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8035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7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docx

高中立体几何证明方法及例题

1.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必考查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求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点到面的距离,求角或距离的步骤是“一作、二证、三算”,即在添置必要的辅助线或辅助面后,通过推理论证某个角或线段就是所求空间角或空间距离的相关量,最后再计算。

2.立体几体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年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立体几何探索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

(1)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2)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

结论是什么。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先观察,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

(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

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对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再根据所学知识,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结论是否存在,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还是矛盾。

(一)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论证

由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构成一套完整的定理体系,在应用中:

低一级位置关系判定高一级位置关系;高一级位置关系推出低一级位置关系,前者是判定定理,后者是性质定理。

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关系的转化:

//

b

a

b

a

a

b

a

//

//

//

//

a

a

b

O

b

a

a

l

l

a

b

a

a

a

l

a

a

a

a//

a,b

aPO

ab

aAO

la,l

a//b

ab

abA

面面平行性质

2.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判定

公理4

3.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

a//b

a//,b//

//

面面平行判定1

面面平行性质

a//b

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面面垂直定义

l,且二面角I

成直二面角

(a//b,b//ca//c

PA,AO为PO

在内射影

则aOAaPO

线面平行性质

a//

面面平行性质1

线面垂直定义

面面垂直性质,推论2

面面垂直判定

a//

线面垂直判定1

线线丄

线面丄

线面//

面面//

线线//

线线//

/

面面平行判定2

面面-

线面垂直性质2

a

 

4.应用以上“转化”的基本思路一一“由求证想判定,由已知想性质。

5•唯一性结论:

1

应曲中常坤于"反

'证法”或“同TT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平行”

2过空间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3过空间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1.三类角的定义: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B:

0°<0§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b

(0时,b//或b)

 

(3)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B,0°<0480

K定义法)

(三垂线定理注)

j4

0

f垂丽法,灶棱门

 

2.三类角的求法:

转化为平面角“一找、二作、三算”

即:

(1)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2)证明其符合定义;

(3)指出所求作的角;

(4)计算大小。

(三)空间距离: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经常应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然后在相关三角形中求

解。

求点到面的距离,一般找出(或作出)过此点与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性

质求之也可以利用“三棱锥体积法”直接求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面面距离都可转化为

点到面的距离。

【典型例题】

(一)与角有关的问题

例1.

(1)如图,

E、F分别为三棱锥P—ABC的棱AP、BC的中点,PC=10,AB

EF=7,则异面直线

AB与PC所成的角为(

O

A.60

B.45

C.30

D.120

解:

取AC中点G,连结EG、

FG,

EG//丄PC,FG//丄AB

22

•••/EGF为AB与PC所成的角

在AEGF中,由余弦定理,

22

EGFGcosZEGF

2•EG•

EF2

FG

5232

253

72

••AB与PC所成的角为180

^20

=60

•••选A

(2)已知正四棱锥以棱长为

1的正方体的某个面为底面,且与该正方体有相同的全面

积,则这一正四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13

p

A1B

D.

.26

26

设正四棱锥的高为h,斜高为h'.h21

解:

2

由题意:

丄41.h2112612

2\2

•••侧棱长PB..h2OB2

:

.cosZPBO213

pbV2613

2

•••选A

(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A1D1上的一个定点,

A1B1上的任意一点,E、F为CD上任意两点,且EF的长为定值,有下列命题:

1点P到平面QEF的距离为定值;

2直线PQ与平面PEF所成的角为定值;

3二面角P—EF—Q的大小为定值;

4三棱锥P—QEF的体积为定值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鉀平面QEF即是平面A1B1CD

解:

11

二A1D1上定点P到面A1B1CD的距离为定值

•••①对,②错

二面角P—EF—Q,即面PDF与面A1B1CD所成的角,且平面角/PDA1为定

值,.••③对

因为A1B1//DC,且EF为定值,•SQEF为定值

又P点到平面QEF的距离为定值,•VPqef为定值,•④对

综上,①③④正确。

例2.图①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MN和PQ是两条面对角线,请在图

(2)的正

方体中将MN,PQ画出来,并就这个正方体解答下列各题:

(1)求MN和PQ所成角的大小;

(2)求四面体M—NPQ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

(3)求二面角M—NQ—P的大小。

图①

解:

(1)如图②,作出MN、PQ

图②

 

••PQ//NC,又△MNC为正三角形

1

6

即四面体M—NPQ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为1:

