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2494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序列写作 第四章 微点升格训练 序列训练14 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四章微点升格训练序列训练14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

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四章微点升格训练序列训练14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化语言

了解并掌握美化作文语言的方法。

(xx·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片段1:

原 文

夏天的大树,枝繁叶茂,洒下一大片阴凉。

小草、昆虫甚至小树享受着大树的遮蔽。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祖先长辈就像大树一样,给我们后人以阴凉,为我们遮风避雨。

可是大树也有错误,因为大树的存在,小草永远趴在地上、小树永远长不大、成不了材。

我来升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荫庇”一词,荫庇者,像大树那样以繁茂的枝叶遮蔽阳光,供人休息,比喻长辈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

这也是讲前人对后人的庇护。

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给子孙留下福荫,这固然不错,但常被忽略的是,当长辈伸展伟岸的身躯化作参天大树给子孙一片荫庇的同时,他们也剥夺了子孙的阳光。

(《绿荫的过错》)

片段2:

原 文

动物有爱,非洲草原上的野牛为了牛羔敢于和狮子拼命。

人类也是这样,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心啊。

但是动物的爱并不是溺爱,小狮子大了,母狮子总要把它赶出群去独立生活。

小燕子学飞也总是被老燕子逼迫。

那么人为什么只是享受父母的溺爱呢?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慢慢地失去了自理能力。

我来升格

爱是有底线的扶持,“碍”是无限制的呵护。

年轻人在悉心照料树苗的时候,绝对没有想到,“爱”的甘泉滋养了胡杨的根系,阻碍了它向更深处延伸,最终经不住一场风沙的考验。

当下,每到大学报名季,最壮观的风景线竟是家长,他们手提肩扛,大汗淋漓,身旁站着轻装上阵、自在悠闲的孩子。

是什么助长了学生们的惰性,削弱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归根结底是父母平日无微不至的呵护吧。

(《不要让爱成为成长之“碍”》)

片段3:

原 文

同学们都上过学,知道有校规班规,你敢不遵守吗?

这些班规校规不是为了同学们好吗?

不也是爱吗?

动物园也有人家的规矩,你不能说爱动物就违背规矩去乱喂食,大家都去喂食,动物生病撑死怎么办?

所以,还是要听古人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仅要听从动物园的规矩,还要在生活中守规矩。

我来升格

常言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国无法,国将不国;家无规,家将散架。

道路,没有规矩,则无法通行;人生,没有规矩,则乱象横生。

遵守规矩,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做到的。

给动物喂食,看似满满的爱心,其实恰恰因为违背了规矩而可能给动物带来伤害。

好心做坏事的情况,实质上常常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之心,破坏了规矩。

(《唱一曲守则的赞歌》)

语言是一组神奇的积木,能堆砌出我们心中最美的天堂。

古人讲: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书评家萧乾先生曾说:

“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构思,有的人写出来会让读者觉得苍白无力,有的就会让人觉得韵味无穷。

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

①秋天刚到,一些黄叶就落下来了。

②秋天刚到,一些性急的黄叶就落下来了。

①句就让人感觉很直白,②句只是加上“性急的”修饰了一下,就把黄叶拟人化了,整个句子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情味,意境也就出来了。

其实,写文章就像走围棋,围棋的技巧在于做眼,眼做活了,棋也就活了。

语言的表达技巧也在于做眼,篇有段眼,段有句眼,句有词眼。

眼做活了,文也就活了。

同时,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以及“感情真挚”等对中学生的作文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文中恰当地美化语言,特别是开头结尾,重点段中精彩的语言,会有力地升华主题和渲染情感,并会形成文章浓郁的个性风采。

现归纳五种美化语言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强化修辞意识

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是美化作文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无论是比喻的生动形象,比拟的情深意浓,还是排比的气势磅礴,都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给文章抹上迷人的色彩。

xx山东卷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

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寓着心灵的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该文段使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采,构筑了壮丽的语言美。

