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0946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试题C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1.(2分)划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cú)疲弊(bì)陛(bì)下忠谏(jiàn)    

B.费袆(yī)攸(yōu)之性行(háng)行(xíng)阵    

C.夙(sù)夜驽(nú)钝攘(ráng)除遗诏(zhāo)    

D.庶(shù)竭咨诹(zōu)菲(fēi)薄和睦(mù)    

2.(2分)(2019·长安模拟)结合语境,横线处所填词语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中国家书家训》一书中,作者用链接的方式为读者们重新构筑一个空间,一个纯粹的、真实的、私人的、可以把自己投放在其中的精神空间,希望读者能够在其中体会人类最高贵的精神,领略智者最朴实的____________。

A.告诫         式:

    

B.教诲         式:

    

C.告诫         式:

    

D.教诲         式

    

3.(2分)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老师表扬了张露露同学,说她很有主见,从不自作主张。

B.吃过晚饭,妈妈边嗑瓜子边看电视,爸爸边听音乐边看杂志,可谓各得其所。

C.听到这一消息,大家都喜出望外。

D.他每天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

4.(2分)(2017·东海模拟)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B.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C.“十一”期间,滔滔不绝的游客使庐山风景区热闹非凡。

D.看到眼前的毕业照,小新不由想起三年来大家一起玩耍,同桌共读。

二、默写(共1题;共7分)

5.(7分)古诗词名句默写。

①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

(刘方平《月夜》)

②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________,背灼炎天光。

(自居易《观刈麦》)

④________,略输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⑤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

________。

⑥请写出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的两句)

三、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2分)

6.(12分)(2017七上·西城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笑称:

“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一直没有统一的标识,以致“二十四节气”渐渐被人们淡忘,对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人们更是所知寥寥。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代替人工,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二十四节气”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边缘化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材料二】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

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

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

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

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由指导农业生产而来,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

例如,“【甲】”,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乙】”,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丙】”,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能筑牢民族之魂。

因此,“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弘扬下去。

(1)阅读【材料一】,说说设计“二十四节气”标识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根据上下文,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雁南飞、春燕归巢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     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3)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部分标识,请任选一张,结合【材料二】的第一段,说说该标识体现节气的哪方面作用。

【注】榖雨,即“谷雨”。

四、名著导读(共1题;共2分)

7.(2分)(2017八下·成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不大了解他的父母,因此在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中动人的叙述很少属实。

母亲去世时,他还不到两岁,只能通过哥哥小尼古拉•伊尔杰尼耶夫的讲述,他才能隐约记起母亲面容,她脸上洋溢的灿烂的微笑,以及她在周遭洒下的无尽的欢乐……

“哎!

如果我在痛苦的时刻看见这种微笑,我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哀愁了……”

以上内容摘自《名人传》,“他”是________(填人名)。

最后一句是引文,从文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填心理感受)。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8分)

8.(8分)(2019九上·云安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翁亭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74欧阳修也。

(有删节)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

②宴酣之乐________

③树林阴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归而岩穴暝。

②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次谈“乐”,这些“乐”归结起来有:

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流露出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D.文章中写“禽鸟之乐”是烘托众人之乐,写众人之乐是烘托太守之乐。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62分)

9.(20分)(2017八上·无锡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先生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

“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后来,村里人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

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就是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我们越糊涂。

渐渐地,他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

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

“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

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

他又扭过头来,说:

“这是思归之辞也!

”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

“就是想家了嘛!

”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

“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说:

“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

不能白拿这钱。

”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

“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

”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

再后来,还设了助学会,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

“床,井上围栏。

(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2)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一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10.(21分)(2017九下·曲靖月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雨中的男孩

葛昕旭

①春鳅夏鳝冬至狗。

老天爷也知道这几天该吃狗肉了,天气骤然地就冷了下来。

晚上,坐在值班室里,看着窗外浙淅沥沥的细雨.同事们想吃狗肉的念头一下就活蹦乱跳地冒了出来。

有了念头.第二天,我就和一位同事去山下寻狗。

谁知,我们走了几户农家,却一直没有结果:

