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159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必背内容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

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

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

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

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

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

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A.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

时间:

前221年;人物:

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皇帝制”:

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

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

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

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

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

“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

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

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

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

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

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

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

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君主专制特点:

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

三公制度

隋唐:

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

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

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

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

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

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

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

(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2)辛亥革命的爆发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4.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

(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和皖南事变;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一党专政和官僚资本的膨胀(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同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2)文艺复兴

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革命的进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2)亚洲的觉醒(3)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

8.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矛盾与问题(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0.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者是禹;启实行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开始逐渐形成。

2、商朝在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侯伯是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夏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分封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的诸侯有服从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4、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6、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7、宗法制的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

2、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4、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第3、4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汉至清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北宋:

军事上收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到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经济上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元朝: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原因: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疆域辽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即三司分权)

2、从汉到清君主专制的演变?

汉:

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宋: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元朝:

设中书省,削弱了皇权;

明:

废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后来设内阁。

清: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元朝中书省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宣政院管理西藏;行省制开中国省制先河。

4、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品德),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能)始于隋文帝,正式创立于隋炀帝,完善于唐宋,明朝时八股取士,日益阻碍社会发展,1905年废除。

6、评价科举制: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明清以后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7、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朝。

8、明朝内阁形成于明成祖时期;票拟出现于明宣宗时期,票拟制度化是明英宗时期;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

内阁的实质是皇权专制的工具。

9、清初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权力过于集中,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社会发展。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是雅典民主的顶峰。

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伯利克里时期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还发放观剧津贴。

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5、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未成年人没有民主。

6、雅典民主衰落的原因是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或者生产力的发展)。

7、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最大特点:

直接民主。

8、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抽签选举制。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主要是习惯法。

2、《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它的诞生是平民不断反抗斗争的结果。

3、3世纪时,帝国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4、《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完成。

5、罗马法的作用:

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6、罗马法的地位: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7、罗马法的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8、罗马法特点: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连续性、趋向统一。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的发展。

(或者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完成的标志是:

1688年光荣革命。

3、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4、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

5、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

6、1721年辉格党领袖沃尔波尔组阁,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7、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与首相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8、英王是国家元首,首相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拥有立法权。

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美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通过了1787年宪法。

2、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

总统对宪法负责。

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防止专制出现。

3、1787年宪法的评价:

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但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4、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的形成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5、1787年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6、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是:

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两党交替执政。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共和政体确立的特点:

曲折反复。

2、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共和政体;总统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法国政体的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相互制约。

4、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5、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1864年普奥对丹麦;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6、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政体,其特点是: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7、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第10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主要目的是:

扭转贸易逆差。

3、《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内容中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其侵华的本质意图。

4、通过《五口通商章程》取得领事裁判权;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5、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的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6、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所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7、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开始的标志是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是永安建制,正式建立政权是定都天京。

达到全盛是西征后。

转折点是天京变乱。

失败的标志是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绝对平均主义的是关于农副产品的分配。

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天朝田亩制度》);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6、失败的原因:

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7、教训: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标志: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对中国侵略要求的是开办工厂,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危害最大的也是开办工厂。

3、《马关条约》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这之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意义:

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5、《辛丑条约》中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华的大本营;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此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3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是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开始的;兴中会是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