

  姜文:

比如说,这场戏怎么能进入,既然是请客,进来、倒酒,互相都……我说能不能上来从腰眼儿上就单刀直入了,也符合这人的性格。

所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马某人,县长买来的,花钱买官就为挣钱,而且不想挣穷人的钱”。

说那你为什么呀?

下头就有词儿了,说“穷,太慢”,“说得对,那你想挣谁的?

”“谁有钱挣谁的!

”“那谁有钱?

”“你有钱!

”直接就给顶墙角上了,先不聊这个你客气我客气的,寒暄那套全不要,直接到高潮。

然后再从后面开始耍一些阴谋诡计。

  后来,述平他们说,你就是弄成你那种风格而已,你他妈从《鬼子来了》开始就在最高潮点进入这场戏,咣当脑袋戳桌子上说“你剁了我吧”。

为什么剁,不知道。

然后才明白咱没办法,这鬼子在这儿怎么办?

我们也弄不死他,我也不敢杀他,那你先给我杀了得了。

最后逼得马大三进城去找杀手,把戏推向强烈,没有过场戏。

  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你要的风格么?

  姜文:

我也不知道。

反正到了这个时候呢,它又得有滋味,又得把稀汤寡水的都拧干净了,留下干货。

  三联生活周刊:

如果说这是你的电影个性,在选剧本的时候,什么样的剧本适合你拍成电影?

  姜文:

兴奋呀,让人看着兴奋啊。

这是我个人的爱好了。

我看不了那种不兴奋的电影,看着就累得慌。

兴奋的,不一定是动静儿大的。

看武侠片,我不兴奋,我不明白他们在干吗呢。

  三联生活周刊:

那说说你看着兴奋的电影是什么样的?

  姜文:

什么叫兴奋啊,一段好的表演也是兴奋。

咱比如说《教父》吧。

《教父》开场那场戏其实是很平稳的,从形式上来说,它是很安静的,但是当他开始说话的时候,你感觉到是你不能分神儿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儿:

那人唯一的一个女儿被打了。

没有废话,它正好也是一个英语不熟练的人在说,他不会那么多词儿,所以那些转折的词,平常用的套词全没有了,全是干货。

第一句话就是――我爱美国,美国给了我财富,我养了孩子,我按美国的方式教育她,我也很骄傲。

她交了个男朋友,男朋友周末给她带出去了,俩男的就占她便宜,我闺女为了保住自己的尊严拒绝了,他们就揍了她。

我这么漂亮一闺女就这样了,进医院了。

我哭了,为什么哭?

她再不能这么漂亮了――很安静的镜头,但是你发现它就跟脖子搁这儿一样,是一个到头儿了的事儿。

这时候白兰度还是一后脑勺,看他哭了,后面给他一杯酒,喝完了说我没别的,我像一个老实的美国公民一样告到了法庭,法庭给那俩傻逼放了,他们在法庭门口还冲着我乐。

你说我他妈怎么办。

白兰度问:

“那你想怎么着?

”他往耳朵边儿一说。

这时候镜头里才看到白兰度,白兰度说干不了。

“那我给你钱”,这不是钱的事儿。

到这儿,白兰度跳出圈外不聊这件事儿了。

他就觉得老聊钱算怎么回事儿,有点儿瞧不起我?

也没骂他,就说,我老婆是你孩子的教母,你从来没到我家来过,你好多年没请我喝过一杯咖啡,你不把我当朋友啊。

那个人就说我怕跟你在一起惹麻烦。

白兰度说,是是,我名声不好,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你如果跟我是朋友,那些人渣就因为怕我都不敢伤害你。

  三联生活周刊:

你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强烈的情节?

  姜文:

它强烈在哪儿呢?

你听他这话。

他虽然是个教父,但他的词儿是个怨妇的词儿――“你看你也不理我……你怎么能不理我呢,你怎么能跟我说钱呢。

你是我哥们儿啊。

”这词儿写得牛逼!

一个这样的老大,却被感情所惑。

我觉得这剧本写得非常棒。

  第一,它从高潮起,我追求的故事是这样的。

第二,它人物是拧着劲儿写的。

什么是人物,你要写一个傻子,你不能写他傻。

我给举个例子,一个傻子坐门口儿待着,过来一帮人说你是一傻子,他说“我不傻啊”。

“不不,你傻,你太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们正常人,我们都能看见自己耳朵,你看不着。

”说完人家就走了。

这傻子想我还真是看不着,很郁闷,“这事儿,如果我要真看不见这耳朵,还真成傻子了”。

结果就拼命在那儿来回甩脑袋,看,怎么会就看不着呢?