6

/•JMNC=60

PQ与MN

成角为60°

(2)Vm

NPQVQPMN

丄S

PMN

3

MQ

1

1

•2S

PMN•MQ

SPMDN°MQ

6

6

V正方体

(3)连结MA交PQ于0点,贝UMO丄PQ

又NP丄面PAQM,ANP丄MO,贝UMO丄面PNQ

过O作OE丄NQ,连结ME,贝UME丄NQ

•••JMEO为二面角M—NQ—P的平面角

在Rt△NMQ中,

MENQ=MNMQ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

a

2a°a

ME

6、2

a,又MO2a

32

在RtMEO中,sin/MEO

MO

293

ME

62a

3

/•JMEO=60°

即二面角M—NQ—P的大小为60

例3.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丄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1)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2)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F

解:

(1)作PO丄平面ABCD,垂足为0,连结OB、OA、OD,OB与AD交于点E,

连结PE

AEfy

••AD丄PB,「.AD丄OB(根据

••PA=PD,「.0A=OD

于是OB平分AD,点E为AD中点

••PE丄AD

•••/PEB为面PAD与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zPEB=120。

,启EO=60°

—°_■3

又PE,3,二POPEsin603•-

2

即为P点到面ABCD的距离。

的正三角形

(2)由已知ABCD为菱形,及△PAD为边长为2

.•PA=AB=2,又易证PB丄BC

故取PB中点G,PC中点F

则AG丄PB,GF//BC

又BC丄PB,.GF丄PB

•••ZAGF为面APB与面CPB所成的平面角

••GF//BC//AD,./AGF=n-ZGAE

连结GE,易证AE丄平面POB

又PEBE3,G为PB中点

1

•/PEG-/PEB60°

2

•GEPEcos60°

在RtAGE中,AE

1丄AD

2

ge

•tan/GAE

AE

arctan—3

2

arctan

2

2

(2)解法2: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中O

为坐标原点,

x轴平行于DA

P(0,0,3),B(0,

3.3

飞,0)

PB的中点G的坐标为(

,连结AG

由此得到

GA

0),

3.3

2

0)

(1,

.3

4

I),

PB

(0,

3..3

2

BC(

2,

0,

于是GA

-PB

BC•PB

GA、

于是cos

PB,BC丄

PB

BC的夹角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GA•BC

|GA|•|BC|

•所求二面角大小为

2J7arccos—

7

 

(二)与距离有关的问题

例4.

(1)已知在△ABC中,AB=9,AC=15,/BAC=120°,它所在平面外一点P到厶

ABC三个顶点的距离都是14,那么点P到平面ABC的距离是()

A.13B.11C.9D.7

解:

设点P在△ABC所在平面上的射影为O

A

C

•.PA=PB=PC,「.O为△ABC的外心

△ABC中,AB=9,AC=15,/BAC=120

i22o

二BC9152915cos12021

a

sinA

2R,二R

21

2

•••PO14273$7

(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

BC2,BB12,ZABC

90o,E、F分别为AA1>C1B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到F两点的最短路径的

长度为

Ai5

B

解:

(采用展开图的方法)

将平面B1BCC1沿B1B旋转使两矩形A1ABB1与B1BCC1在同一平面内

连接EF,则EF为所求的最短路径

Bi

BiF6

E

C

图①

6

A]

图③

如图①,EF

A“E2A1F2

如图②展开,

EF

(2)212

2

2

22

2

如图③展开,

EF

比较这三种方式展开,可见沿表面从

E到F的最短路径长度为

点评:

此类试题,求沿表面运动最短路径,应展开表面为同一平面内,则线段最短。

但必须注意的是,应比较其各种不同展开形式中的不同的路径,取其最小的一个。

(3)

,设地

在北纬45°圈上有甲、乙两地,它们的经度分别是东经140°与西经130°

4

球半径为R,

3

2

A丄

2

&由题意ZAO1B

解:

1

0

140130

R

o

(01为小圆圆心)

又由题意0“A01B—R

112

则1AB中,ABR

■■■/AOB为正三角形(0为球心)

/•ZAOB—

3

/A、B两点球面距离为一R

3

•••选D

例5.如图,四棱锥P—ABCD,底面ABCD是矩形,PA丄平面ABCD,E、F分别是AB、PD中点。

(1)求证:

AF//平面PEC;

(2)若AD=2,CD22,二面角P—CD—B为45°,求点F到平面PEC距离。

解:

G为PC中点,连结FG、EG

又TF为PD中点

11

•FG//丄CD,又AE//丄CD

22

•FG//AE

•••四边形AEGF为平行四边形

•••AF//EG,又EG面PEC,AF面PEC

••AF//平面PEC

(2):

CD丄AD,又PA丄面ABCD

••AD为PD在面ABCD上射影

••CD丄PD

•/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且/PDA=45则APA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F丄PD,又CD丄平面PAD

••CD丄AF

••AF丄面PCD

作FH丄PC于H,贝UAF丄FH

又EG/AF,「.EG丄FH

••FH丄面PEC,「.FH为F到面PEC的距离

在RtA^EG中,FHPG=PFFG

•FH

-2.2彳

1

..■2222

方法2:

(体积法)

••AF//面PEC,故只要求点A到面PEC的距离d

由VV即丄S•d丄S•PA

APECPAECPECAEC

33

易证AF丄面PCD,「.EG丄面PCD

••EG丄PC

丄PC•EG丄J222皮22迈2^2

22

SaecPA

22

2*2

Saec2aeBC|^222

Spec

(三)对命题条件的探索

例6.

(1)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AB=3,BC=a,若PA丄平面ABCD,在BC边上

取点E,使PE丄DE,则满足条件E点有两个时,a的取值范围是()

A.a6B.a6

C.0a6D.0a6

解:

TPA丄面ABCD,PE丄DE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知PE的射影AE丄BE

所以满足条件的点E是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的交点,要有两个交点,则

AD>2AB=6

•••选A

(2)如图,在三棱柱ABC—A'B'C'中,点E、F、H、K分别为AC'、CB'、A'B、B'C'

的中点,G为△ABC的重心,从K、H、G、B'中取一点作为P,使得该棱柱恰有2条棱与

平面PEF平行,则P为(

A.KB.H

AB

C.G

D.B

分析:

从题目中的“中点”条件,联想到“中位线”。

而平面PEF中,EF为定直线,连BC'则F为BC'中点

故AC'B中,EF//ABAB//平面PEF,A'B'//平面PEF

考虑到若P为K点,则还有AA'、BB'、CC'都平行于FK

即它们也都平行于平面PEF,不合题意。

同理P也不能为H点,若P为B'点时,EF与B'A'共面也不符合题意(这时只有一条棱平行于平面PEF),可见只能取G点。

故选C

例7.

如图,是棱长为

1的正方体ABCD

A1B1C1D1

(1)线段A1B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A1B丄平面PAC?

若存在,确定P的位

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点P在线段A1B上,若二面角C—AP—B的大小是arctan2,求P点位

置;

(3)Q点在对角线B1D上,使A1B//平面QAC,求

B1Q

QD

 

Al巧

BC

 

解:

(1)(用反证法)

假设BA1丄面PAC,则A1B丄AC

•••A1C1//AC,易知A1B与A1C1成60°

即A1B与AC成60°角,与A1B丄AC矛盾

•••A1B不垂直于平面PAC

•••不存在点P满足题目条件

(2)过B作BH丄AP于H,连CH

BA

 

由于CB丄面ABB1A1,故CH丄AP

即ZBHC是二面角C—AP—B的平面角

•tanZBHC2

BH

即AB2BH

AB2

即在RtBHA中,卫旦-

/•ZBAH=30

在ABP中,

PB

AB

sin30sin105

又AB1

 

2

1

-pb2

4

(3)由于A,B//D,C,二A,B//面D,AC

•••点Q是直线B1D与面D1AC的交点

F面求Q点的位置。

设ACABDO,显然QODsQD1B1

B1QB1D1

QDDO

AlDi

BC

(四)对命题结论的探索

例8.

(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

并且总保持AP丄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A.线段B1C

B.线段BC1

C.BB1中点与CC1中点连成的线段

D.BC中点与B1C中点连成的线段

Di

AE

分析:

从条件AP丄BDi出发,可知AP必在过A点且与BDi垂直的平面BiAC上

•••点P必在BiC上

•••选A

(2)如图,斜三棱柱

ABC—AiBiCi中,/BAC=90°,BCi丄AC,贝UCi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H必在()

A.直线AB上

C.直线CA上

B.直线BC上

D.△ABC内部

解:

连结ACi

••AC丄AB,又AC丄BCi

••AC丄面ABCi

又AC面ABC,•面ABC丄面ABCi且AB为交线

则C在面ABC上的射影必在交线AB上

•••选A

例9.在四面体ABCD中,AB丄BC,AB丄BD,BC丄CD,且AB=BC=1。

(1)求证:

平面CBD丄平面ABD;

(2)是否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为30°?

