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110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docx

初三教师古诗词诵读

 

教师古诗词诵读

 

初三级部

聂炤烨搜集整理

 

目录

第一章诗中春1、游园不值………………叶绍翁

2、雪梅……………………卢梅坡

3、忆江南…………………白居易

4、春夜喜雨…………………杜甫

5、春日………………………朱熹

6、玉楼春……………………宋祁

第二章诗中夏1、山亭夏日…………………高骈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3、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

4、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5、三衢道中……………………曾几

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第三章诗中秋1、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2、登高…………………………杜甫

3、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4、山居秋暝……………………王维

5、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6、苏幕遮……………………范仲淹

第四章诗中冬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江雪………………………柳宗元

5、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6、北风行……………………李白

诗中春

(一)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

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

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

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三)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四)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简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五)《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评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六)玉楼春

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

  这首《玉楼春》在歌咏春天中,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特别是上阙结句的一个“闹”字把春天点染得生机勃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时任上书之职,因而被称为“红杏上书”。

  上阕:

写的是初春时节绚丽的景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鲜活涌动的画面。

  下阕:

写的是诗人现实的内心感受。

诗人抒写了人生如梦,时光稍纵即逝,应及时享乐的情趣。

然而在写法上却是有意从主观情感上对美好的春光再一次做了有力的烘托。

  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之真情。

进而烘托了春光之美好和令人想往,两人珍惜。

诗中夏

(一)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主要是捕捉夏日凉快的一面,在炎夏或者烦闷气躁时读来倍感清凉安详。

作者用近似绘画的手法:

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绿树荫浓、池塘倒影,这些景象都可消除暑气,让人的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如果再看到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那么就更能感觉出夏日的可爱,而不觉得它的漫长与闷热了。

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诗的第三句中“水精帘动”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多美啊!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简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三)题报恩寺上方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

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

他时梦到亦难判。

 

(简析)

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这首诗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那情是触景而生,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

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广的胸次、深细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笔致。

 

(四)《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评析】:

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

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炊烟缓升;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

颔联写自然景色:

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和唱,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食露葵,避尘世的幽居生活。

末联连用两典:

一是《庄子·寓言》载的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

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

二是《列子·皇帝篇》载:

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与他相游。

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

 

(五)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

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上饶沙溪古镇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

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诗中秋

(一)秋登万山寄张五

作者: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在这四句诗里,作者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这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这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是自我振作之语,期待着重阳节和老朋友欢聚痛饮。

(二)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三)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

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

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

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

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

“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

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

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四)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五)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时,与韩绰是同僚,别后却是山水遥遥。

秋已将尽,作者借问江南俱已凋零的草木是否还记得当年别离的时日。

  清风朗月之夜,那二十四桥风月,十里珠帘,总能使人流觞曲水,游目骋怀。

谢庄《月赋》中写月夜之美:

“白露暖空,素月流天”,“擅扶光于东诏,嗣若英于西冥”,最后说“美人迈兮音尘阙”。

而廿四桥却不缺丝竹弦歌。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说:

“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序云:

是桥因古时二十四美人吹箫于些,故名。

  廿四桥上,没有明月,只有月影;没有人声,只有箫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已去,只留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令多情之人萦怀心侧。

《唐诗三百首》中说此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六)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词作者范公乃以道德及政绩、文章而名重天下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词作也别具一格。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与情的过渡,连接紧密,转换自然,情景交融,境界深远。

上片描写秋景从大处落笔,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景观极其开阔;下片抒情,羇旅之愁,离别之思,无由排遣,辗转难眠,思好梦而难成;明知独倚高楼更添相思之苦,却只有独坐高楼,借酒消愁,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奈之情跃然词间。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

诗中冬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壮美的画面,使人宛如回到了南方,见到了梨花盛开的繁荣壮丽之景。

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评析]

作为一首婉约词。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

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四)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

《江雪》不是纯写景的诗,而是借永州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特有的情怀。

一、艺术的画面。

《江雪》诗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

作者正确处理了各景物的关系,是此诗具有画意的重要原因。

二、玄妙的禅趣。

透过诗的表层的画面,深入诗中,就可以发现,禅趣是深藏在诗中的内涵之一。

一是,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

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二是,诗化了修炼自我的艰难。

渔翁独钓寒江,显然意不在鱼。

应该是一种启迪:

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

三、孤傲的心境。

这是《江雪》诗的第三层内涵,也是作者在诗中真正表现的主要内容。

《江雪》写的显然不是实景,而是写意。

其意有二:

一是抒写孤独之情,一是描绘傲岸之态。

由此可见,《江雪》诗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

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

诗如其人,诗如其心。

(五)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

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

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

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

翛然尚闭关。

(简析)

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是一首抒写雪中思友的诗,表达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写雪景。

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

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

“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

接下去的一联,“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给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

“深巷静”、“广庭闲”、则渲染雪夜里深巷、广庭环境的清寂,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诗人通过“惊”、“满”、“静”、“闲”四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致地表现了自己在雪夜里的思绪变化。

王维吸取了前人写雪的艺术经验,同样运用不粘滞于物象而纯从感觉印象着以淡墨的表现方法,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六)北风行

作者: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柄钗。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是一首乐府诗《北风行》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