动半天脑子,突然想到一点,得稳住这耳朵出其不意,“叭”一下玩儿命逮这耳朵。

他的表现形式是他聪明,他在动脑筋。

这场戏你要写他怎么动脑筋,想办法稳住这耳朵,去看见它。

你所有的戏都得拍他聪明,结果你把一个傻子拍出来了。

  《教父》也是。

上来就跟港片似的?

来一大哥范儿?

那不是大哥,不是教父。

给我最大的刺激是,我看《教父》的时候,是一个中文配音版,这哥们儿配得非常努力,是照着一大哥配的:

“你怎么不来看我!

”再听白兰度的声音――哼哼唧唧的,而且很优雅,又优雅又让你心疼,他老是重复这件情,像一意大利老太太在说这话。

MarioPuzo(马里奥?

普佐)写的这个教父,我注意到,他说是按照他妈写的。

到最后,那个人说,那我就认你做教父吧。

仪式感挺逗的,白兰度把手伸过去,这人过来一亲。

你注意到没有?

白兰度还有一种羞涩感,有点不好意思。

太他妈棒了,这让人非常难忘的兴奋。

  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戏只能看说话,你打不开内心的。

好的剧作和好的演员就是在家长里短说话的事情上,把内心给暴露出来的。

  然后你就看白兰度这手一搂他,摩挲着说了一句我印象里最深刻的话,这教父用怨妇的声调,而且很优雅,莎士比亚那种词,说:

“Someday,andthatdaymaynevercome,I’llcalluponyoutodoaserviceforme.”(有一天,我希望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会求到你的,我会打电话求你。

)说得特别入心,然后“Butuh,untilthatday,acceptthisjusticeasagiftonmydaughter'sweddingday.”(在这天到来之前,你在我的女儿的婚礼上,像接受礼物一样接受我给你的公平公正。

)送走了那人,有点儿累了,然后呢,就跟他那律师说,找一可靠的人,把这事儿办得干净一点儿,别让人觉得咱跟杀人犯似的。

“您放心。

”吻一下那玫瑰,这场戏就算完了。

  这他妈太解渴了。

太丰富了,太漂亮了,演员非常棒,摄影也非常棒,里面每段话都说到你心眼儿里面去,但是他超越一般人对于这样一身份的认识,让你觉得这怎么是一怨妇啊,还这么优雅,他把所有你原来浅薄的认识全扔掉,让你服。

  我可能是中了这些东西的邪和毒。

我真是不能接受这戏要写流氓,就写成流氓,最浅显的流氓,我受不了。

说这人是土匪,可土匪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土匪可以是爱听莫扎特的,凭什么你爱听人家不爱听啊,人家也认字儿,只是跟你的想法、态度和境遇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

所以,张牧之这土匪还是蔡松坡的手枪队长呢,是吗?

  姜文:

这个啊,从年龄上来说不一定是跟蔡松坡有直接的关系,只不过他从身份上来说,他在草莽之前是有过某种别的身份的。

张牧之,这个名字是原作里面的,这个“牧之”俩字儿给我一个刺激和影响,我觉着叫牧之的人应该不是一个土匪啊,至少他爸妈不是土匪,所以从牧之这俩字儿引申,给他找到了某种背景,也有他对自己这个“牧之”变成了“麻子”的看法。

他觉得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叫牧之,他怎么也得是一麻子,所以老问他为什么脸上没麻子――我就是没麻子,那他们就非管我叫麻子,那怎么办。

  三联生活周刊:

土匪就该叫麻子,这是成见,你想在电影里――

  姜文:

对,所以一说姜文这操行人,那人家肯定都说,少年得志,不知好歹,不知道自己多少钱一斤。

都不用想,先就这样。

所以当你说一个“这好像不是这样”,就变成“霸气”,你得随波逐流,比一般的人还随波逐流,他才觉得正常,谦虚了。

我凭什么呀,我愿意当我自己行不行,我就这样了,爱说什么说什么吧。

  三联生活周刊:

线索简单的事情比较容易被理解,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戏剧存在的必要嘛。

  姜文:

戏剧经常给人们看“不是这样的”。

如果人们都会像科波拉那么看教父,那就没有《教父》这帮人生存的意义,就没有科波拉了。

我想这个东西,也是一件好事儿。

  三联生活周刊:

你把电影理解为戏剧?