语言句式整齐划一,朗朗上口,修辞炼句匠心独运,气势流畅,与文章主题相得益彰。

二、追求动人效果

文采飞扬只是语言美的表层要求,而真挚动人才是语言美的最终目的。

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字字如珠玑,句句皆传情,这才是语言的高境界。

在恰当使用修辞的基础上,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绘,会使语言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

例如高考优秀作文《那一刻,我感动了》片段:

爸爸在凉席上睡着午觉,外面的蝉不停地在绿叶间聒噪着。

我蹑手蹑脚地溜进爸爸的房间,看着爸爸憨睡的样子,“扑哧”一声笑了。

爸爸的一只大手半吊在空中,几束阳光照在上面,露出斑驳的痕迹。

我好奇地将那只手捧了起来,透过光束,我看见爸爸的手指粗而长,黝黑黝黑的,仿佛一块粗糙的铁板,手心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黄色小山包,硬硬的……

阳光顿时灼伤了我的眼,我不忍再看下去了,将爸爸的手安放在凉席上,鼻尖酸酸的。

想起爸爸第一次用大手将我高高举起,第一次用那双大手给我做了一只风筝,第一次用那双大手给我组装了一辆自行车……如今,我长大了,爸爸的那双大手却被岁月打磨得痕迹斑斑,莫非是我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我的泪再也忍不住落下来了。

这段文字使用准确的词语,生动地进行了描写。

如:

憨、斑驳、粗糙、布满、硬硬的、灼伤、我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这些词语将一个辛苦劳累的父亲形象突显出来,也写出孩子对父亲的爱与理解,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三、富于思辨色彩

散文如果充满了理趣之美会使文章的主旨更有深度,会把读者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写作中,要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传达出来。

如:

xx江苏卷优秀作文《话长话短》片段:

如果说“有话则短”是一种智慧,那么,“无话则长”则是一种勇气和担当。

一个问题,众人三缄其口不发一言,或是出于谨慎,或是出于其他,这个“无话”的时刻,是需要一些响亮的声音打破沉寂的。

倘若,一团沉默,从上到下,问题还是问题,不免让人失望。

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领导不在于他的威严,有的时候,只是某一个瞬间,他可以在沉默的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正直的,真诚的,这样的“声音”再长,我们也是欢喜的。

这姑且看做“无话则长”吧!

其实,话长话短,并不矛盾,长则长,短则短,总要根据需要来定。

只要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长,或是短,都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事儿。

开会如此,其他的事儿何尝不是?

话长话短中,是高效的行事方式,是智者的适当沉默,是勇者的敢于担当!

这段文字辩证分析了“话长”和“话短”各自的背景和效果,逻辑性强,思维严密,充满辩证色彩。

四、写出个性风采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修养各不相同,因此在写作中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突出个性,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里强调的个性应该是既有自己的创新,又符合高水准的审美。

例如同样是写一段有关《孤独》的文字,同样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世界,善于体味感悟,可以写出下面一段文字:

孤独是沙漠中一株挺拔的仙人掌,孤独是深海里一只孕育珍珠的蚌,孤独是昏暗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孤独是深巷里一串微弱的脚步声。

孤独似一阵风,冰凉中带着温暖;孤独像一阵雨,迷蒙中透着清新。

而另一个学生知识丰富,并且善于思索,写出下面一段文字:

孤独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那声响彻古今的浩叹,孤独是阮籍穷途末路时感天动地的恸哭,孤独是哈姆雷特站在海边而做出的生存与毁灭的抉择。

孤独游荡在人生的航程上,孤独浸透在灵魂的深处。

孤独是心酿成的酒,孤独是追求者唱出的无言的歌。

可见两位作者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风采。

五、运用诗词名句彰显文采美

经典诗词名句,内涵丰富,意旨深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时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如一句名言来得简洁,来得有力。

而巧妙引用经典诗词名句,可以使语言显得厚重、警策、含蓄,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高考作文中若能巧妙引用,定会使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如xx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片段:

古诗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是乐观和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

“前人之述备矣!