如果存在,求出

CD的长;如果不存在,请找出一个角使得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C—AD—B的

平面角为B。

解:

(1)VAB丄BC,AB丄BD

•••AB丄平面BCD,又AB面ABD

•••面ABD丄面CBD

CD

(2)设CD=x,在面CBD内作CE丄BD于E

(1)知平面ABD丄面BCD,且BD为交线

•QE丄平面ABD

作EF丄AD于F,连结CF,贝UCF丄AD

•zCFE为“二面角”C—AD—B的平面角,且/CFE=30

又在Rt少CD中,CEBD=CBCD

•••CE

x2

又VCD丄BC,

又BC为AC在面BCD

上射影

••CD丄AC

则在Rt△KCD

中,CFAD=ACCD

•CF

在RtCEF中,

sinZCFE

CE

CF

x

..x21

.2x

二―2

..x22

2•、、x212

2

解出x3,

无实数解。

故不存在这样的四面体,使二面角

C—AD—B的平面角为30°

又sinZCFE—x—

x21

•ZCFE—,—

42

故B可以取45°-90°之间的任意角。

点评:

本题是一道存在性的探索问题。

常常假定结论成立,再判断它与已知条件是否符

口。

【模拟试题】

二选择题。

1.PA、PB、PC是从P引出的三条射线,两两成60°,^UPC与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1.3.3飞

A.2B.2C.3D.3

2.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中,/ABC=60。

,将菱形沿对角线AC折起,使折起后BD

=1,则二面角B—AC—D的余弦值为()

1丄22.3

A.3B.2C.3D.2

3.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底面上一点到三个侧面的距离分别是2,3,6,则这个

点到三棱锥顶点的距离是()

A.11

B.41

C.7D.61

4.已知A、B、C是球面上的三点,且

AB=6,BC=8,AC=10,球心O至U平面ABC

的距离为、11,则球的表面积为()

A.36

B.72

C.144D.288

5.△ABC边上的高线为AD,BD

a,CDb,且a

b,将△ABC沿AD折成大小为

COS

B的二面角B—AD—C,若

a

b,则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是(

B.钝角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形状与a,b的值有关的三角形

 

6.有一塔形几何体由若干个正方体构成,构成方式如图所示,上层正方体的下底面的四

个顶点是下层正方体上底面各边的中点,

已知最底层正方体的棱长为2,且该塔形的表面积

 

(含最底层正方体的底面积)超过39,则该塔中正方体的个数至少是(

A.4

B.5

/

C.6D.7

 

 

.填空题。

2,贝UPA与底

ZBAC

7.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PBPCBC,且

面ABC所成角的大小为

当四面体的体积最

8•如图,矩形ABCD中,AB4,BC3,沿ac把ADAC折起,

大时,直线AD与平面ABG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DiCi中占则占

I八\、:

7、」八、、

9.如图,正方体ABCDAlBlClDl棱长为1,M、N分别为BlCl

C到截面MNDB的距离是

 

 

三•解答题。

10.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过其中心G作BC边的平行线,分别交AB、AC

于B!

、C!

,将AB1C1沿B1C1折起到A1B1C1的位置,使点A1在平面BB1C1C上的射影恰是线段BC的中点M,求:

(1)二面角A1BCM的大小;

(2)异面直线人*1与CC1所成角的大小。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C

 

1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和矩形

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2,AF=1,

M是线段EF的中点。

(1)求证:

AM//平面BDE;

(2)求二面角A—DF—B的大小;

(3)试在线段AC上确定一点P,使得PF与BC所成的角是60

所做之事勿僂明夭.自己所做之爭勿倏他人.

—篇

【试题答案】

.选择题。

1.C

2.A

3.C

4.C

5.C

6.C

提示:

假设有n个正方体构成,其表面积由二部分组成:

(1)俯视图、表面只有一个正方形,

其边长为

(2)侧面则由4n个正方形构成,

且各层(从下往上看)

正方形面积构成一个首项为4,

1

公比为2

的等比数列。

1

39

表面积

39

•'•n的最小值为

二.填空题。

7.3

提示:

由题意,

P点在面ABC上的射影H是AABC外心,

ZBAC

2,.-.H为BC

中点)

8.

2

9.3

iSiSCC

提示:

VV~SMBDh—SBCDCiC

VCMDBVMCDB,即33

 

i

hSBCD•i

2

iii

SMBDi

•2•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