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606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暑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防暑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防暑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防暑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防暑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暑知识汇编.docx

《防暑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暑知识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暑知识汇编.docx

防暑知识汇编

防暑知识汇编

防暑降温急救常识

一、防暑保健措施:

(1)对暑期出勤工作的生产人员提供必要的含盐或含酸饮料。

(2)及时发放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清凉饮料、防暑药品是防暑期间采取的一保健措施,可因地制宜,统一配制,集中供应,现场饮用。

生产单位必须保证生产现场需要。

二、中暑的症状及急救方法

1、中暑的症状

(1)先兆中暑:

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温升高、全身无力。

(2)轻度中暑:

除上述病症外,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胸闷,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出现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症状。

2、出现中暑后急救措施

(1)迅速将中暑者移至凉快通风处;

(2)脱去或解松衣服,使患者平卧休息;

(3)给患者喝含盐清凉饮料或含食盐0.1%~0.3%的凉开水;

(4)用凉水或酒精擦身;

(5)重度中暑者立即送医院急救。

三、防暑小知识

穿浅色衣服:

夏季外出旅游时应穿白色、浅色的或素色衣服,不宜穿黑色的或蓝色的衣服,因为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吸热慢、散热快、穿着凉爽,不易中暑;而黑色或蓝色的衣服吸热快、散热慢、穿着闷热,容易中暑。

戴隔热草帽:

编织草帽的原料多为空心的,里面储存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另外,草帽对阳光还有一定的遮挡作用。

中午要休息。

多喝盐开水:

夏季高温,出汗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出现中暑。

而多喝些盐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防暑。

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带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万金油、风油精、十滴水、霍香正气水等。

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荫凉通风处躺下休息,然后给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在病人的头部和颈部,并让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

如果病人昏倒,可用手指掐压病人的人中穴或针刺双手十指指尖的十萱穴,当病人好转时再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防暑降温讲究方法

烈日炎炎,连日高温天气,老人、儿童、孕妇更需预防中暑。

如果在阳光下曝晒太久,或长时间在高热的环境中工作,或室内过于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

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过度疲劳的人,更易发生中暑。

 专家提醒:

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和复发慢性老年病的可能性是平时的数倍。

因此,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阳光照射最强烈的时间段外出活动。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主要表现为:

1)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轻症中暑症状表现为:

1)体温往往在38℃以上;2)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如处理及时,常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专家提醒,若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1)应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解开衣扣、平卧休息。

2)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有条件可用30%酒精擦身降温,还可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3)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

清醒者也可服人丹、绿豆汤,或服用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4)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以防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首先应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

因为当人自觉口渴时,身体已经是缺水状态了。

所以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一定要定时补充水分,每天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这四个“最佳饮水时间”要饮用1~2杯白开水,当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以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其次,保持充足睡眠很重要。

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

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另外,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睡眠,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再者,饮食应要经常补充营养,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不能多吃冷饮,也不能用啤酒和饮料解暑,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夏日全套防暑“宝典”

防暑宝典之一:

喝什么?

  夏天人们特别容易口渴,需要随时喝水,如何喝水才是科学的呢?

  ①饮水莫待口渴时,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喝水为时已晚;

  ②大渴忌过饮,这样喝水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

前人主张:

“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这是防止渴不择饮的科学方法;

  ③用餐前和用餐时不宜喝水,因为进餐前和进餐时喝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对身体不利;

  ④早晨起床时先喝一些水,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防暑宝典之二:

吃什么?

  盛夏人们的吃喝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当人在炎热的环境中劳动时,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发生显著变化,会导致营养消耗增加,从出汗中流失了不少水和营养素。

而夏天人们食欲减退,也会限制了营养的吸收。

  专家建议:

  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素。

  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鱼、肉、蛋、奶和豆类为好。

  要补充维生素:

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尤为丰富;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维生素B含量较多。

  要补充水和无机盐:

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

  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

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

另外,在夏天喝粥也是大有好处的。

赤豆粥有补肾消水肿的功能,肾功能较差的人最好多食用;蚕豆粥对于慢性水肿和肾炎有好处;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莲子粥能健脾益气,对腹泻、失眠、遗精、白带多等有好处;百合粥能润肺止咳,养心安神,适合肺阴不足的老年人食用;冬瓜粥利水消肿,止渴生津,并有降血压的作用;银耳粥生津润肺,滋阴养肺,可治疗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黄芪粥可治脾虚所致的水肿。

防暑宝典之三:

防两邪、防贪凉

  一防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

这时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汗出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现象,这时就要及时救治了,这是夏季最常见的中暑现象。

  防范措施——要保护好心神,具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只要做好这两点,精神自然会饱满,这就是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

  二要防湿邪:

“湿”也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

因为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而导致夏天人们消化不良的现象;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

三伏时,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胃肠炎、痢疾等。

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防范措施——中医认为,在长夏季节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

在我国南方,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吃辣椒可以促进排汗、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有一定好处。

食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喝粥。

养生家认为,在早、晚餐时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

  三要防“贪凉”:

防暑、防湿是夏天每个人都要做的事,而夏天取凉更是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获取舒适生活的方法之一。

但如果过度贪凉则容易感冒,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病,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而老年人和小孩出现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防范措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

室内温度不低于25℃。

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经常通风。

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

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

防暑宝典之四:

调整好情绪为夏季养生之关键

  炎炎夏日给忙碌的现代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不适的困扰,情绪的困扰也日益明显。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被“夏季情感障碍症”的心理疾病所困扰着,有16%的正常人会因高温而乱发脾气。

  专家们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

而精神病学家的研究也发现,当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躁动不安、叫骂、摔东西、自虐(含自杀)的几率也比平常高出许多。

当环境气温低于30度,日照时间低于12小时以下,情感障碍症的发生率就会明显减少。

  据测算,在如今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

还有专家解释说,这种夏季情感障碍的发生,除了气温的变化以外,还与人的出汗多少,以及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

因为这时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因此,在酷暑难耐的盛夏之时,专家提醒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是做好夏季养生的重要一环。

防暑宝典之五:

不是天气越热才更容易中暑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人体的恒温,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余热必须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多种形式排出体外,使体温和外界的温度达到平衡。

如果气温升高,以传导和辐射方式的散热减少了,汗液蒸发的散热将逐渐增加。

当气温在35—39℃时,人体余热的三分之二将通过汗液蒸发排出。

如果环境中相对湿度较高,汗液排泄就困难,人的体温调节系统不能完成调节功能,这时,人就要发生中暑。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及水盐供给等情况有关。

诱发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

  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

一类是干热环境,这是以高气温、强辐射热及湿度小为特点,环境气温一般可较室外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为湿热环境,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

由于气温在35~39℃时,人体2/3余热通过出汗蒸发排泄,此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则不易蒸发。

  据实验研究,导致中暑发生的气象条件为:

相对湿度85%,气温30~31℃;相对湿度50%,气温38℃;相对湿度30%,气温40℃。

 

防暑降温十不宜(上)

酷夏难度。

为防暑降温,人们想尽了招数,但你千万不要为图一时舒适凉快,招来一身病痛。

下列“十不宜”,请你注意。

一不宜:

冰箱内混放生熟食

  近年来,一种与电冰箱密切相关的耶尔赞氏菌肠炎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且患者发病前几乎都进食过冷藏食品,医学上称之为“电冰箱肠炎”。

低温冷冻虽然抑制和杀灭大多数病菌,并可使食物保鲜和延长保存时间,但耶尔赞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是在低温环境中生长活跃,而且在0℃以下仍能滋生繁殖,并污染食物,若经常食用未经加热处理的冷藏食品,就可能发生“电冰箱肠炎”。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恶心呕吐,厌油纳差、乏力身困,严重者还会出现畏寒、发热,甚至导致中毒性肠麻痹。

因此,使用电冰箱冷藏食品应注意生食与熟食不能混放,以免交叉感染。

吃剩的菜最好热一热,待凉后再存入冰箱;熟食品最好放在加盖的容器内;熟食经冰箱贮藏应加热后方能食用;冰箱内的食品应先储先用,定期清理;注意清洗冰箱内部,保持清洁卫生;冰箱内食品贮藏量不宜过多,堆放要留有空隙,以便冷气对流畅通。

