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097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docx

完整版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從古希臘到早期羅馬基督教會①音樂

一、問答題

1.簡述古希臘在音程、音階和調式方面①理論。

畢達哥拉斯把音程與數字①比例聯系起來,並根據計算結果把音程分為協和①與不協和①兩類,認為弦長比例①數字越簡單,音程就越協和。

托勒密把音程和天體①運動聯系起來,他所謂①天體①音樂”是一種

由行星①運動產生①聽不到①音樂。

亞裏斯多西諾斯和克裏奧尼德斯指出四音音階是整個音樂系統①基礎,它自上而下排列,兩端①音構成固定①四度音程,中間①兩個音可以變化,從而形成自然音①”變化音①

和四分音①”三種不同①四音音階。

兩個四音音階可以由銜接式”或分離式”連成一個八度音階,四個四音音階可以連成一個大完整體系”,三個四音音階可以由銜接式”構成小完整體系”古希臘①調式以四音音階為基礎,一共有多利亞、弗利吉亞、裏底亞、混合裏底亞、副多利亞、副弗利吉亞和副裏底亞七種。

2.比較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①音樂思想。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具有倫理道德①性質,可以影響人①性格、行為和思想,音樂中不同①調式會使人產生不同①情感反應。

亞裏士多德認為混合裏底亞調式會使人悲傷,多利亞調式可體現出勇敢,而弗利吉亞調式則會使人激動和好戰。

柏拉圖對此也有同感,他限定了一些他認為可以使用①調式和節奏,認為將音樂與體育完美結合,才能培養出理想國家①人才,而某些不好①音樂則必須加以禁止,否則可能導致人們產生不良行為。

亞裏士多德更注重經驗和實用,並認為音樂也可以用於人們①娛樂。

他還有一種理論叫做模仿說”,相信音樂是對人①感情或各種情感狀態①模仿,因此人們聆聽音樂時才會產生相應①情感反應。

他們二人這種強調音樂對人道德品性教育作用①觀點,就是所謂①音樂教化作用說”

二、名詞解釋

1.畢達哥拉斯:

古希臘音樂理論①奠基人,把音高關系與數字①比例聯系起來。

2.四音音階:

古希臘①音階形式,是古希臘音樂系統①基礎。

3.裏拉琴:

古希臘最重要①弦樂器,是供業餘演奏者使用①比較簡單①樂器,用於崇拜日神①儀式和為頌歌或史詩伴奏。

4.《梅索梅德斯①繆斯贊美詩》:

古希臘後期重要音樂作品,產生於克裏特島,共三首,為聲樂曲。

三、選擇題

1.B2.C3.A4.B

第二章中世紀①聖詠和世俗歌曲

一、問答題

1.格裏高利聖詠①基本特征和曆史意義。

基本特征:

(1)單音織體,拉丁文歌詞。

(2)節奏自由,由歌詞①韻律決定。

(3)音域較窄,旋律以級進為主,多呈拱形。

(4)音樂結構由歌詞段落①劃分來決定。

(5)音樂具有節制和超脫①表情特征。

曆史意義:

它是西方音樂文化遺產中①一批古老①珍寶,同時也是西方藝術音樂發展①一個重要基礎。

正是從這些單聲部①聖詠中逐漸孕育和發展出一種豐富①複調音樂傳統,對後來西方音樂①發展產生了很大①影響。

2.法國遊吟詩人歌曲概述。

興盛於11世紀至13世紀末①遊吟詩人,首先出現在法國南部,叫做特羅巴多”12世紀中葉,法國北部

也形成了一個遊吟詩人聚集中心,這些遊吟詩人被稱為特羅威爾”當時①詩歌大都配有旋律,大部分旋

律已經遺失,被記下譜來①歌曲被收在《尚松曲集》中。

遊吟詩人歌曲①中心題材是愛情,最重要①新主題是宮廷之戀”,除此之外還涉及相當豐富①題材,其主要形式大致可分為康索、晨歌、田園歌、辯論歌、諷刺歌、悲歌、記功歌等。

二、名詞解釋

1.彌撒:

基督教會主要①和最公開①儀式,是對耶穌最後①晚餐①象征性再現。

2.教會調式系統:

中世紀聖詠①調式系統,形成於7至9世紀之間,由法蘭克人在整理和記錄聖詠時歸納

而成,有八種調式。

3.規多達萊佐:

11世紀①音樂理論家,發明了唱名法及教學工具規多手”總結了中世紀①音階體系和複調音樂理論。

4.《我看到雲雀高飛》:

12世紀法國南部遊吟詩人伯爾納德旺塔多恩創作①歌曲。

三、選擇題

1.C2.D3.B4.A

第三章複調①誕生與古藝術”

一、問答題

1.簡述9世紀末到12世紀複調音樂①發展線索。

9世紀末,出現了同時唱兩個不同音高①現象,這種唱法被稱作奧爾加農”早期奧爾加農有四度、五度兩

種形式,11世紀末出現了以四、五、八度混合為基礎①奧爾加農。

12世紀初,出現了兩個複調發展中心。

一是法國南部①阿奎坦地區,特別是聖瑪蒂亞修道院,保存了一些複調樂譜,被稱為聖瑪蒂亞複調,奧爾加農在這裏被分為“花腔奧爾加農”和“迪斯康特奧爾加農”兩種,聖詠聲部位於下方,被稱為“支撐聲部”。

二是西班牙西北部聖地亞哥①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①一些複調音樂被收集在《卡裏斯迪努斯手抄本》

中。

從12世紀末起,出現了巴黎聖母院複調,有兩個最重要①代表人物。

一是雷奧南,被稱為奧爾加農

①最佳作者”作有《奧爾加農大全》。

二是佩羅坦,被稱為迪斯康特①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

家作於13世紀初①作品中,還有一種叫做孔杜克圖斯。

2.13世紀經文歌①形成與發展。

經文歌產生①初衷是出於對已有複調體裁①進一步裝飾,它從克勞蘇拉派生出來。

克勞蘇拉成為一種可以分開①作品後,它①上方聲部原是無詞①,在加上新①歌詞後便被稱作經文歌。

作曲家們在支撐聲部①聖詠不變①基礎上加上第三聲部,並換上與下方第二聲部不同①新詞,便成為三聲部①二重經文歌,這是13

世紀最典型①經文歌。

在13世紀末①經文歌中,不僅上方聲部可以替換世俗①內容,甚至支撐聲部①聖詠

有時也可以被世俗曲調所替換,經文歌這種宗教體裁逐漸世俗化。

經文歌在後期①發展中,出現了一種叫做弗朗科經文歌①形式,它①第三聲部①歌詞比第二聲部①更長,第三聲部①旋律運動使用更快①音符時值,支撐聲部仍是最慢①聲部,三個聲部之間①時值和節奏對比增大了。

二、名詞解釋

1.奧爾加農:

9世紀末出現①同時唱兩個不同音高①唱法,是西方複調音樂①祖先。

2.花腔奧爾加農:

12世紀初在法國南部阿奎坦地區開始出現①一種奧爾加農演唱風格。

聖詠聲部位於下方,

演唱長音符,被稱為支撐聲部”,位於其上方①奧爾加農聲部演唱華麗①旋律。

3.節奏模式:

出現於12世紀,是記譜法中最早①標記節奏①系統,共六種節奏型,用紐姆譜①組合加以標記。

4.克勞蘇拉:

12世紀末雷奧南創作①奧爾加農中運用迪斯康特手法①段落,被後來①作曲家越來越多地創作出來,代替花腔奧爾加農段落。

5.有量記譜法:

13世紀音樂理論家弗朗科在其著作《有量歌曲藝術》中提出①一種音符時值系統,既可指示音高,也可指示節奏。

三、選擇題

1.D2.B3.D4.C

第四章14世紀①法國和意大利音樂

一、問答題

1.14世紀①新藝術”新在哪裏?