  姜文:

不是,他们管电影叫“第七艺术”是吧,它等于是把前六个艺术用它给记录下来了。

当然,它不等同于戏剧,因为它的手段慢慢越来越多,比如特写的运用,你可以坐在第二十排,但你可以看见他的眼睫毛,这就已经可以调动了,这是戏剧做不到的。

但是,你里边儿,比如我刚才举了很多《教父》的例子,但它其实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全是戏剧和表演带来的影响,没有这些,光是摄影机,它是记录不了的。

不同的导演来表达不同的内容时,使得电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来。

电影本身,我不觉得它有那么了不起。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好莱坞虽然是一个电影工厂,但是他们已经很清楚电影其实本身什么都不是。

电影只是一个工具,里面真正有内容的东西,还是戏剧的东西、美术的东西、音乐的东西、表演的东西。

好多人都说电影语言、电影风格,我觉得其实没有这回事。

拿IBM写字有什么风格啊,拿苹果有什么风格啊,看谁写。

王朔用什么写,他也是王朔。

电影也是,什么人拍,它就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

  三联生活周刊:

你选这个剧本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特殊的想法,选择在这么一个乱世,军阀混战的时候?

引起一些深文周纳?

  姜文:

这还是跟戏剧有关系,因为这个军阀混战、华洋混杂、天下大乱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个戏剧的气氛,就是非常规吧。

你看戏剧,莎士比亚也好,莫里哀也好,他们都是选择一个典型的特殊的环境和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戏剧和历史不一样的着眼点。

历史是找必然原因,戏剧是找偶然事件。

  姜文:

对,它通过偶然来表现必然。

那你说丹麦王子有的是,怎么非得选一个哈姆雷特呢?

非得是他爸刚死的时候,他发现他叔叔害死的他爸,又发现他叔叔把他妈给办了,从这儿开始聊哈姆雷特,用咱们的话叫“怎么这么寸哪”,聊的就是一寸劲儿。

北洋时期就是太寸了,寸了他十几年。

特殊时期提供了很多戏剧的可能性,也会让人的可能性更丰富一点儿。

  三联生活周刊:

是不是写作上也自由一些?

  姜文:

那当然了。

不过说实在的,对我其实有一个很长时间的误解,他们老说我影射现实什么,这确实是一个误解。

我其实对现实不特别了解,我不知道谁是有名的歌星,谁是有名的主持人,好多大家知道的事儿,我不知道。

我觉得这都是现象,被这些现象迷惑,你会掉进一个没有价值的乱七八糟的尘土里面,它不是本质。

就像我好多朋友在哪儿工作我老记不住,名字有时候我也记不住,职业名字这些都可以换,这不是他的本质。

但是这人,我能把他画出来,我能把他演出来,很是他。

  三联生活周刊:

那也不能说你不关心现实。

只是你不用那种叙述喜怒哀乐的现实手法。

  姜文:

相对来说是这样。

再说,我觉得所谓现实是很不现实的,我觉得也是很不可靠的,你没办法知道什么是现实的,聊现实是一种很危险的情况,或者是很可疑的情况,假装拍一纪录片,或者是又原生态地来模仿一种现实中的故事,那是现实吗?

我特别怀疑这个东西。

尤其是所谓用艺术手段来这样表达现实,我觉得这里边多少让我怀疑有点儿偷懒。

通过那样模仿现实,能表达什么呢?

  如果说我看到现实,反正我看到的不是那样。

如果说那么一个表面,那不叫现实,对吧。

我们上中戏的时候,有一种课叫观察生活练习,你可以到街上去观察,看,然后到每周一的时候有汇报演出,我是一个特别能模仿人的人,我能学什么人都特别像,后来我渐渐厌倦这个了,这个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玩笑可以,你要把这东西当成一事儿来办,就太廉价了。

你看见的是一个结果,然后你对原因有兴趣的时候,拎出来原型就不像你看到的那样了。

  三联生活周刊:

所以,《太阳照常升起》倒是有现实感的?

  姜文:

对我来说,“太阳”里面大量的东西就是现实,我就是这么一个现实,是对我感受到现实的记录。

我觉得那疯妈就是那样的,虽然头发白了,由于她心态年轻,她的脸就不往老了去。

而且,她不但不往老了去,而且还越来越小。

所以我没打算把疯妈画老了,她就一白头发,脸就一孩子。

这就像什么呀,我连马尔克斯那个《百年孤独》都没看完,没看完不是说它不好,是说,那难道不是这样嘛!

是这样,就可以了。

我记得在《列宁在1918》里面,有一人被派去杀列宁,结果他没杀,回来人问他说“你他妈为什么没杀”,他说:

“他说的全对啊(一东北人配音,‘攒’对啊),他说的全是我心里话。

”算了,人让他走了。

  三联生活周刊:

当时“太阳”引起的观影反应,是不是跟我们电影品种少有关系?