”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

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为了说明“秋的乐观与旷达的个性”,考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此处开头引用的诗句,有情理,有哲理,耐人咀嚼,显示了考生深厚的积累,丰厚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赏心悦目。

一、片段训练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事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写一个片段,注意语言的美化。

要求:

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

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示例:

人大北路,这是一条被人称为北京最浪漫最有情调的路。

刚刚过去的春天,满街刺槐花开,洁白耀眼,清香销魂;现在正值夏天,国槐浓荫铺地,黄色的花蕊酝酿着一夜绽放,旋即铺满路面。

路上是难得的安静!

突然,一声熟悉的声音传来!

——又一声,又是一声!

整个天空都在回响,黄钟大吕,梵音悠扬。

我一下惊醒。

但我没法描摹这种声音,它不是乡下奶奶唱的“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督课农事的警告;也不是宋人诗词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哀号,它是那样的清丽明亮,此声一出,整个城市就静下来了。

我的灵魂仿佛一下子醒了过来,我泪流满面。

我知道,这是一只孤独的鸟,一只误入了别人城市的鸟。

它一路走,一路飞,一路鸣叫,就是为了要找到我,要让我听听它的叫声。

这只鸟,叫杜鹃。

  二、整篇训练

(xx·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我来立意】 

 

【写作提纲】 

 

写作指导:

村上春树的这句话要认真思考,每个人不一定都能够认识自己,就如你不知道那片属于你的森林在哪里一样,虽然它一直松涛阵阵。

你还能指望所有的人都会从那里经过?

人或许生来就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天然存在的。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由这句话可以产生疑问,人可以不迷失吗?

相逢靠的是什么?

是勇气,是缘分,是沟通等。

参考立意:

①人要认识自己;②把握自己的人生;③心灵的相逢。

范文示例:

舵手——把握我人生的航向

轮船在海面上航行并非都一帆风顺,随时有可能遭遇飓风。

这时,舵手要做的就是找准航向,不让轮船迷失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之中;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也并非都一马平川,随处会遇到岔路口。

这时,我们该做的就是把握住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岔路口前做出明智的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

大江东去,浪花淘不尽千古的风流人物,淘不尽他们的飒爽英姿。

在人生的岔路口前,他们用泪与血谱写了一行行闪光的人生篇章,昭示着后人。

江边,西天最后一抹余晖染红了司马迁的脸庞,回想起那一段暗无天日的岁月,他紧紧地闭上了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潸然落下。

择生?

抑或择死?

两种想法交替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择生,意味着隐忍苟活,在众人鄙夷的目光中卑贱地呼吸;择死,意味着以死可以明志,成为世俗人眼中的有节之臣。

或许,死比生更容易些。

但是,那成就一家之言的理想呢?

他不由得攥紧了拳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是,他选择了生,选择了在耻辱中苟活。

于是,昏暗的灯光下多了一个发愤著书的身影;中国的文学史上,多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人生的岔路口前,我们绝不能左顾右盼,举棋不定,不知该将人生的列车驶向何处。

我们必须要把握好方向盘,做出正确的抉择。

否则,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而落得个与坦桑尼亚大草原上的鬣狗一样的悲惨下场。

王治郅,一个曾经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第一个去美国NBA打篮球的中国人。

集众多荣耀于一身的他却在篮球道路的岔路口前迷失过方向。

xx年,他因拒绝代表中国出战第十四届亚运会而被中国篮协除名,导致他在事业的低谷中徘徊了四年之久。

xx年4月,当他再一次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他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船桨——向国人道歉,回国继续效力。

从美国NBA回来的王治郅少了原来的那种稚嫩,多了几分稳重与成熟。

后来,他带领中国八一篮球队拿下了阔别已久的CBA总冠军。

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他才能够完全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这一次,他终于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

雄鹰展翅腾飞的方向是蓝天,所以才有了它搏击长空的豪壮;河水奔流不息的方向是大海,所以才有了它勇往直前的气概。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握好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样,我们才能与自己的森林相遇,让生命之花尽显美丽!

