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506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docx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

 

浅析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

 

摘要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调控教学效果。

本文以准教师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为例,对教学提问环节中出现的提问简单肤浅、偏离目标、只求“标准化”和较少学生才能参与等问题进行了分述,并尝试从教师教学、学生个人因素、家庭教育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课堂提问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以提高小学高段教学提问的实效性。

关键词:

准教师;小学高段;教学提问;实效性

目录

摘要I

一、引言1

二、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现状2

(一)提问内容不当2

1.提问漫无目的2

2.提问简单肤浅2

(二)提问对象偏差2

(三)提问只求标准3

三、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提问现状分析3

(一)准教师存在的问题.3

1.教学理论知识不扎实3

2.教育实践应用的匮乏4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4

1.个人学习态度不一5

2.原有知识水平不均衡5

3.个人学习能力差异5

(三)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5

1.家庭教育水平差异5

2.城农教育发展的差异6

四、准教师如何增强高段教学提问的实效性6

(一)丰富科学教学理论知识7

1.提问要有针对性7

2.提问要有适度性7

(二)增强教学实践应用8

1.提问要有感染性8

2.把握提问的时机8

(三)可持续地终身学习9

1.知识的更新9

2.技能的提高9

五、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一、引言

“有效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教学的核心”。

[1]

在2014下半学期的顶岗实习中,笔者任教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程,收获颇多。

在实习期间,笔者发现不少准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的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

本文基于这一情况,进行阐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习生作为准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知识,对新工作热情负责,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能力不足、课堂驾驭能力差、教学经验缺乏等问题。

而学生步入高年级,自我意识迅速崛起,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辨别能力弱。

二、准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提问的现状

(1)提问内容不当

1.提问漫无目的

准老师备课时,没有准备充分,导致课间随意发问。

在实习当中,笔者作为准教师,在听课当中,注意到以下情况:

准教师提问不分主次、信口开河,问题间关联度不大。

比如上《匆匆》一课,课文主旨应当是学生体会时间匆匆而逝,珍惜时间。

老师提问偏离重心,一直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甚至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还会干扰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分不清课文主旨,抓不住重点。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2.提问简单肤浅

准教师的提出过于简单生硬,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

不少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采用师问众生答的形式。

教师重复提问:

“对吗?

会不会?

能不能?

……”,学生则齐声回答“对!

是!

”。

学生像是做选择题,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答案就在里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关注知识灌输式的传授,因而忽略学生对客观规律的思考、启发。

[2]判断正误,不是对就是错的;多项选择,避免了其他误差。

学生不需做什么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这种问题过多提出,直接导致老师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模糊等问题的出现。

(二)提问对象偏差

准教师在提问时,因为抓不准问题难易,而错误地确定提问的对象。

主要表现为,提出问题针对少数学生。

在提问问题时,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会想:

“都是自己会的,听不听的都无所谓,真没意思。

”而太难的提问,学生直接放弃了思考,不愿意参与课堂交流。

那么这部分学生就不会参与到课堂上,甚至会在下面搞破坏,课堂纪律差。

(三)提问只求标准

标准答案的设定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听《丑小鸭》的过程中,有准教师提出了“你从中得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一定要是“要勇敢生活”才算对。

但平心而论,“世界并不是一切都是好的”以及“是金子总会发光”类似的回答就没有意义吗?

三、准教师在小学高段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一)准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论知识不扎实

教学理论它会帮助准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3]在分析教材的角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堂控制的一般技术等方面都展现了其重要作用。

教学理论的不够充实,直接影响了准教师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

提问应当遵守“目标模式”,[4]漫无目的源由准教师对课文知识内容的分析不到位,重难点模糊。

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根本在于准教师缺少对学生心理的认识。

提问总体设计难易不当,是准教师对教学现象分析判断能力较为缺乏。

而设置“标准答案”,更是体现了准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

现今教育观的发展提倡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结合。

[5]标准答案的设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育实践应用的匮乏

对于准教师而言,即使已经掌握了诸多教学理论的知识,在实践时还是感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校的师范生缺乏实践运用,真实课堂接触地较少,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只是脑海中的构思。

为了让教学方法得以施展,体现教学实效性,准教师需要大量的课堂练习,在不断地犯错和失败中积累教学经验。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个人学习态度不一

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

经观察,有些学生常上课趴桌睡觉,管不住自己,老师讲课在下面分神讲小话,不打开书本而东张西望。

有些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讲到精彩时他露出会心的微笑,遇到难题是他会锁眉深思,完全沉浸在课堂当中。