二不宜:

空调大开冷风吹

  空调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然而这毕竟不是自然状态。

空调机能使空气频繁流动和振动,其结果就像噪声一样,会损害人们的神经功能。

另外,室内空气循环使用,反复过滤后,空气中负离子显著减少而阳离子过多,不仅影响空气的清洁度,同时也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久居空调房间,会令人感到头痛、头晕、失眠、胃肠不适、乏力身倦,还会有类似着凉感冒的症状,甚至会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这就是“空调病”。

因低温最易引起妇女的自律神经系乱,故妇女特别容易患空调病。

预防空调病,可在室内配备负离子发生器,以弥补空调机的不足;装有空调机的房间,在不是太热和太冷的天气里,最好不要使用它;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通宵开着空调机睡觉;室内温度不要调得过低或过高,以免与外界气温相差过大;房间内要保持清洁卫生,禁止在室内吸烟。

三不宜:

电风扇直吹人体

  电风扇使人凉爽,但如果经常开电风扇,会使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乏力、头痛、头晕、失眠、肩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风扇病”。

预防风扇病,关键在于科学使用风扇,首先,使用的时间不可过长,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并且转速不要太快;其次,电风扇不宜直吹人体,也不要距离太近,吹一段时间后,应调换一下风扇的位置,或人体变换一下方位,以免局部受凉过久;再次,不要开着电风扇睡觉,气温过高时也只能摇头微风,并用定时控制;大量出汗时,不要静坐猛吹。

此外,年老体弱,小儿和久病未愈、感冒、关节炎患者,尽量不用电风扇。

四不宜:

凉水冲脚图凉快

  在夏日热浪袭人之时,一些穿轻便凉鞋、拖鞋的人,喜欢用凉水冲洗双脚,冲完后全身自觉凉快许多,殊不知经常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

  医学研究证实,人的脚都是血管分支的最远端末梢部位;脚的脂肪层较薄,保温性差;脚底皮肤温度是全身温度最低的部位,极易受凉。

若夏天经常用凉水冲脚,使脚进一步受凉遇寒,然后通过血管传导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复杂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各种疾病。

此外,因脚底的汗腺较为发达,突然用凉水冲脚,会使毛孔骤然关闭阻塞,时间长了会引起排汗机能障碍。

特别是脚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受凉水刺激后,正常运转的血管组织剧烈收缩,日久会导致舒张功能失调,诱发肢端小动脉痉挛、红斑性肢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

五不宜:

贪食冰冻西瓜

  夏天炎热,人们爱将西瓜切开放进冰箱内冰冻后食用。

但食用长时间冰冻后的西瓜,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

因为切开的西瓜冷藏后,瓜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冷气被瓜瓤吸收。

食和时,口腔内的唾液腺、舌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都会因冷的刺激而处于麻痹状态,不但难以品出西瓜的甜味,而且还会伤脾胃,引起咽喉炎。

儿童消化机能较差,食用冰冻西瓜还会引起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防暑降温十不宜(下)

六不宜:

新生儿用“蜡烛包”

中国的传统习惯,对新生儿过分讲究保暖,有的地区夏天穿的也是长袖衣衫加包被,还不肯开窗通风。

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干燥,新生儿通过皮肤蒸发、呼吸和排泄,水分丧失很多,因此对水的需要量也特别大。

通常新生儿体内含水量要占体重的80%,失去较多的水分以后,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体温就会突然升高到39-40摄氏度。

此时新生儿表现皮肤发红、口唇干燥、哭闹不安,来重的两眼呆滞,面色晦暗。

  在高温季节,要切实安排好降温错施,如窗口或阳台装竹帘子遮蔽强烈阳光,注意开窗和打开电风扇等。

风扇要向天花板或地面吹,避免阵风直接吹在婴儿身上。

有条件的可在室内放置冰块降温。

新生儿衣服要适宜,夏天不必用“蜡烛包”;勤洗澡,勤喂水,预防发生脱水热。

  发现新生儿无病痛的突然高热时,可先松开衣服,用酒精加等量水擦揩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并喂以温开水或5%糖水。