它的叙事不大顺从观众的观影习惯。

虽然也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但基本上被恶评淹没了。

  姜文:

反正,我觉得,再不一样的人,再不一样的情况发生,都没有什么不应该的。

咱们的环境是太容易格式化。

  三联生活周刊:

在《让子弹飞》里面,很多人都注意到那句“站着挣钱”,你是有意识地要较劲一下吗?

  姜文:

没有,其实那里面我没老说,就说了一次。

我觉得是这样,人们对作品的敏感度,有时候跟作品有关系,有时候跟欣赏者有关系。

那他们老去敏感这些话,其实电影里面是张牧之被老汤逼着说了这句话。

进了城,匪性就不好使了,你得按着规矩来,他原来是脱离规矩的,他是规矩里玩不转的人。

老汤就重新教育他,他一听,这和他生活观完全相违背,他为什么当土匪啊,他就是跪不下去。

“那你这样,你就别挣了呗。

”逼着没办法了,他才把枪拿出来:

“这能不能挣钱?

”“能,山里去。

”把惊堂木一拿,“这个呢?

”“能,跪着。

”“那这俩搁一块儿,我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是在这个情况下,话赶话赶到这儿了。

  三联生活周刊:

你不想通过台词表表你自己的想法?

  姜文:

我觉得台词像什么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

这有条河,这边有个老爷子,聋子,那边有个老爷子也是聋子。

谁都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聋。

这边老爷子扛着竿儿,走过来了。

隔着条小河,那边的就问了:

“怎么着,钓鱼去啊?

”这边这个没听见啊,但看到他动嘴了,这边这个不能丢这份,得假装听见了,就说:

“不是,我钓鱼去。

”那个一看,他还回嘴了,我也不能让人觉得我没听着,回他一句:

“嗨,我还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俩谁也没听着谁,聊得倍儿热闹。

我们的台词要成这样,不聊聋,就是“钓鱼去”,词儿都没变,人的心,你看见了。

  其实这台词没什么,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词儿,比如老汤,他每句话都是诚恳的,他越诚恳,他墙头草的特性就出来了。

葛优是个好演员,演得特别准。

他内心最根本的欲望在顶着他说,不是一个表面的事儿。

张牧之的话也不能全信,你想讲武堂出来的,兵者诡道也,首先得学诡道,什么叫诡道,诈嘛。

张牧之的认识和方法当然也不是我的,是这个人物而已。

  三联生活周刊:

张牧之的想法,不是你的?

  姜文:

不是。

我作为导演,或者作为主演,并不是说我在演一个我完全赞同的人物,他有他的冲劲儿,有他的计谋,但他对自己其实也有很多的怀疑,他肯定也有他的困境,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能玩转世界的人,他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跟这个世界拼个鱼死网破。

其实我演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有问题的,从《鬼子来了》(里面的马大三)到这个,都是有缺陷的人,张牧之也不例外。

  三联生活周刊:

对,最心狠手辣的一点是杀假黄四郎。

  姜文:

对,他是有匪性的。

他不是我想当的一个人,不是。

起码我不喜欢乱世。

戏剧表现是说这么一个人,但是生活不应该这样。

  三联生活周刊:

会不会因此让张牧之做得太过冷酷,比如他在六子死后也没有什么情感反应?

  姜文:

我觉得有两方面吧,一方面呢,我个人其实是一个有点儿羞于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人,或者说,我经常对过分表达情感的情况,有一种滥情的感觉,我有这意思。

尤其是我们社会说这方面的媒体太多了,他们老要哭,老要说这是真情什么的,我觉得真情是很难那么流露的,如果说把情感当成一种勾引人的或者说吸引人的办法,我觉得特别不舒服。

  三联生活周刊:

不是因为缺少感情,而是出于审美的趣味?

  姜文:

我觉得有感情的人,不是那样表达的。

这个环境经常让我感觉到很滥情,而大家对滥情也有一种习惯。

我如果真要想勾引人家动情,我相信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那种情况总是让我觉得是一种危险。

我们有句话叫“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实这是两句话,“动之以情”不等于“晓之以理”,很多时候,由于人们动情了,把理就给漏过去了。

这确实是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这个国家经常出问题的地方,我倒真的希望我们有某种冷静感,在我所了解的历史当中,宣泄滥情以至于不理智导致了很多人为的灾难,非常多,我觉得应该节制了。

可能我在这里面做得有点儿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