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83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总结

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2.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三)不平衡性(四)差异性

3.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7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基本接近成年人的水平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慧技能,即能力。

②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

③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

④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⑤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6.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7.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个层级系统,只有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8.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

促进和阻碍。

定势会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前面问题解决的过程迁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

定势的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

 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0.促进迁移教学的方案设计

  

(一)精选材料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1.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2.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同化说   4.动机说

 

13.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4.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15.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1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8.影响刨造性的因素与培养

影响因素

(一)环境 

从环境方面来说,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行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三)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创作型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创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1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阶段:

 

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

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道德发展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

习俗水平

它包括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它包括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2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焦虑症

(二)抑郁症(三)强迫症(四)恐怖症(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六)性偏差(七)进食障碍(八)睡眠障碍

2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3.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2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四)对教师的期望

25.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26.标准化成就测验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

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三)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

可比性。

(四)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缺点

第一,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

在我国.每个地区的教学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在选用标准化测验前,仔细查阅内容效度,使得测验的目标与评价的目的相匹配。

第二,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我们通常利用标准化成就和能力测验对学生分类和贴标签,对个体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目的

标准化成就测验则用来判断学生与常模相比时所处的水平。

27.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1.信度。

2.效度。

3.区分度。

4.难度。

28.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

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如果他们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29.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所以说,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人格是指以教师角色为其重要的社会角色的教师主体,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关于教师人格的作用,被广泛接受的是乌申斯基的观点“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还有的研究认为,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阶段特征存在着相互作用。

加涅的研究指出,对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并以追求知识获得满足的学生同以追求教师认可来获得满足的学生不同,他们喜欢的教师与教师的热情程度无关。

30.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2.性格的类型差异

3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水平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答: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该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136)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答: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答: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

答: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有四个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5、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对教育有何意义?

答: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已的特点。

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一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皮亚杰:

他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其基本内容是: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2)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可概括为: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7、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答:

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对教育的作用:

他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8、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答: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9、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答:

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采取与学习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0、什么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答: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1、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答: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12、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答:

他的学习的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166页)

13、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答:

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奖励来强化,并且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三)简评

15、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已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6、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答: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175页)

17、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答:

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18、评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答:

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系统的提出了信息加工论,他一方面认为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以着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

他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他的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第四章  知识的构建

19、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对教学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课本里的某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20、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存储形式及对教学的启示。

答: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系统;

这两种形式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想法使学生更深刻际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并且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

21、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答: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 的顺应。

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2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答:

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加题目

(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老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举例

(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

23、什么是学习迁移?

答: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分类)

(1)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4、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5、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

答:

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

(一)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化。

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熟练化。

(二)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在解决问题时,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作一定的推理和转化,这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形成更为整合、更为融会贯通的知识 结构。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26、什么是技能?

答: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27、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答:

一般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