我知道,喂大一条狗不容易,农民和狗早已有了感情,不是有特别紧要的事情.谁也舍不得卖;但我们不死心,继续在村里寻找。

②又走了几户农家,终于,在最偏远的一户里,我们看见了一条壮实的本地土狗。

那土狗的样子,特别惹人喜欢。

我们找到狗的主人。

主人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40岁左右,但一脸的皱纹。

跟树杈子没两样。

当我们上前说明来意,农民的头立马就摇得像拔浪鼓。

我回头看了一眼同事,摊摊手,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

此时,同事的两眼,正死死地盯着那条土狗。

我回过头,看了一眼农民,说了一个平时我连想也不敢想的价钱。

③农民先是一愣,随后看了看屋里,顺着农民的目光,我们看见屋里的床上躺着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

那妇女干生生的脸上,竞没有一点儿肌肤应有的光泽。

我知道农民心动了。

看来还是钱能通神。

我的脸上,溢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④这时,农民再次看了一眼床上躺着的妇女,猛吸了一口草烟,大步走到拴狗的柱子前。

我接过拴狗的绳子时,农民的儿子放学走进了院子。

农民的儿子10岁左右,虽说穿得有点破,却是一个长得很阳光的小男孩。

⑤男孩听说我要买狗,一下呆住了。

片刻,男孩反应过来,蹲下身子,一把抱住狗,嘴里大喊着不卖不卖!

农民看男孩的样子,身子僵了僵,也慢慢地蹲下去。

农民在男孩的耳边不停地说着什么。

男孩双手抱着狗,瞬间,一串串泪珠,就在男孩的脸上,落雨一样地婆娑了起来。

⑥我和同事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那天,我和同事牵着狗上山时,谁也没说话。

回到站里,看见狗,站里的同事全欢呼雀跃起来,整个小站一下就焕发了生机。

我把狗拴在厨房门口的树上,一个人悄悄地回了宿舍。

⑦谁知,吃过晚饭,同事跑来说,狗不见了!

我一听,翻身起床,到拴狗的地方一看,狗是扯断绳子跑的。

我知道,狗肯定又跑回去了,狗是通灵性的,认识路。

⑧此时,雨,忽然大了起来。

⑨回到值班室,听着外面越来越大的雨声,想到丢失的狗,同事们开始互相埋怨。

坐在那里,我没说话,脑中闪现的,是小男孩抱着狗流泪的样子。

忽然,门外传来了汪汪的两声狗叫。

我心里一惊,跑出门看,上午的男孩,牵着狗,站在门口,浑身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男孩看见我,脸上露出一丝憨厚的笑容,说,叔叔,你们买的狗跑回了我家,我爸叫我给你们送来。

说完,男孩把手中的绳子递到了我的面前。

⑩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胀胀的透不过气来。

好一会儿,反应过来,我忙叫男孩进屋坐坐。

男孩把绳子塞到我手中后,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转过身,跑入雨中。

⑪屋里的同事愣在了那里,谁也不说话。

⑫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

(1)

从发现“狗”的那刻起,一直到最后“狗”不见踪影,“我”的心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请将下面“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填补完整,每处不得超过4个字。

“我”的心理变化:

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目光虚虚的不敢去碰男孩的眼睛,心里的愧疚软软地堵着,就像泡了水的豆子,胀胀的透不过气来。

(3)

文中第⑧段画线句“雨,忽然大了起来”,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4)

小说的结尾“第二天,杀狗的师傅上山时,狗,早已不知了去向”这句话颇耐人寻味。

对狗不知去向的原因有多种理解:

A.我或我的同事把狗放跑了

B.小男孩的父亲退了钱,又把狗要回来了

C.狗再次扯断绳子逃走了

(5)

文章中的狗自己跑回了家,男孩又是那么爱狗,但是男孩还是冒雨把狗送回去了。

请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80左右字)

11.(21分)(2017七上·睢宁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_____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_____。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原文,在第⑦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黄色的花________,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白色的花________,紫红色的花________,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________。

(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么?

为什么?

(3)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5)文中,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结尾浓墨重彩描写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写作:

请以“我把       送给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如“微笑”“孝心”“尊重”等;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二、默写(共1题;共7分)

5、答案:

三、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2分)

6、答案:

四、名著导读(共1题;共2分)

7、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8分)

8、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62分)

9、答案:

10、答案:

11、答案: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2、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