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91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docx

历史必修二基础题完整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B.耜耕C.牛耕D.休耕

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

A.黄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3井田制是一种

A.原始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

4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

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

5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农民都必须承担沉重的封建义务,包括①赋税②地租③兵役④徭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A.农户交纳的赋税B.手工业者交纳的赋税C.地主交纳的赋税D.商人交纳的赋税

7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

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9我国古代民营丝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是在

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10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水排B.翻车C.筒车D.耧车

1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12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

下列制瓷中心中有“瓷都”之称的是

A.河北的定窑B.河南的汝窑C.浙江的哥窑(龙泉窑)D.江西景德镇

13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4两宋时期,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表现为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海外贸易发达,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和北非等地

③河南开封、浙江杭州是商业繁盛的大都市

④在重要城市出现了为地域商帮服务的会馆,其中晋商和徽商的会馆最多最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

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

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于

A.唐代B.北宋C明代D.清代

二、材料解析题

16.材料一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两京诸市署: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大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城市商业是如何管理的?

(2)材料三、四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上与隋唐相比,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的什么趋势?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A.西周B.战国C.秦汉D.隋唐

2.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文教娱乐业

3.为中国封建社会确立“重农抑商”经济原则的是

A.孔子B.商鞅C.秦始皇D.汉武帝

4.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执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B.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力役的征派

C.确保社会稳定有序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5.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①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6.明清之际,中国工商业与“重农抑商”政策之间的关系是

A.工商业发展使得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工商业发展使得统治者减轻“重农抑商”的程度

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7.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和控制非常严格,这些措施对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评述不妥当的是

A.使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和阻碍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C.有利于巩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

D.封建政府应该完全放弃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

8.明代中后期,江南一带的纺织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大量“机工”的“机房”,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的市场,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D.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出现

9.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对闭关政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B.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C.严重削弱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D.使中国长期处于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古代钱币的一种计量单位),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

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

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2.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请问历代统治者通过哪些方式压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试从经济、科技、社会等角度客观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三角洲D.东南沿海地区

2.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时间是在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法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4.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①上海②广东③天津④重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族企业多集中在①纺织业②采矿业③食品加工业④机器制造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实业救国”D.“民主科学”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作用包括①中国参战成为战胜国②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欧洲对中国的面粉需求增加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9.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

①烟草业②纺织业③火柴业④面粉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0.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11.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社会性质B.中外关系C.政局和政策D.群众觉悟

二、材料解析题

12.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年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材料二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

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条件不包括

A.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B.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C.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苏联的经验和模式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急于求成D.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3.三大改造的措施不包括

A.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B.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D.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的矛盾B.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

C.人民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D.“左”倾和右倾路线的矛盾

6.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中共八大在正确分析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动“文化大革命”

7.下列运动中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作用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B.抗美援朝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8.“文革”期间,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部分纠正“左”倾错误,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是①毛泽东②周恩来③邓小平④江泽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

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石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6400亿斤7000万石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5000亿斤4800万石1050万--1200万吨

材料二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

忽视了什么?

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

你的理由是什么?

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

A.抓革命、促生产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很长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B.整风运动C.以阶级斗争为纲D.全面跃进

3.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D.构建和谐社会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实行改革开放

C.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D.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5.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历史上的最重大的转折发生于

A.1956年B.1966年C.1976年D.1978年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简政放权

B.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

C.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模式

D.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8.关于对内改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对内改革是在经济领域进行的,不涉及政治体制

B.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城市开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安徽、四川开始

D.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9.我国的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二、材料解析题

10.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总结时: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就要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三邓小平在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之后,指出: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材料四邓小平说: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拿中国来说,20世纪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以上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社论内容所体现出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2)邓小平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请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概括。

三、问答题

1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六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关于改革前农村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②农业仍然停留在个体小农经济的状态③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④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建国以来农村面貌巨变的史实与安徽凤阳有着最直接联系的是

A.农业实现集体化B.建立人民公社C.打破农村“大锅饭”D.发展乡镇企业

3.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全面展开后,农村实行的最主要的制度是

A.农业互助合作制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经济股份制D.分田“单干”制

4.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在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已经开始探索B.从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入手

C.着眼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D.统一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明确目标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C.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D.中共十四大召开

6.与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不相符合的表述是

A.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B.多种所有制并存

C.公有制经济有最强的经济控制力D.公有制经济有股份制等多种实现方式

7.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立于

A.1978年B.1980年C.1990年D.1992年

8.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我国大陆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是①江苏省②浙江省③福建省④广东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我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放区集中在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C.东南沿海D.沿边开放城市

10.我国到目前为止所设立的最大经济特区在

A.江苏B.上海C.广东D.海南

11.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列措施中对于整个流域经济的飞跃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

A.上海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D.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

1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吸收外资引进技术B.学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

C.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3.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一一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中说:

“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

当时清政府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政策?

(3)结合材料三分析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目的,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中华民国的对外政策有何本质区别?

14.简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中国男子最通行的服饰是

A.长袍马褂B.西装革履C.休闲服饰D.中山装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中最先穿上西服的有可能是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B.内地学校里的生员C.乡下的土财主D.洋行里的职员

3.中国内地一个极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经常到城里去品尝西餐,挑选服装。

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

4.现代男子的最常见的社交礼仪是

A.跪拜作揖B.点头鞠躬C.握手礼D.拥抱礼

5.改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依据,倡导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删繁就简,是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方向。

这种变化开始于

A.清朝同光年间B.清末民初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

6.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质的进步是始于

A.自行车的传入B.轮船进入中国C.电车、汽车在中国出现D.飞机的研制成功

8.推动中国自行研制成功最早的近代化交通工具的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顽固派D.革命派

9.中国第一台有线电报线架设在

A.北京B.上海C广州D.台湾

10.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B.《一江春水向东流》C.《渔光曲》D.《三毛流浪记》

11.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中央电视台D.南京电视台

12.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广播B.报纸C电视D.互联网

13.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特点?

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巨变发生的原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