一般24小时内能够退热,如果热不退,或退热后情况不见好转,有其它反常现象,需立刻去医院诊治。

七不宜:

大汗淋漓后洗冷水澡

  夏天锻炼出汗后,不能立即洗冷水澡,因为夏天气温高,锻炼时身体产热增加,通过汗液蒸发及皮肤血管扩张是身体散热的重要途径。

锻炼刚结束时,人体仍处于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的状况,这时如果立即洗冷水澡,皮肤受到冷水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结果可使出汗散热受阻,反而会散热困难、体温升高。

同时,皮肤血流量减少使回心血量突然增加,会增加心脏负担。

机体从热环境一下进入冷环境,来不及适应调整,常容易患感冒或者引起胃肠痉挛等。

锻炼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这时再受到冷刺激,还可能引发抽筋。

夏炼出汗后应适当饮用一些盐开水,然后休息1小时左右,作一些准备活动再洗凉水澡。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洗温水澡。

八不宜:

果汁饮料送服药物

  盛夏酷暑,汗流浃背,人们自然要喝一些果汁饮料,用以消暑解渴、防暑降温。

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果汁饮料对某些药物的效果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危及人体健康。

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果酸主要成份为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可导致许多药物提前分解和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内的吸收,以致使药效下降。

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及磺胺类抗菌药,遇到酸性液体,容易迅速分解,不仅降低药效,而且还会产生有害中间体,从而增加毒性。

九不宜:

女性经期过于贪凉

  面对炎热,人们总想尽一切办法降温散热。

不过女性经期若过于贪凉,容易受寒引发疾病,如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为此,专家提醒夏季尤其要做到经期保健。

不要贪吃冷饮,否则不仅会引起胃肠道因冷刺激而导致的痉挛,而且会引发或加重痛经。

不要洗冷水浴,经期时势人体抵抗力较低,冷刺激易引起伤风、感冒、腰背酸痛、月经失调、阴道炎等症状。

十不宜:

带病游泳

  游泳是许多人夏日消暑的热门活动,然而游泳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

严重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仍在23.4/14.3千帕以上,自觉症状较重,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近期内有过心绞痛发作,稍运动就感到胸部不适的冠心病患者;心瓣膜病及有心力衰竭可能的心脏病患者;精神病人及癫痫病人等。

这些人绝对禁止下水游泳,以防在水中发生意外。

 

夏季防暑饮食三妙方

烈日炎炎的盛夏,常让人觉得酷暑难熬,不管吃什么都没胃口。

但是,经常性的食欲不振会影响胃肠正常工作,降低人体免疫力,让人更难抵抗暑热的侵袭。

喝点能够防暑降温的粥,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祛病的作用。

  苦瓜粥:

苦瓜100克,冰糖20克,精盐2克,粳米100克。

作时将苦瓜去瓤,切成小丁,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入适量的水,用旺火烧开后,放入冰糖、盐,再用小火熬煮成稀粥。

苦瓜具有清暑解毒、清心明目的作用,很适合夏季食用。

莲子粥:

莲子50克,粳米100克,入锅同煮,至莲子极烂为好。

莲子有清心除烦、健脾止泻的作用,还能够养心安神,对于夏季由暑热引起的心烦不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西瓜皮粥:

西瓜皮200克,粳米100克,白糖30克。

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与粳米同煮。

先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放入白糖即成。

西瓜皮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的作用。

 

另附:

隐翅虫皮炎防治知识

隐翅虫皮炎,又名毒隐翅虫皮炎或线状皮炎,是一种由人体接触毒隐翅虫体液后引起的急性红斑疱疹性损害的皮肤病,在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发生。

我国南方多见,重庆和川东一直是高发区,盛夏季节常见。

一、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属于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

该虫状若蚂蚁,体长约0.5~1.0cm,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象没有翅膀,故名“隐翅虫”。

