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94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0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天然药物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天然药物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天然药物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天然药物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docx

《天然药物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docx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一章总论

一、绪论

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

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途径。

3.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1575)中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

2.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一)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

主要产物:

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

起始物质:

乙酰辅酶A起碳链延伸作用的是:

丙二酸单酰辅酶A

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而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乙酰辅酶A,而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乙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二)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主要产物:

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

乙酰辅酶A

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用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MAPP)

单萜-----------得到焦磷酸香叶酯(10个碳)倍半萜类-------得到焦磷酸金合欢酯(15个碳)

三萜-----------得到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20个碳)

(三)桂皮酸途径主要产物:

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黄酮类

(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

生物碱类

并非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生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香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

三、提取分离方法

(一)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常见方法有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HSCCC)、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

CCD法是一种多次、连续的液-液萃取分离过程

2.正相色谱:

通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色谱

3.反相分配色谱:

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状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色谱

4.反相硅胶色谱填料:

根据烃基(—R)长度为乙基(—C2H5)还是辛基(—C8H17)或十八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

RP-18>RP-8>RP-2

5.加压液相色谱与液-液分配色谱的区别?

液-液分配柱色谱中用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大,流动相仅靠重力作用自上而下缓缓流过色谱柱,流出液用人工分段收集后再进行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

加压液相色谱用的载体颗粒直径较小、机械强度及比表面积均大的球形硅胶颗粒,其上健合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以适应不同类型分离工作的需要,因而柱效大大提高。

(二)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1.(3)半化学吸附:

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

(4)吸附过程三要素:

吸附剂、溶质、溶剂

(5)硅胶、氧化铝:

极性吸附剂活性炭:

非极性吸附剂

2.聚酰胺吸附色谱法

(1)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

(2)适用范围:

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特别适合于酚类、醌类、黄酮类,对其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分离效果好,此外,对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化合物也有广泛用途。

因为对鞣质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特别适宜

(3)原理:

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吸附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4)规律:

在含水溶剂中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2)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5)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顺序:

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三)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凝胶种类:

(1)葡聚糖凝胶(SephadexG)

(2)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

以SephadexG-25为例,G为凝胶(Gel),后附数字=吸水量*10,故G-25示该葡聚糖凝胶吸水量为2.5ml/g

二者区别:

SephadexG型只适用于在水中应用,SephadexLH-20分子中—OH总数虽无改变,但碳原子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了,因此SephadexLH-20不仅可在水中应用,也可在极性有机溶剂或它们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中膨润使用。

SephadexLH-20除保留有SephadexG-25原有的分子筛特性,可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外,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常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适用于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离。

(四)根据物质离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1.离子交换法分离物质的原理:

离子交换法系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用水或含水溶剂装柱。

当流动相流过交换柱时,溶液中的中性分子及不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基团发生交换的化合物将通过柱子从柱底流出,而具有可交换的离子则与树脂上的交换基团进行离子交换并被吸附到柱上,随后改变条件,并用适当溶剂从柱上洗脱下来,即可实现物质分离。

2.离子交换树脂根据交换基团的不同分为:

阳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SO3-H+)弱酸性(—COO-H+)

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性(—N+(CH3)3Cl-)弱碱性(—NH2,NH,N)

四、常用四大波谱

1.质谱2.红外光谱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核磁共振谱

第二章糖和苷

一、单糖的立体化学

1.单糖结构式的三种表示方法:

(1)Fischer投影式

(2)Haworth投影式(3)优势构象式

3.端基碳:

单糖成环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该碳原子称为端基碳,形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4.会判断S/RD/Lα/β见P62

二、糖和苷的分类

(一)单糖类

1.氨基糖:

当单糖上一个或几个醇羟基被氨基置换后,则该糖称为氨基糖

2.去氧糖:

单糖分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羟基被氢原子取代的糖称为去氧糖

3.糖醛酸:

单糖中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称糖醛酸

(二)低聚糖类

1.低聚糖:

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称为低聚糖

2.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又可将其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1)还原糖:

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2)非还原糖:

如果两个单糖都以半缩醛或半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就没有还原性,称为非还原糖

(三)苷类

根据苷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苷分为原生苷和次生苷

根据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

根据苷元上与糖连接位置的数目可将苷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

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可将苷分为黄酮苷、蒽醌苷、苯丙素苷、生物碱苷、三萜苷等。

根据苷键原子可将苷分为氧苷、氮苷、硫苷、碳苷。

1.醇苷:

通过苷元上醇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醇苷。

2.酯苷:

通过苷元上的羧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酯苷或酰苷。

3.硫苷:

通过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硫苷。

4.氮苷:

通过苷元上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氮苷。

5.碳苷:

通过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碳苷。

三、糖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过碘酸氧化作用机理:

过碘酸与邻二醇羟基形成五元环状酯的中间体,然后再将醇羟基氧化成羰基。

酸性或中性条件下,对顺式邻二醇羟基的氧化比反式的快。

碱性条件下,对顺式和反式的反应速度相同。

2糖醛形成反应(呈紫色环)

五碳醛糖——糠醛,甲基五碳醛糖——5-甲基糠醛,六碳醛糖——5-羟甲基糠醛,六碳糖醛酸——5-羧基糠醛

Molish反应的试剂:

浓硫酸和α-萘酚

3与硼酸的络合反应

(1)针对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

(2)对于糖及其苷类化合物其络合能力:

呋喃糖苷>单糖>吡喃糖苷

五碳醛糖>六碳醛糖(形成呋喃环的位阻较大)

(3)多羟基类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使原来的中性变为酸性,可采用中和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

(4)由于羟基所处的位置及空间结构不同,与硼酸形成配合物的能力就不同,故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硅胶、电泳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鉴定。

糖自动分析仪对糖的检测其原理就是制成硼酸配合物后进行离子交换色谱分离。

四、苷键的裂解

分类:

酸催化水解、碱催化水解、乙酰解、酶解、过碘酸裂解

(一)酸催化水解

1试剂:

水或稀醇

2催化剂:

稀盐酸、稀硫酸、乙酸、甲酸等

3反应机理:

苷键原子先被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形成糖基正离子或半椅式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水结合形成糖,并释放催化剂质子。

4影响因素:

(1)电子云密度

(2)质子化难易

5规律:

(1形成苷键的N、O、S、C四个原子中,水解难易程度:

C-苷>S-苷>O-苷>N-苷

(2)2,6-二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6-去氧糖苷>2-OH糖苷>2-氨基糖苷(氨基糖)

(由于氨基和羟基均可与苷键原子争夺质子,特别是2-氨基和2-羟基糖,当2位被质子化后使端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不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

(3)呋喃糖苷>吡喃糖苷(4)酮糖>醛糖(5)糖醛酸>七碳糖>六碳糖>甲基五碳糖>五碳糖

(二)乙酰解反应

β-苷键葡萄糖双糖乙酰解的难易程度:

(1→2)>(1→3)>(1→4)>>(1→6)

(三)碱催化水解:

酰苷、酚苷、与羰基共轭的稀醇苷可被碱水解

(四)过碘酸裂解反应

1适用情况:

特别适用于那些苷元不稳定的苷和碳苷的裂解,对那些苷元上有邻二醇羟基或已被氧化的基团的苷则不能适用,因为过碘酸在氧化糖的同时他们也将随之被氧化。

2所用试剂:

NaIO4和NaBH4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有核磁共振法、酶解法、红外法、分子旋光差法等,其中目前最常用的是核磁共振法。

七、糖及苷的提取分离

由于植物体内有水解酶共存,为了获得原生苷,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杀酶或抑制酶的活性。

如采集新鲜材料,迅速加热干燥、冷冻保存、用沸水或醇提取、先用碳酸钙拌和后再用沸水提取等。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

一、概述

1.定义:

萜类化合物是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骨架庞杂且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重要成分。

2.分类:

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如单萜、倍半萜、二萜等。

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无环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分类

碳原子数

存在

半萜

5

植物叶

单萜

10

挥发油

倍半萜

15

挥发油

二萜

20

树脂

二倍半萜

25

海绵

三萜

30

皂苷、树脂

四萜

40

植物胡萝卜素

3.萜类的生源学说

(1)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异戊二烯是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前体物质,因为大多数萜类的基本骨架是由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顺序相连而成

(2)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Folkers证明3(R)-甲戊二羟酸是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的关键性前体物质,由此证实了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1、单萜

(1)酚酮酚酮化合物是一类变形的单萜,他们的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具有如下特性:

1酚酮具有芳香化合物性质和酚的通性,显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即酚<酚酮<羧酸

2分子中的酚羟基易于甲基化,但不易酰化

3分子中的羰基类似于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能和一般羰基反应。

红外光谱中其羟基吸收峰在3200~3100cm-1,羰基吸收峰在1650~1600cm-1,较一般化合物中羰基略有区别。

4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可用于鉴别。

如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铁络合物为赤红色结晶。

酚酮类化合物多具有抗菌活性,但同时多有毒性。

(2)环烯醚萜

理化性质:

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

游离的苷元与皮肤接触,也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2、倍半萜

(1)青蒿素属于过氧化物(单环)倍半萜,是从重要青蒿中分离到的抗恶性疟疾的有效成分。

青蒿素在水及油中均难溶解。

(2)类化合物鱼类化合物是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

鱼可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作用,形成由敏锐熔点的π-络合物。

鱼的沸点较高,在挥发油分离时,高沸点馏分如见到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的现象时,表明可能由鱼化合物存在。

检测挥发油中有无鱼时,多用Sabety反应,即取挥发油1滴溶于1ml氯仿中,加入5%溴的氯仿溶液,若产生蓝紫色或绿色,表明由鱼存在。

与Ehrlich试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反应产生紫色或红色,证实含有鱼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加成反应(含有双键或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1.Diels-Alder加成反应带有共轭双键的萜类化合物能与顺丁烯二酸酐产生Diels-Alder加成反应,生成结晶形加成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

2.与吉拉德试剂加成分离含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常采用吉拉德试剂

提出酸、碱成分的中性挥发油,加吉拉德试剂的乙醇溶液,再加入10%醋酸促进反应。

加热回流,反应完毕后加水稀释,分离水层,加酸酸化,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后复得原羰基化合物

四、挥发油

1.定义: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2.分类:

构成挥发油成分类型可分为如下四类,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多见。

(1)萜类化合物

(2)芳香族化合物(3)脂肪族化合物

3.性质:

(1)挥发性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痕迹,这是挥发油和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2)挥发油多数比水轻

4分离方法:

(1)利用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1.化学常数测定

(1)酸值:

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2)酯值:

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3)皂化值:

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

第七章

1.多数三萜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三十个碳)缩合而成的。

该苷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被称为三萜皂苷。

2.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常见的苷元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

3.三萜是由角鲨烯经过不同的途径环合而成。

4.存在于天然界较多的四环三萜或其皂苷苷元主要有达玛烷、羊毛脂烷、甘遂烷、环阿屯烷(环阿尔廷烷)、葫芦烷和楝(lian,四声)苦素型三萜类。

5.皂苷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

其粉末对人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尤其鼻内粘膜的敏感性最大,吸入鼻内能引起喷嚏。

6.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

皂苷的溶血作用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红细胞膜上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破坏了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而使细胞破裂,从而导致溶血现象。

各种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不同,可用溶血指数表示。

含有皂苷的药物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不宜供静脉注射用。

7.沉淀反应。

酸性皂苷(通常指三萜皂苷)的水溶液加入硫酸铵、醋酸铅或其它中性盐类即生成沉淀。

中性皂苷(通常指甾体皂苷)的水溶液则需加入碱式醋酸铅或氢氧化钡等碱性盐类才能生成沉淀。

第八章

2.强心苷元分为甲型强心苷元(五元环)和乙型强心苷元(六元环)。

根据糖的不同,又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Ⅰ型:

苷元——2,6-二去氧糖——D-葡萄糖Ⅱ型:

苷元——6-二去氧糖——D-葡萄糖

Ⅲ型:

苷元——D-葡萄糖

4.甾体皂苷的皂苷元基本骨架属于螺甾烷的衍生物,依照螺甾烷机构中C25的结构和环的环合状态,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螺甾烷醇类。

C25为S构型

(2)异螺甾烷醇类。

C25为R构型

(3)呋甾烷醇类。

F环为开链衍生物(4)变形螺甾烷醇类。

F环为五元四氢呋喃环

5.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1)甾体皂苷为中性皂苷。

(2)甾体皂苷与甾醇形成分子复合物,甾体皂苷的乙醇溶液可被甾醇(常用胆甾醇)沉淀。

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3)甾体皂苷在无水条件下,遇某种酸类亦可产生与三萜皂苷相类似的显色反应。

只是甾体皂苷与醋酐-硫酸反应,在颜色变化中最后出现绿色,三萜皂苷最后出现红色。

与三氯醋酸反应时,三萜皂苷需加热到100℃才能显色,而甾体皂苷加热至60℃,即发生颜色变化。

天然药物化学的一些简要总结和知识回顾:

常见的基本单位的有:

C2单位C5单位C6单位氨基酸单位复合单位。

从药材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多用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原理是相似相容原理进行的,常见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可表示如下:

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CS2、CCl4、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晴、水、吡啶、乙酸。

溶剂法分类:

浸渍法、渗入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声波提取技术。

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容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并在100℃左右有一定的蒸气压。

各组分的蒸气压不互相干扰。

故总组分的蒸气压比任何一个组分的蒸气压都较大。

升华法:

固体物质在受热时直接转化为蒸气。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利用温度的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以分离物质。

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实现分离。

改变酸碱度以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酸碱度而实现分离。

酸性或碱性化合物还可以通过加入某种沉淀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

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液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常见的有液-液萃取、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法(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

