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92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枣庄四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

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

“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

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

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

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

“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

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C.“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D.“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

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

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

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

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

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

文公使人杀子圉。

子圉是为怀公。

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

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

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

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

郑使人言缪公曰:

“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

晋之强,秦之忧也。

”缪公乃罢兵归。

晋亦罢。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

“我主其门,郑可袭也。

”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

“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

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不可。

”缪公曰:

“子不知也,吾已决矣。

”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

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

缪公闻,怒曰:

“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

”二老曰:

“臣非敢沮君军,军行。

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二老退,谓其子曰:

“汝军即败,必于肴厄矣。

”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

周王孙满曰:

“秦师无礼,不败何待!

”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

“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

”秦三将军相谓曰:

“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

”灭滑。

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

太子襄公怒曰:

“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

”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

虏秦三将以归。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

—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

②衰绖(cuīdié):

古代丧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许之许:

答应B.亡郑厚晋亡:

使……灭亡

C.更晋地,过周北门更:

更改D.相与之久也与:

结交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解的一组是()(3分)

A.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B.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君主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

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

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郑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

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

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

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5分)

(2)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衰荷【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曲《山路十八弯》中描写了山路的曲折难行,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朱佩弦先生

叶圣陶

朱佩弦先生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

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也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过书。

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

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

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

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

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

看他的神色,如果表现出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儿紧张,眉头皱紧,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

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

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

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藉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藉语言文字。

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

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知道作者的心意中为什么起这样的波澜,写成这样的一篇文字或一本书。

这时候,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东西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生活上的补益品了。

他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主要的宗旨无非如此。

我们想,这是值得青年朋友注意的。

好文字好作品拿在手里,如果没有办法对付他,好只好在它那里,与我全不相干。

意识跟观点等等固然重要,可是不通过语言文字关,就没法彻底分析意识跟观点等等。

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什么大事。

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

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

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这些,而且与这些同其呼吸。

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

很有些教授就是这么做的,大家也认为他们是行所当然。

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

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言,他历年来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那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

他待人接物极诚恳,与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的,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地晤叙,不必细说。

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与他谈话和玩儿。

他在大学里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

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决不答应的,当过他的学生的都可以作证明。

学生对于好好先生当然不至于有什么恶感,可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尤其不会由敬而生爱。

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坚强的责任感,这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

他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

非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决不乱写。

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

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还欠妥,总要特地写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

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

“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叶圣陶卷》,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佩弦先生认为,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只要不含糊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打通语言文字,就能触及作者的心。

B.除了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朱佩弦先生还写了不少文篇,阐述打通语言文字才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补益的观点。

C.朱佩弦先生有坚强的责任感,是学生敬爱的教师,他不做“好好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

D.朱佩弦先生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所以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不是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他决不会乱写。

E.本文通过记述朱佩弦先生做教师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勾勒出一位尽职尽责、乐于合作、亲爱学生、严于律己的教师形象。

(2)朱佩弦先生“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体现在那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6分)

(3)朱佩弦先生“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他在这两方面的贡献。

(6分)

(4)关于读书,朱佩弦先生认为打通语言文字是关键,陶渊明则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即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你赞同那一种观点?

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

(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田家炳传——美满家庭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淑芳长女勉之。

这是1975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的信。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田家炳在子女教育中体现的做事与做人的准则。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6岁辍学经商,不到20岁便只身闯荡南洋,不到25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夺,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公的“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本,最终成就大业。

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更从乡亲们对父母亲的态度上,看到了父母的人格魅力,并不止源于言传。

父亲教育他要珍惜身体,不挑食,不浪费,父亲自己也吃带皮的红薯,捐钱修路,母亲亲自挑土背砖,一点都不比男人干的少;父亲为调节乡亲的矛盾,自己出钱设和好酒,这些,比父亲说几倍的话的都有用,这烙在田家炳心中。

为人父以后,田家炳除了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检点。

田家炳从小在父亲的亲自照料下成长,父亲所教导他,尽“孝”,一是要孝敬父母之心,二是孝敬父亲之身,孝的前提是敬。

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教育孩子首先要对父母要敬,即敬父母之心,然后才是敬父母之身,这才是孝顺。

田家炳定居香港时,已有九个儿子,两房太太,还有老父母,这一家十几口,田家炳是家长,他深知要让孩子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他对母亲照顾是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问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对祖母也是孝敬有加。