 

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精练一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六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周振甫先后编校过《辞通》《二十五史》《明史》《鲁迅全集》《谈艺录》《管锥编》等重要文史大著。

在编辑之余,他还撰写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全译》《李商隐选集》《中国修辞学史》等深受学界好评的著作。

其著作数目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xx年出版的《周振甫文集》10卷,仅收了他的部分著作,就已达600万字。

周振甫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却把主要精力放在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上。

在编著一体的中国古代,朝廷编修职位相当于学术界的“宰相”,其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

随着近代编著分离,“学者”和“编辑”成为独立的职业身份,“学者”依然是令人仰视的称谓;而“编辑”则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跑龙套”的代名词。

周振甫在“编辑是什么”以及“编辑要做什么”等编辑学命题上,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古代的编辑学——章学诚〈校雠通义〉》一文中指出:

“汉代刘向的校书,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古籍出版单位的编辑工作。

”在他看来,编辑只有与学者达成两位一体才能胜任编辑工作。

因此,学术研究工作是编辑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工作中包括了为完成编辑任务而进行的著述活动。

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是周振甫的为学为编之道。

1956年,中青社约请臧克家写《毛主席诗词讲解》,臧克家请周振甫为毛泽东诗词作注。

周振甫研读已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他发现毛泽东误将“把酒酹滔滔”中的“酹”字写成“酎”,把“原驰蜡象”中的“蜡”写成“腊”,后经毛泽东回忆,出版时订正。

对于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周振甫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对作者要尊重,注意向作者学习,但不能盲从,即便作者是学界权威,也应同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1947年,钱钟书的《谈艺录》交开明书店出版,周振甫校对之余,认为该书没有目录不便查阅,于是为该书编目,经作者同意后列入书中。

1975年,钱钟书写完《管锥编》后,请周振甫看一看,周振甫于是成了《管锥编》的第一个读者。

他为《管锥编》逐一拟定了小标题,并写下了数万字的审读意见。

很多意见为钱钟书欣然采纳。

而对于读者,周振甫将“读者利益第一”作为编辑原则,编辑要时刻记住对读者负责。

他对作者热情扶植,对年轻编辑更是倾力指导。

编辑小黄首次承担标点古籍的任务,做起来颇感茫然。

在试着标点了几卷之后,他将稿子送给周振甫审阅。

周振甫看完后,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了几张纸的意见,还特别写明标点工作应注意的要点,使小黄很快适应了标注古籍的工作。

大凡成功的学者,必有其独具的研究方法。

周振甫的学术研究风格,与那些学院派的专家教授大不相同。

他的文章体例,明显地不同于那些专著、论文的所谓“标准格式”,更像是一篇篇、一段段品质极高的“书稿审读意见”。

读者捧读他的书,眼前总会出现一位老编辑,手中举着一部别人的书稿,向读者讲解着。

他的讲述是那样坦诚、那样明白。

而且,他不是在说自己创建了什么,而是在点评一部作品应该修正什么、添加什么,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高超的学术表达。

在“纯学者”的眼中,这样傲是很傻的。

学者之间,彼此的研究是相对独立的,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学术成果不明不白地送给别人。

编辑却不同,将别人的书稿完善、拔高等,都是分内的事情。

为了出版老师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全三册),年事已高的周振甫耗费大量心血对原稿进行了细密的文字加工,对论述欠周密之处多有弥补。

这样的职业约束,甚至改变了周振甫全部的学术风格,他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成为独树一帜的编辑型学者。

一位年轻学者谈到周振甫时说,我们最爱读他的著作,好读,资料多,学术出口多,很容易从中引发出更多的论文题目。

现在有些专家的论文,只给出结论,甚至连“引文”之类的路径都不肯说清楚。

1997年8月,周振甫作为“东方之子”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采访。

主持人问:

“因为工作的原因,您最终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学者,您觉得遗憾吗?