LLC:

采用将两相中的一项涂覆在硅胶等多孔载体上,作为固定相,填充在色谱管中,然后加入与固定相不相混溶的另一项溶剂冲洗色谱柱。

分为正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大)和反向色谱(固定相极性小)。

DCCC:

通过装置使流动相呈液滴形式垂直上升或下降,通过固定相的液注,实现物质的逆流色谱分离。

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物理吸附:

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采用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等。

特点是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快速进行。

化学吸附:

如黄酮等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特点:

具有选择性、吸附比较牢固、有时甚至不可洗脱,较少用

半化学吸附:

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力量较弱,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有一定的应用。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凝胶过滤法:

葡聚糖凝胶(SephadexG),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

膜分离技术:

以选择性分离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透过分离膜,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5.根据物质理解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或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法:

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用水和含水溶剂装柱。

与离子交换树脂交换的被吸附,改变条件,以适宜的溶剂从柱子上洗脱下来。

三、结构研究

初步推断化合物的类型→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MS),计算不饱和量→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或结构片段(UVIRMSNMR)、基本骨架→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推断并确定分子的立体结构

EI-MS(电子轰击法):

加热气化后,使之进入离子化室,而后才能分离。

不用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的新方法:

CI(化学电离)FI(场致电离)FD(场解析电离)FAB(快速原子轰击电离)ESI(电喷雾电离)。

糖和苷

糖类亦称碳水化合物

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苷的共性是:

糖和苷键

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组成糖类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单元。

Fischer投影式中主碳链上下排列,氧化程度较高的一端在上,水平方向的价键和与之相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前方,主碳链上下两端的价键和所结合的基团指向纸面的后方。

因此只能在纸面上转动n180°,而不能使之翻转。

Haworth投影式:

表示糖在水溶液中真实的存在。

Fischer投影式基团的对应位置关系是:

左上右下

DL型:

在Fischer投影式中距离羰基碳最远的那个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在右侧者成为D型糖,在左侧者称为L型糖。

αβ型:

在Fischer投影式中,新形成的羟基与距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上的羟基为同侧的为α型,异侧的为β型(吡南糖型,呋喃酮糖正好相反)。

Haworth投影式中,对于五碳吡喃糖,其端基碳上的羟基与C4羟基在同侧者为α型,异侧者为β型(无法判断呋喃糖)。

端基差向异构体。

常见糖的缩写:

AraGlcFruRha(鼠李糖)Gal(半乳糖)Man(甘露糖)

氨基糖:

醇羟基被氨基取代后形成的糖

去氧糖:

单糖中1或2个羟基被氢取代后形成的糖。

糖醛酸:

单糖中的伯羟基被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糖醇:

单糖中的羧基被还原成羟基的化合物

环醇:

环状的多羟基化合物称为环醇。

低聚糖类:

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的结合而成的聚糖,低聚糖的化学命名方法是以末端糖作为母体,末端以外的糖作为糖基,并标明糖和糖的链接位置,糖的成环形式以及苷键的构型等。

P表示吡喃型f表示呋喃型数字表示糖与糖之间的链接位置

多聚糖类:

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称为多聚糖。

可用四级结构来描述。

植物多糖:

淀粉:

颗粒状淀粉并不溶于水,只有经加热,颗粒破裂后淀粉才能与水混合成胶态悬浮液,淀粉由直链的糖淀粉和支链的胶淀粉组成。

糖淀粉为α1→4连接的,胶淀粉为α1→4和β1→4连接。

聚合度越高,与淀粉的显色反应越深。

纤维素:

一类聚合度在3000—5000的β1→4结合的直链葡聚糖,分子结构呈直线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性,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

果聚糖

半纤维素:

是一类不溶于水,但可以被稀碱溶出的酸性多糖。

树胶:

树胶是植物受伤后或被毒菌类侵袭后的分泌物,干后成半透明块状。

粘液质和粘胶质:

一类粘多糖。

粘胶质可溶于热水,冷后成冻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动物多糖:

糖原甲壳素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

苷类:

原生苷次生苷。

氧苷氮苷硫苷碳苷

糖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单糖具有醛醇等基团

糠醛形成反应:

单糖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羟基反应:

醛或酮在脱水剂作用下易与具有适当空间的1,3-二醇羟基或邻二醇羟基生成环状的缩醛或缩酮。

与硼酸的洛合反应:

许多具有邻二羟基的化合物可与硼酸、钼酸、铜氨、碱土金属等试剂反应生成配合物,使它们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具体用于分离、结构鉴定、以及构型的确立。

苷键的断裂:

苷键位缩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