祖宗虽远,敬穆之心不可不存。

每年过年,全家团聚之夜,田家炳都要亲自拜祖。

后来子女们都信了基督,田家炳就不要求他们对祖宗跪拜烧香,只要心存敬意,不拘形式。

田家炳对孩子都是公正公开透明的,一视同仁。

田家炳不管在外面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从来没有朝佣人发火或进行指责,就这样,在田家炳的家里,十几口人,从来就没有过吵闹之声,没有听到过家里的任何人对佣人、园丁们的呵斥之声,大家和投奔来的亲戚,也相处得跟一家人似的。

田家炳有香港的“橡胶大王”之称,家财万贯。

可是,他四十多年来,吃的早餐就是两片全麦面包夹果酱,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别人的劳动。

田家炳作为一个住在香港最好地段的有着700平米有花园有泳池的大洋房的亿万富翁,可是,田家孩子口袋里零用钱较少,田家炳出门坐公交、地铁,一生只有四套西服,田家这样富有的大家庭,许多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家人亲自手做的,田家炳两位太太都是客家女子,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揽。

可是,田家炳对教育可谓倾囊相助。

专办公益事业的田家炳基金会1982年在香港成立20年来,在全国捐助了92所大学、166所中学、40所小学20所幼儿园和专业学校、13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其它惠及民生项目数百宗,田家炳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对田家炳捐资、卖房子有疑义,没有一个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产给他们,2001年,当八十三岁的田家炳毅然卖屋助学,田太太也理解支持他。

就是这样,田家炳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人”的古人遗训。

认为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

他相信留给子女的应该是“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在香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学)和“志气”(不倚赖父母,要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懂得做人处世,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

田家炳毅然放弃当年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香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

他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讲“客家话”,常常用“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勉励子女。

田家炳深知健康是人生重大的财富,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丰盛和事业发展。

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非常自律,风雨不改。

田家炳90多岁了,身体依然那么健康,他认为养身,首先是要是养心,养生,首先要做到心安理得,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心安了,不管吃什么,都会转化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利用,如果心不安,总做坏事,不管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会化成对身体有利的营养的,这就是田家炳独特的养生之道!

田家炳不仅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他的这笔财富,不仅给现世人带来福祉,更会泽被后世,使他成为一代贤圣。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田家炳1975年春给女儿田淑芳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宽容、平和的为人处事原则和充满着辩证法思想。

B.田家炳作为亿万富翁,不断获取财富,又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公益事业,是淡泊名利的企业家的典型。

C.田家炳不要求子女对祖宗跪拜烧香,主要原因是他能够宽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人对传统拜祖文化的摒弃态度。

D.田家炳自己和子女生活上的俭朴与在公益事业上的大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热爱教育事业、乐善好施的美好形象,他独特的幸福观值得处于浮躁的社会风气中的人们认真审视人生。

E.田家炳一生事业辉煌,却能牢记并恪守家训,他虽然娶二房太太有违当时的道德要求,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中国企业家中的道德楷模。

(2)本文主要是写田家炳的故事,前文又写他的父亲玉瑚公。

请概括玉瑚公的子女教育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田家这样一个大家庭更是矛盾纷争在所难免,可是田家炳的大家庭却如此幸福美满,你觉得有哪些原因成就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美满?

(6分)

(4)田家炳下南洋、移居香港,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打拼,历经坎坷,他自己和家人从不贪图享受,把个人的大量资产捐给公益基金会,甚至到了83岁还卖屋助学,如何理解田家炳的这种价值观和幸福观?

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田家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______、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______的保守思想。

③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______。

A.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畏首畏尾B.畏首畏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C.犹豫不决畏首畏尾举棋不定D.举棋不定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乳品企业一定要改变“窝里斗”的竞争心态,在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上游牧场建设方面多下气力,下定决心做“长跑选手”。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顺民”林冲面对高太尉的陷害,从“一忍再忍”到“手刃仇敌”的遭遇堪称《水浒传》里“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典型形象。

D.从日本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我们看不出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有丝毫的悔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规范

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B.②④⑥③①⑤

C.④⑤②①⑥③D.②⑤④⑥③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 ① 。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 ② ,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

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③ ,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

17.看漫画,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5分)

要求:

(1)请为上面漫画拟一个题目。

(2分)

(2)简要描述漫画主要内容。

(3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网友上传一段疑为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

一小女孩的玩具车刮到了78岁的老人,女孩父母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医检查,确诊桡骨骨折。

大多数网友一看图片中老人坐在地上,而一边只是一辆儿童玩具车,就想当然地认为老人这是在碰瓷,然后对图片中的老人展开口诛笔伐,甚至准备对老人进行“人肉”。

实际上。

老人并没有敲诈勒索,还婉拒了女孩家人更多赔偿的提议。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项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

2.DA项“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原文说“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B项“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原文是“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C项“达有所为的目的”错,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