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9516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七单元

  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夜黑雁飞高)  墨梅

  22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24*黄继光

  口语交际:

自我介绍

  习作:

我的“自画像”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授 课

提 要

课时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篇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

24*黄继光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夺取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

25*挑山工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走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经过和一位挑山工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

课文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1

口语交际:

自我介绍

本次口语交际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对象和目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介绍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1

习作:

我的“自画像”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自画像’”,设定的情景是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把最想让对方了解的几个方面写下来,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

2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总结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阅读方法。

用本单元的具体示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方法的认识。

2.“识字加油站”呈现了与人物品质、心情有关的几个词语,一是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表现人物品质与心情的词语,二是提示学生活学活用。

3.“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能仿照例句用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写话。

4.“日积月累”安排了出自经典古籍的四句励志名言。

1

2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会写8个字,读准多音字“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谈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曾写了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诗题,并说说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

课堂伊始,播放歌曲,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便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

这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三、释题。

师:

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作者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及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

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经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古诗的感知。

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感悟古诗内容。

1.合作探究:

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

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学生谈体会。

师:

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

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

(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

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

这里还暗含着一定的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王昌龄曾在朝廷做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

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

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

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

(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

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心寒,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一起去感受作者那复杂的内心。

(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找含义深刻的字,品读感悟。

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悟人物的品质。

(学习后两句)

(1)师:

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

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

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后两句诗)

(2)师:

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王昌龄的哪些亲友?

(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朋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能吃饱穿暖?

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他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

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

王昌龄因事获罪,被贬到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

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

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

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

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祖国的志向!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板书:

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

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

(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

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

(板书:

高洁)

(4)引读:

所以,

①当年迈的双亲问他:

“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向吗?

”王昌龄会坚定地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当结发的妻子问他:

“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势力屈服吗?

”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当亲密的兄弟问他:

“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与世俗同流合污吗?

”王昌龄会坚决地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④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

“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

”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

“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

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

(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了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了基础。

4.归纳主题。

师: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

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5.熟读成诵。

师:

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古诗新唱)

六、总结学习方法,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塞 下 曲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受诗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去感受戍边将士的风采吧!

(教师随机板书:

塞下曲)

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

(指名说)

(1)学古诗,知作者;

(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约742—约799),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他的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

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

(主要把字音读准)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出示前两句: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单于:

匈奴的首领。

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出示后两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欲:

想要。

 将:

率领。

 骑:

骑兵。

逐:

追逐。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从天而降,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进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

四、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从“夜遁逃”中我们可以看出敌军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唐军察觉了。

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唐军准备追敌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雪花,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诗中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设计意图:

拓展欣赏,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墨  梅

【课时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及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

墨梅。

导语:

梅花,开放在万物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

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她的清香越芬芳。

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

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2.了解诗人。

(1)指名交流关于王冕的资料。

(2)课件出示: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图,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的空白处题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王冕为一幅墨梅图所题的诗。

4.解题。

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

(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梅花入手,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墨梅》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准确并且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名读,通过评价指出七言诗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3.齐读。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为理解诗意作铺垫。

三、解释古诗。

1.联系古诗,想想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出示:

生长地点——洗砚池头

形态——朵朵花开

颜色——淡墨痕

气味——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我家”呢?

(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素洁、淡雅、不俗气)

(3)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花香?

(淡淡的清香)

(4)请大家闭着眼睛想象:

你现在站在小溪边,鼻翼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

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萦绕着那梅花的香味。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

(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计名利)

现在请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

(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

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满”“乾坤”。

满:

弥漫。

 乾坤:

天地间。

好处:

“满”“乾坤”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格魅力。

4.试着联系诗句,描述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

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设计意图:

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抓关键字理解诗意的方法。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

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王冕: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与同桌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慕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

他为何种梅千株,还自称“梅花屋主”?

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一样有骨气)

小结:

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的品格,像墨梅一样“只留清气满乾坤”!

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格。

设计意图:

由花及人,引生领悟人物的高贵品格。

【板书设计】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过程与方法:

品读关键词句,从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教学难点】

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2.体会灾难的可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诺曼底号”遇难前和遇难时的图片。

2.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设计意图:

由“诺曼底号”遇难前和遇难时的图片对比导入,直观地触动学生的心弦,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理清课文思路,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生词,抽生认读,相机正音。

(2)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夜间航行。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写“玛丽号”轮船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诺曼底号”轮船相撞。

第三部分(第10~40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自救。

第四部分(第41~4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

(3)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设计意图: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品词析句,体会“危急时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一个词来概括。

(突如其来)

2.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抓住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1)人的表现。

①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谈体会:

在这艘漂亮的轮船上,刚刚人们还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②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生谈体会:

写出了场面的混乱、人们渴望逃生的情景及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的忠于职守。

(2)船的现状。

①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

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你抓住了哪个词?

你有什么感受?

②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这里为什么用“剖”?

③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④对比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海水哗哗往里流,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灌”比“流”更能表现出水流得急,从而衬托出形势的严峻。

(3)对“雾”的描写表现了天气的恶劣。

①找到描写“雾”的句子,体会其与“灾难”的关系。

反复读这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情况的危急)

②面对这种情况,船长是怎么做的?

在这关键时刻,船长挺身而出,使得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

那么你们想不想去认识一下这位船长?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灾难的可怕,为突显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诺曼底号”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悲剧发生时,哈尔威船长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

所以课文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极高的评价。

(课件出示: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3.生大声地读出来,根据句子质疑:

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设计意图:

质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走近船长,感悟品质,领悟生命真谛。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12—45自然段,在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画出相关语句,批注你的体会,然后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

(一)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

“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

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和一名女服务员,还有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1.怎么理解船长的安排?

真的只有六十人吗?

他到底把谁给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