2.原有知识水平不均衡

在一个班级上同一节课之前,每个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能提前掌握很多知识。

有的学生课后一再给他分析同一个知识点,他也不一定能掌握。

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及其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的“过滤”和“筛选”,对后续个体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个人学习能力差异

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深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

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都是描述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

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课堂学习。

(三)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水平差异

重视程度

有专家说:

“在中国,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人的成长影响占70%”,[6]这说明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大部分家长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关注胎教、幼教,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艺术班,还定时上咨询室拓展自己的育儿能力。

也有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家长只管他们的生活就可以了。

他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不多,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不加以引导。

能力水平

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职业是影响其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更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7]文化程度高的家庭更能接受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普遍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了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而受文化较低的家庭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较多的是沿袭上辈人的做法,对孩子采取溺爱、或放任自流的态度。

家庭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氛围。

2.城农教育发展的差异

虽然我国已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农村和城市的各项物质精神水平差距非常大。

在教育资源方面,它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为教师资源缺乏,另一方是教学设备相对简陋。

城市教师资源丰富,专业技能强,有着丰富又先进的教学理念。

而农村师资匮乏,由于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不少非本专业的老师临时顶凑。

还聘用大量的代课老师,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城市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操场跑道也可与专业比赛用跑道相媲美。

但农村学校用地紧张、资金不足,往往“一室多用”。

更重要的是缺乏教学仪器。

由于教具不齐全,老师只能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仅限于抽象说教,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四、准教师如何增强高段教学提问的实效性

(一)丰富科学教学理论知识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准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任务,它包含三个方面[8]: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主动学习、运用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它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课程改革一项重要的任务。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它制约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与动力,从而也深刻地影响到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课堂提问以师生沟通交流的形式,引导和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科目标清晰

“学科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有着自然、社会、人文三个嫡系。

”[9]它是每堂课教学目标的整体目标。

在语文学科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语文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目标明确

课程目标是准教师教育理念的大的体现,关注社会、知识、学生的三要素。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的承接方式。

为问题选择一个可行的社会范围,即将问题融化到学生生活中去,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2.提问要有适度性

我国现今采用最多的是的大班级的授课方式,其中,班上的中等生是主流,后进生和优等生都是小部分。

准教师在授课时,为避免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合部分学生的需要,教师可采用提问“量身定做”的方式。

即准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照顾到每个学生都有“饭”吃,教师可先找边远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再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那些有心理压力的不敢举手的学生。

让优生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

尽量争取学生共同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共同进步。

(二)增强教学实践应用

1.提问要有感染性

准教师提问的语言具有感染性,能将学生带入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里。

赫尔巴特指出:

“只要他一开始教学,那么青年,甚至孩子也很快会随着他的想象而想象。

”[10]他认为教学可以通过描述来扩大交际范围,交际可以使一切民族联结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激情的价值追寻与不断叩问,在思想情感上有所感动与震撼,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反思与醒悟。

2.把握提问的时机

恰逢其时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直接引导和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一般说来,教师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及时提问,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

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适时的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

(2)在教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重点、难点是一堂课关键所在,往往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

此时提问是为了启迪学生思考,解决学习上的疑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

(3)在转折处提问。

有比较才有鉴别,此时的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共性和异性。

(4)在易错问题上提问。

此时的提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三)可持续地终身学习

1.知识的更新

准教师应当注重个人知识的拓展延伸,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中,一生都要不停接受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作为人民教师,即传授知识、经验的人,更应该注重个人知识的更新和与时俱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的脱节落后,将阻碍学生的发展。

2.技能的提高

准教师应当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通过听课、评课、比赛、进修等诸多教研活动强化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从“做中学”,在实际课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去解决,积累经验。

与学生教学相长,互利互进。

五、结语

总之,科学的课堂提问方式对于完善备课内容、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效果都很重要。

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准教师在高段语文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教学效果较差问题的问题。

探讨提问混乱、漫无目的、只求标准的原因,以期提高小学高段课堂语文教学提问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上海):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止页.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上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14页.

[3]恩斯特.《人论》[J].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3.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第136-137页.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215、66页.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237页.

[7]王增昌.《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21-22页.

[8]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

开明出版社,1999,第187-188页.

[9]海穆·基诺特.《师生沟通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第18-20页、第39-40页、第76-78页、第99-100页.

[10]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M].商务印书馆,2004,第13-1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