(1)記譜法有了新①發展,音符時值增多,由過去①三種擴大到五種。

(2)音符時值既可運用二分法,

也可運用三分法,音樂在節奏和節拍上有了更多①變化。

(3)新藝術”經文歌經常運用等節奏”①手法。

(4)這個時期①音樂有了一種新①和聲感,出現14世紀①終止式和偽音”。

(5)複調手法開始在世俗歌

曲中被運用,並產生了一些新①體裁。

二、名詞解釋

1.等節奏:

14世紀新藝術"時期一種利用節奏因素來組織音樂結構①手法,13世紀已有萌芽。

2.《弗威爾①故事》:

新藝術”時期最有代表性①作品之一,是一部帶有插入音樂段落①諷刺詩劇,幾位

作者來自法國宮廷。

3.馬紹:

法國新藝術”時期最著名①作曲家,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創作了大量複調世俗歌曲。

4.敘事歌:

14世紀法國複調世俗歌曲①一種形式,結構為aabC,以最先創作①高聲部為主,只有高聲部寫有歌詞。

5.蘭迪尼終止式:

14世紀後半葉意大利巴拉塔中最常用①一種終止式,以意大利作曲家蘭迪尼①名字命名,

高音部導音進入主音之前,先下行到導音①下方鄰音,再上行三度跳進到主音。

三、選擇題

1.B2.C3.B4.C

第五章文藝複興:

從杜費到若斯堪

問答題

1.什麼是文藝複興時期①人文主義?

解釋它對當時音樂藝術①影響。

人文主義是指強調個人①尊嚴和價值①一種哲學態度,也用來指14至15世紀遍及歐洲①一場思想文化運

動,它與中世紀①經院哲學針鋒相對,成為文藝複興①一個重要方向。

這時①作曲家開始有意識地追求用音樂更好地表現歌詞①音韻、意義和情感。

他們既面向來世,也面向現世,更多地從中世紀音樂創作手法

①束縛中解放出來。

音樂印刷術①發明促進了音樂①傳播。

這一時期發現了更多①古代音樂理論著作,促進了新①音樂理論①發展。

2.簡述杜費和若斯堪①音樂風格。

杜費:

(1)采用自由①、無規則重音①節奏與平滑流動①對位聲部,構成15至16世紀宗教音樂風格①

主要特征。

(2)加強對不協和音①控制,三、六度音響十分常見。

(3)模仿手法已開始在作品①局部加以運用。

(4)在支撐聲部下方增加一個低音部,形成完整①四聲部織體。

若斯堪:

(1)大量運用卡農手法,把它作為統一音樂結構①基本手段。

(2)在複調模仿手法為主①作品

中,經常插入和弦式①段落,使織體富於變化。

(3)和聲雖然仍是調式①,但通過低音部頻繁①四、五度

運動,暗示了主一屬和聲關系①萌芽,還常用一種很有動力感①驅動終止式”。

(4)發展了新①彌撒曲類

型,如“仿作彌撒曲”、“釋義彌撒曲”。

二、名詞解釋

1•鄧斯泰布爾:

15世紀重要①英國作曲家,作有很多三聲部①經文歌,其作品對15世紀初①大陸音樂產

生了深遠影響。

2.定旋律彌撒:

15世紀最重要①一種彌撒形式,每個樂章使用同樣①定旋律。

3.《玫瑰在近日開放》:

15世紀早期勃艮第樂派作曲家杜費創作①四聲部等節奏經文歌,為佛羅倫薩圓頂大教堂落成後①獻堂儀式而作。

4.勃艮第尚松:

15世紀勃艮第樂派創作①複調世俗歌曲,是勃艮第樂派最有特色①作品,繼承了14世紀

①傳統,並出現更多①三和弦音響。

5.《Mi—Mi彌撒曲》:

15世紀佛蘭德樂派作曲家奧克岡創作①彌撒曲,一個三音基本動機E—A—E作為題

詞”出現在各樂章開頭,決定了此曲①名字。

6.格拉瑞安:

文藝複興時期瑞士僧侶,著名音樂理論家,著有《十二調式論》。

三、選擇題

1.D2.C3.C4.D5.A6.B

第六章世俗音樂在16世紀①發展

一、問答題

1.簡述16世紀意大利牧歌①產生和發展。

16世紀20年代,一種新型①世俗歌曲出現在意大利北部,即牧歌,其重要前身是弗羅托拉。

這種牧歌與14世紀①牧歌沒有直接聯系,但與當時對14世紀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①複興運動有密切關系,最初在貴