”周振甫用浓重的乡音淡淡地回答:

“中华书局给我编审,就可以了。

(摘编自俞晓群、徐俊等人的文章)

相关链接

①周振甫(1911—xx),浙江平湖人。

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家。

他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学习。

1933年考入上海开明书店,开始了近70年的编辑生涯,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华书局任编审。

(《中国出版年鉴》)

②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

(钱钟书《〈管锥编〉序》)

1.为什么周振甫被称为“编辑型学者”?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周振甫不是职业学者,其本职工作是编辑,他把编辑工作做到了极致。

②他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其学术风格与“学院派”不同。

③他的文章体例不是“标准格式”,而像是“书稿审读意见”,其学术表达很高超。

④他的著作学术出口多,能让读者获得学术启迪,可以引发出更多的论文题目。

(答出三点即可)

2.周振甫“小叩辄发大鸣”的精神在材料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应邀为毛泽东诗词作注时,订正其中的笔误。

②校对《谈艺录》时,主动为该书编目。

③钱钟书写完《管锥编》后,请周振甫“看一看”,周振甫为该书逐一拟定小标题,并写下数万字的审读意见。

④审阅青年编辑的稿子,用密密麻麻的小字写满几张纸的意见,还特别写明标点工作应注意的要点。

(答出三点即可)

3.周振甫的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编辑学命题上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主张编辑与学者应达成“两位一体”。

②将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作为为学为编之道。

③主张同作者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要尊重作者,注意向作者学习,但不能盲从。

④将“读者利益第一”作为编辑原则,编辑要时刻记住对读者负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几十年来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95岁的人生。

他就是导弹专家黄纬禄。

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

1943年,他被英国工业协会招收为实习生。

两年后,考上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获硕士学位,当年10月回国。

1957年12月,黄纬禄正式加入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1960年,苏联单方撕毁协议,从中国撤走专家,带走设备。

中央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出中国的“争气弹”!

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从成功发射第一枚仿制导弹到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的进步震惊世界!

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在1964年成功地仿制了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并成功地击落了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

两年后“红旗2号”研制成功,再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

紧接着“红旗3号”又研制成功。

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队后,结束了外敌侵犯我国领空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在英国“喝过洋墨水”的黄纬禄,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一边照顾着担惊受怕的家人,一边牵挂着导弹工作。

黄纬禄每天给同事们打开水,送报纸;清理现场,打扫卫生;一有机会,他就帮着送仪器,做记录,或者提点工作建议,谈点技术设想;有时还把当天的问题带回家去,晚上偷偷计算好之后,第二天再把结果告诉有发言权的人。

经历四年“文革”磨难后,1970年4月,年过半百的黄纬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他一方面感到责任重大,一方面又感到诚惶诚恐。

黄纬禄带着“巨浪一号”研制团队,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和戈壁深处,而后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即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

为了节省时间和财力,黄纬禄和同事们放弃了在西部挖建大池做水下实验的计划,大胆提出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试验!

通过12年默默无闻的卧薪尝胆,“巨浪一号”总算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黄纬禄带着他的团队在渤海进行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

试验动用舰船近百艘,参试人员上万人!

试验这天,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喷火的“蛟龙”裹着水柱刚刚跃出海面,便偏离方向,超出安全控制,瞬间横空爆炸!

这让黄纬禄痛心疾首,无地自容。

当晚,试验队全体队员们滴水不进。

第二天,试验队传出信息:

有人要追查这次试验失败的责任!

黄纬禄在会上说的第一句是:

“我是总设计师,这次试验失败,我负主要责任!

第一枚导弹失败的原因很快被找到,第二枚导弹是否发射,何时发射,试验队内部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