全世界已报道的能引起皮炎的毒隐翅虫有20种,中国仅知三种,即黄足毒隐翅虫、黑足毒隐翅虫(又名塔毒隐翅虫)和奇异毒隐翅虫(又名梭毒隐翅虫)。

二、生活习性

毒隐翅虫孳生在潮湿的地方,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河流漫滩、杂草丛、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

白天活动,常在作物或杂草茎叶上爬行,受惊时奔跑速度很快。

以小型昆虫、植物花粉、腐烂的有机质为食。

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光亮越强,招来的虫子越多。

同时还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条件下,毒隐翅虫总是喜欢飞向高处。

其爬行速度很快,飞进室内后便在天花板、墙壁上、家俱、衣物表面、人体上四处爬行,使人染病。

进入室内的毒隐翅虫能耐饥数日,使人体不断受到损害。

毒隐翅虫夜间活动的频率受气温、风向、光亮等诸多因素影响。

三.隐翅虫皮炎的感染途径

有的市民认为毒隐翅虫皮炎是由毒隐翅虫叮咬所致,其实不然。

毒隐翅虫皮炎是由毒隐翅虫体液中的毒素与人体皮肤接触引起。

毒隐翅虫的毒素为胜过眼镜蛇毒的强烈接触毒素。

卵、幼虫、蛹和除翅以外的成虫各部分,都有毒素存在,成虫的毒素主要存在于体液。

隐翅虫体液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径有三:

一是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称为直接感染;二是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它部位导致的感染,称为间接感染;三是虫子隐藏在衣物、洗脸帕中,使用时把虫体搓烂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

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

在毒隐翅虫发生季节,由于夜晚灯光引诱,使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在醒着或熟睡的人们身上爬行引起异样感,被人用手在人皮肤上有意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毒汁溢出,粘染皮肤和手,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时,导致多处皮肤感染发生皮炎。

四、隐翅虫皮炎的发病特点

1、发病季节多为夏秋季,每年的6~9月份是高发季节,特别是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气压低的季节易流行。

在连续高温干旱及干旱后又逢秋雨连绵的年份,往往暴发此病。

2、皮损多于早上起床后发现,发病部位以面、颈、胸、背及四肢暴露部位为主。

3、皮损表现为条状、斑片状或点状的水肿性红斑,其上分布密集排列的污黄色、白色的水疱或脓疱,线状皮损犹如竹签或指甲刮伤一样,形态多异而不规则;斑片状皮损与皮肤烧伤相似。

4、皮炎发生部位瘙痒、灼痛,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烧等全身症状。

病程一般一周左右,皮损干燥,结痂,脱落而愈。

除局部可暂时遗留色素沉着斑外,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五、隐翅虫皮炎的预防

1、发动群众清除房屋四周的杂草、朽木、垃圾,捣毁毒隐翅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场所。

不要在室内堆放废旧物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使侵入室内的毒隐翅虫无隐藏之处。

2、夏季安装纱门、纱窗,阻止毒隐翅虫飞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该虫的机会。

3、盛夏时节,不要开窗开灯睡觉,使用蚊帐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可有效防止毒隐翅虫趁人入睡后伤及人体,引起皮炎。

4、用溴氢菊酯或奋斗呐等杀虫剂对室内和周围环境进行喷洒,能有效杀灭室内外毒隐翅虫。

5、发现有毒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它东西把虫子拨掉。

若手已接触虫的碎片,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

6、加强毒隐翅虫皮炎相关知识的宣传,告之群众尽量不要在灯光下纳凉玩耍,不得已时请穿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驱虫液。

六.隐翅虫皮炎的治疗

1、接触毒隐翅虫时及时用盐、肥皂水、4%苏打溶液或10%氨水冲洗,或用呋喃西林盐水湿敷,中和毒素,减轻对皮肤的损害。

2、外用药物可选0.1%雷夫努尔、3%硼酸水、1/3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或擦肤氢松软膏、皮炎净,蛇伤急救散或用南通蛇药以水调成糊状外擦患处也有良效,必要时可内服抗组织胺药或皮质类醇激素。

3、出现疱疹后,镇静止痒,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

口服、肌注或静脉滴注抗菌素,需要时加用激素类药物提高疗效。

4、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