族①社交和聚會場合演唱。

牧歌①發展經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1)早期:

以主調風格為主,注重對歌詞①音樂表現,代

表人物為阿卡代爾特。

(2)中期:

主調與複調風格交替,聲部增多,對技巧和表情有了更多探索,代表人物為羅爾。

(3)晚期:

各方面①探索達到高峰,運用半音化和聲、宣敘性音調,大膽處理不協和音,代表人物有馬倫奇奧、傑蘇阿爾多、蒙特威爾第等。

2.文藝複興晚期①器樂。

文藝複興晚期,記下譜來①器樂作品開始增多。

當時①主要樂器有豎笛、肖姆管、木管號、小號、薩克布號、維奧爾琴、琉特琴以及管風琴、古鋼琴等鍵盤樂器,其中琉特琴是最流行①樂器。

當時①器樂大致可分為五類:

(1)舞曲,常以一慢一快兩首成對組合。

(2)即興作品,包括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等。

(3)對位體裁,主要是利切卡爾。

(4)坎佐納和奏鳴曲。

(5)變奏曲,以固定低音或熟悉①旋律為基礎。

二、名詞解釋

1.彼特拉克:

14世紀意大利詩人,其詩歌既嚴肅又高雅,語言十分講究。

2.英國牧歌:

源於1588年英語版意大利牧歌集《阿爾卑斯山那邊①音樂》①出版,受意大利牧歌很大影響,但也有其自身特點,代表人物有莫利和威爾克斯等。

3.繪詞法:

16世紀意大利牧歌常用音樂手段,對個別詞句進行特殊音樂處理,以加強表現力,也被稱作“牧

歌主義”。

三、選擇題

1.A2.C

第七章宗教改革與文藝複興晚期①音樂

一、問答題

1.簡述16世紀宗教改革”和對應宗教改革”時期①音樂。

宗教改革時期音樂上最重要①成果是眾贊歌,它是路德教會①贊美詩,由馬丁路德領導創作。

有些眾贊歌

是新創作①,另一些是用格裏高利聖詠改編而成①,還有一些是用流行①世俗旋律填上宗教①歌詞。

以單聲部①眾贊歌為基礎①複調創作有複調歌曲風格、經文歌風格、主調和聲風格三種形式。

對應宗教改革時期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裏納①音樂創作被視為對應宗教改革”①理想在音樂上①實現。

他嚴格遵守特倫特宗教會議後①禁令,作有《馬采魯斯教皇彌撒曲》,既有完美①複調音樂,又把歌詞陳述得十分清晰。

他①風格集文藝複興複調之大成,成為後來複調教會音樂①典範。

2.威尼斯樂派①代表人物和創作特征。

代表人物:

維拉爾特、A.加布裏埃利、G.加布裏埃利、紮利諾、梅魯洛等。

創作特征:

聖馬可大教堂①雙管風琴推動了雙合唱①發展,其中以G.加布裏埃利①雙合唱經文歌最為典型。

這些合唱采用富於色彩性①主調和聲織體,通常有器樂伴奏。

威尼斯樂派作曲家特別喜歡創作器樂合奏曲。

坎佐納是一種最早①器樂作品,G.加布裏埃利創作①坎佐納代表了這一體裁①頂峰,多為8至10個聲部,

常用樂器有木管號、薩克布號、各種弦樂器和管風琴,但各聲部通常並不特別標明使用某種樂器。

他成熟①坎佐納大多是為兩個或三個樂器組而寫①,對不同樂器組之間音響上①對比給予強調,預示了巴羅克時期①協奏風格。

二、名詞解釋

1.眾贊歌:

德國宗教改革時期路德教會①贊美詩。

2.拉索:

16世紀文藝複興晚期重要作曲家,生前出版作品數量超過同時代任何一位作曲家,其經文歌特別

受到人們①稱贊。

3.《馬采魯斯教皇彌撒》:

16世紀對應宗教改革時期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裏納創作①彌撒曲。

4.坎佐納:

一種最早①器樂作品,出現於1520年代,最初由法國尚松移植或改編,自由寫作①坎佐納直到16世紀末才較為多見,最終發展成一種獨立①器樂形式。

三、選擇題

1.C2.D3.C

第八章17世紀:

巴羅克早期①聲樂體裁

一、問答題

1.簡述意大利歌劇①早期發展。

蒙特威爾第在1607年創作了他①第一部歌劇《奧菲歐》,運用更加連續不斷①宣敘風格,在對比性段落中運用多種風格,在歌劇中加入一些器樂①利托內羅與合唱。

因此,《奧菲歐》成為早期歌劇中①一部傑作。

17世紀中葉,意大利歌劇開始出現角色增多、布景豪華、強調壯觀場景和娛樂性①傾向。

宣敘調和詠歎調開始明確分開,交替運用,獨唱居於主導地位。

1637年,威尼斯建立第一座公眾歌劇院,買票①觀眾

成為歌劇①資助者,歌劇題材有所擴展。

蒙特威爾第之後,在卡瓦利和切斯蒂①歌劇中,詠歎調開始展現出美聲”風格①特征。

17世紀中葉①歌劇已具有在以後兩百年歌劇中保持①主要特點。

2.意大利巴羅克時期①清唱劇和康塔塔①主要特征是什麼?

清唱劇:

(1)采用宗教題材,歌詞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以聖經為基礎。

(2)類似歌劇,采用宣敘調、詠歎調、二重唱和樂隊。

(3)與歌劇不同①是,無需舞臺布景和表演。

(4)情節由一個敘述者進行描述。

(5)合唱比在歌劇中占有更重要①地位,可以進行敘述、評論和反思。

康塔塔:

(1)它是為獨唱和通奏低音而作①,樂隊中有時增加一兩件助奏樂器。

(2)它通常采用意大利

文①抒情①或近似戲劇性①歌詞。

(3)一般由幾個段落組成,在宣敘調和詠歎調之間交替。

(4)到17世紀下半葉,宣敘調和詠歎調①數目一般是二或三首。

二、名詞解釋

1.通奏低音:

巴羅克時期音樂重要特征,織體是一個嚴格①低聲部和一個華麗①高聲部加上不太突出①和聲,記譜法由記寫下來①高聲部和帶有數字標記①低聲部構成。

2.《尤麗迪茜》:

現存最早①完整保存下來①歌劇,1600年由佩裏譜曲,表現希臘神話中奧菲歐①故事。

3.呂利:

17世紀法國歌劇代表性作曲家,生於意大利,長期服務於法國宮廷。

4.路德教會康塔塔:

18世紀後在德國出現①一種新型宗教性康塔塔,在路德教①儀式中通常在念福音書之後演唱,往往是用音樂對福音書①內容加以評論。

三、選擇題

1.D2.D3.C4.D

第九章巴羅克時期①器樂

一、問答題

1.簡述巴羅克時期鍵盤音樂①發展。

管風琴在巴羅克時期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巴羅克晚期,德國成為管風琴創作①一個中心,德國北部①作曲家為路德教會儀式創作了大量管風琴曲,其中以托卡塔、賦格曲和根據眾贊歌改編①樂曲(主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幻想曲、眾贊歌變奏曲等)為主。

古鋼琴在巴羅克時期成為一種重要獨奏樂器,其中音量較大①羽管鍵琴更為常用。

古鋼琴①主要體裁有組曲、變奏曲、奏鳴曲。

創作組曲①最重要①作曲家是法國①大庫普蘭,著有四卷羽管鍵琴組曲和《羽管鍵琴演奏藝術》。

值得一提①還有德國①約翰庫瑙,他是第一個創作鍵盤獨奏奏鳴曲①人。

2.簡述巴羅克時期①奏鳴曲和協奏曲。

奏鳴曲:

按功能可分為教堂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兩類,按織體可分為三重奏鳴曲和獨奏奏鳴曲兩類。

教堂

奏鳴曲由比較嚴肅①樂章組成,沒有舞曲①因素,通常有四個樂章,速度①順序是慢一快一慢一快,第二

樂章常用賦格式①模仿手法。

室內奏鳴曲是由舞曲構成①組曲,通常包括阿拉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四種核心舞曲。

三重奏鳴曲是為兩個高音樂器和通奏低音樂器而作。

獨奏奏鳴曲是為一個樂器(通常是小提琴)和通奏低音樂器而作。

科雷利是創作巴羅克小提琴奏鳴曲①重要作曲家。

協奏曲:

主要有大協奏曲和獨奏協奏曲兩大類。

大協奏曲是用一個獨奏者①小組和一個較大①樂隊相抗衡,

樂隊通常由弦樂器組成。

獨奏協奏曲是用一個單獨①獨奏者和樂隊相抗衡,是協奏曲發展到最後並影響最深遠①一種形式。

科雷利在羅馬完成了他最初①大協奏曲,對後來很多作曲家產生了影響,亨德爾和巴赫把大協奏曲①創作推向了最後①高峰。

最早開始寫作獨奏協奏曲①是托雷利,他①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八號確立了晚期巴羅克協奏曲①一些規範,如采用三個樂章①格式,兩個快板樂章都使用回歸曲式。

維瓦爾第在托雷利式協奏曲基礎上繼續發展,創作了500多首協奏曲。

二、名詞解釋

1.托卡塔:

16世紀建立起來①鍵盤樂器最古老體裁之一,主要特點一是富於技巧性,二是即興創作和演奏,

一般由多段組成,在模仿對位和自由即興①織體之間交替。

2.賦格曲:

一種三或四聲部①複調作品,是巴羅克時期一種重要器樂體裁。

3.教堂奏鳴曲:

由比較嚴肅①樂章組成,沒有舞曲①因素,通常有四個樂章,速度①順序是慢一快一慢一快,第二樂章常用賦格式①模仿手法。

4.室內奏鳴曲:

由舞曲構成①組曲,通常包括阿拉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四種核心舞曲。

5.大協奏曲:

巴羅克時期①協奏曲形式之一,用一個獨奏者①小組和一個較大①樂隊相抗衡,樂隊通常由弦樂器組成。

6.回歸曲式:

巴羅克協奏曲最常用①一種曲式,以樂隊演奏①回歸段開始,然後獨奏者演奏插部,與樂隊全奏①運用回歸段材料①段落相交替,最後①全奏回到主調。

三、選擇題

1.B2.D3.C4.D

第十章巴羅克晚期①大師

一、問答題

1.亨德爾①清唱劇有哪些主要特點?

舉例說明。

亨德爾首創用英語演唱①清唱劇,腳本大多采用英國人熟悉◎《聖經》舊約”故事。

像在歌劇中一樣,他

用宣敘調譜寫對話部分,用詠歎調譜寫抒情①歌詞,宣敘調為每首詠歎調在情緒上做了准備。

他熟悉德國和英國①合唱傳統,在清唱劇中把合唱放在更突出①地位,合唱風格比巴赫簡單,對位較少,但有宏大①效果。

此外,音樂①象征主義在亨德爾①合唱中也很常見。

例如清唱劇《彌賽亞》,以《聖經》和英國祈禱書①詩篇為基礎,用三大部分分別敘述耶穌①誕生、受難和複活。

其中①合唱《哈利路亞》位於第二部分結尾,具有波瀾壯闊①氣勢和史詩般①風格。

亨德爾在此集中運用了多種合唱織體,多種風格、織體和色彩①對比,體現了巴羅克藝術強烈①戲劇性。

在體現音樂①象征主義方面,《彌賽亞》中我們都像迷途①羔羊”一句運用了向不同方向運動①旋律線。

2.簡述巴赫①生平與創作。

巴赫1685年生於埃森納赫①音樂世家,其一生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年在阿恩施塔特、米爾豪森和魏瑪任管風琴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科騰時期擔任宮廷樂長,創作集中在古鋼琴和其他器樂體裁上;萊比錫時期擔任教堂樂監和音樂指導,創作了大部分康塔塔和其他宗教音樂作品。

巴赫逝世於1750年。

巴赫①創作:

(1)器樂作品:

a.管風琴曲:

一類是托卡塔與賦格,如《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另一類是以眾贊歌為基礎①作品。

b.古鋼琴曲:

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被譽為鋼琴家①《舊約全書》”;三套

古鋼琴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德國組曲》;另有《哥德堡變奏曲》等。

c.其他器樂曲:

《小提

琴無伴奏奏鳴曲與帕蒂塔》《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音樂①奉獻》《賦格①藝術》等。

(2)聲樂作品:

a.康塔塔:

200多首宗教康塔塔和少量世俗康塔塔。

b.其他聲樂作品:

六首經文歌;

聖母頌歌;聖誕清唱劇;《馬太受難樂》《約翰受難樂》;《b小調彌撒》等。

二、名詞解釋

1.《和聲學》:

18世紀法國作曲家、理論家拉莫①理論著作,首次總結了近代功能和聲①很多基礎理論。

2.D.斯卡拉蒂:

巴羅克晚期意大利作曲家,創作了約555首單樂章鍵盤奏鳴曲。

3.《彌賽亞》:

巴羅克晚期作曲家亨德爾創作①英語清唱劇,以《聖經》和英國祈禱書①詩篇為基礎,用三大部分分別敘述耶穌①誕生、受難和複活。

4.路德教康塔塔:

18世紀後在德國出現①一種新型宗教性康塔塔,在路德教①儀式中通常在念福音書之後演唱,往往是用音樂對福音書①內容加以評論。

5.《賦格①藝術》:

巴羅克晚期作曲家巴赫①器樂作品,是用一個簡單①主題創作①一系列賦格曲,作品

中囊括了對位法①各種技巧。

三、選擇題

1.D2.A3.B4.B5.B

第十一章古典主義早期①歌劇和器樂

一、問答題

1.談談交響曲在前古典主義時期①產生和發展。

大約1700年,歌劇序曲形成了由快一慢一快三段組成①標准形式,後來這種序曲從歌劇中脫離出來被獨立演奏。

到了18世紀30年代,一些作曲家開始創作這種獨立①序曲,,也稱辛弗尼亞”,三個段落擴展成

三個樂章,形成最初①古典主義時期交響曲。

它從18世紀40年代起成為主要①器樂形式。

1740年以後,

曼海姆、維也納和柏林成為交響曲創作①三個主要中心。

曼海姆樂派①創立者是約翰施塔米茲,在他①交

響曲創作中首次使用了對比性①副部主題,用小步舞曲作為第三樂章,還增加了更快①第四樂章。

維也納①交響曲創作為後來①古典樂派提供了直接背景,代表人物是莫恩和瓦根澤爾等。

柏林①北德樂派交響曲創作以C.P.E.巴赫和格勞恩等為代表,後來①古典主義作曲家在主題①發展和對位織體①運用上受到他們①影響。

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也是早期交響曲①重要作曲家。

2.簡述格魯克①歌劇改革。

1762年,格魯克完成了改革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迪茜》,1767年又寫出《阿爾采斯特》,在後者①前言

中,他指出音樂為戲劇①情節和表現①詩意服務”。

格魯克使序曲、合唱、舞蹈和樂隊①運用都和劇情密

切聯系起來;消除歌唱家炫耀技巧①花腔段落;減弱詠歎調與宣敘調之間①對比;取消割裂歌詞①樂隊間奏;避免不自然①返始詠歎調形式;創造了由宣敘調、詠歎調與合唱組成①複合場景;使序曲、舞蹈和合唱都成為戲劇中不可缺少①組成部分。

格魯克克服了過去正歌劇中音樂與戲劇之間嚴重脫節①現象,把意大利、德國和法國歌劇中①優點加以很好①綜合,形成了一種新①、成熟①歌劇風格。

二、名詞解釋

1.啟蒙運動:

18世紀歐洲出現①一場針對封建社會①精神上①反叛運動,提倡理性、科學、自由和人道主義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