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7523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训练试题附答案

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单元检测100分钟

一、单选题(共60小题,每题1分,共60分)1.1919年,梁漱溟指出:

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

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B.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展开爱国运动

2.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4.“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5.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6.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

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克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8.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这次会议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 B.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C.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9.“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建国梦成一富强梦扁航

B.天朝惊梦一自强梦碎—专制梦醒一建国梦成一富强梦启航

C.天朝惊梦一富强梦启航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一专制梦醒一自强梦碎一富强梦启航一建国梦成

10.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A.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创建责任内阁制C.制约袁世凯专权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11.学者马海珍在《袁世凯的时代困境》中记述:

“袁世凯是清末新军训练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受害者”。

作者判断其“受害”的依据是(  )

A.袁世凯借助新军篡夺了清朝的政权B.没有新军的参与就没有辛亥革命

C.部分新军将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新军将领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

12.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

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

加。

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14.“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的“自由民主派”是指(  )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15.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

16.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17.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杨奎松说:

“历史的吊诡就在于,莫斯科既制造了失败,也孕育了成功……”这一论断比较适用于(  )

A.遵义会议B.国民大革命C.重庆和谈D.社会主义改造

18.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这表明(  )

A.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B.中共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19.有学者指出:

“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最早解决方案是

A.《钦定宪法大纲》B.《奏定学堂章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约法》

20.1937年“七·七”事变后,潘孑农、刘雪庵创作了《长城谣》,传唱一时。

下列是该歌词节选,它的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呼唤(  )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A.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国共合作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停止内战

21.中国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写道: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

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

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象是

A.八国联军侵华与政局动荡B.帝制倾覆与人民当家作主

C.帝制复辟与政府更替频繁D.帝制倾覆与共和政体飘摇

22.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

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

23.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主要任务是(  )

A.实现民族主义B.实现民生主义C.实现民权主义D.颁布《临时约法》

24.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中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

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

这说明了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25.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

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D.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26.雷海宗在其《国史纲要》中写道:

“帝制先取消了科举,象征传统文化大崩溃的开始;然后帝制自己也被取消,象征传统制度大崩溃的开始。

”与两个大崩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D.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27.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渊”指敌人,“鱼”指群众),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

A.宣扬敌后抗战B.主张全民族的抗争C.坚持持久抗战D.建议国共联合抗争

28.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

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

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

”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9.“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

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一宣言(  )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30.“直道”、“理藩院”、“抗日游击队”、“民族区域自治”,与上述关键词均密切相关的地区是

A.西藏B.新疆C.内蒙占D.广西

31.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32.在一封毛泽东、彭德怀署名的信中提到,“事急矣,时亦迫矣,万方多难,国势阽危,华北沦亡,……息萁豆相煎之嫌,愿结同仇之谊,知足下家仇国耻,常思建白于国人,我们是断铁斩钉,坚决收复我东北……”据此书信内容推断,信中所述事件与下列哪件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

A.九·一八运动  B.西安事变    C.华北事变      D.瓦窑堡会议

33.1913年7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人参与“构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也被一律取消议员资格。

1915年12月袁世凯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改称“洪宪皇帝”。

这说明

A.袁世凯的皇帝梦由来已久B.思想革命成为必要

C.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自我膨胀D.当时缺乏推行民主的条件

34.“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上述文字出自

A.光绪帝变法诏书B.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C.宣统帝退位诏书D.陈独秀《敬告青年》

3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下列对长征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②长征后开创了中国革命新的局面

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④长征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6.据郑超麟回忆:

“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爱国救亡精神B.自由开放意识C.民主法治观念D.实业救国愿望

37.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

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

这主要是因为()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38.1942年10月10日,在重庆举行的国庆大典上,蒋介石宣布:

“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束缚,至此已可根本解除。

”“可根本解除”的原因是(  )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平等的国际地位    B.英、美等国急需中国进行军事援助

C.中国军队开辟了敌后战场          D.持续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9.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

“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

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

40.清帝退位后,曾有记者问孙中山为何对“今日北京之政争”不甚注意,孙中山明确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社会革新,“比党务与政治问题更有兴趣”。

材料中“社会革新”主要是指(  )

A.振兴民族经济、改善民生         B.反对军阀专制、捍卫民主共和

C.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启蒙         D.号召民众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41.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

“……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体现英国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C.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很大D.反映其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肯定

42.中华民国外交官顾维钧曾指出,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督军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要求“巴黎代表团应采取明确的爱国立场,拒绝签字,以符民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民意就是外交方针             B.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C.官民联合成为潮流             D.学生成为救亡运动的主力

43.图8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

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B.“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44.1943年2月n日《新华日报》发表新华社社论认为,“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而且可以拿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收复缅甸,是真正准备大陆反攻的重要步骤。

”中国共产党旨在

A.给予盟国联合作战的舆论支持    B、强调抗战全面反攻时机的成熟

C.宣传国共合作抗战的伟大功绩  D.表明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

45.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46.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7.宣统皇帝即位后,醇亲王摄政,缅甸《天南新报》就此事刊出“摄政王兴,摄政王亡,清国兴亡两摄政”的联文征对,同盟会《美洲少年周报》刊出“驱胡者豪,驱胡者杰,汉家豪杰再驱胡”的对句。

这表明

A.满清统治已经土崩瓦解B.革命派驱胡目的是恢复汉族政权

C.暴力革命成为大势所趋D.革命派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48.“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这一誓词出现在袁世凯(  )

A.就任直隶总督时    B.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时

C.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D.公然称帝时

49.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这种“尝试”(  )

A.开始创建中国人民军队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

C.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D.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

50.“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

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

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

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材料反映了

A.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面貌B.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发展

C.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建设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

“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这反映了孙中山

A.对民主政治的担忧B.对太平天国的惋惜C.对革命思想的反思D.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52.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

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上述现象发端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53.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

”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A.十月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甚微B.知识分子希望用温和的方式改造社会

C.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全面D.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5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55.中国近代史上,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

大会对于惩戒土豪劣绅,做出如下决定:

“各县农民协会应与县政府、县党部及各民众团体共同组织审判土豪劣绅的特别法庭。

”这一决定有利于

A.配合支援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扩大秋收起义成果D.粉碎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

56.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第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时代》周刊如此描述:

“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而言,意味着和平——战争也许会迅速结束;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

”这说明当时

A.解放军战略反攻全面展开B.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纲领》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57.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

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

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贴对联

从年过年贴门神,为叫门神守家门。

门神贴了几千载,穷人终究是穷人。

如今来了红四军,贴上对联迎新春。

上联是:

共产党是大救星,

下联是:

苏维埃是咱命根。

58.民谣具有时代特点。

右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

A.支持国民大革命B.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

C.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59.学者桑兵在《走向共和——日记中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说: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次革命分别为: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

B.第一次革命推翻清政府,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C.第二次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第三次革命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60.“他们捣毁偶像及儒、释、道三教的庙宇;他们的首条道德准则即为敬畏上帝、耶稣与天王,第二条便是‘孝顺父母’。

太平天国标榜平等,但其内部却是尊卑有别、上下森然。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反对封建礼教的决心与勇气         B.具有了近代民主平等意识

C.是农民阶层学习西方的救国探索     D.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6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

知识阶层检讨之佘,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1912年《申报》载: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

”“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牛头上的马嘴。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

而要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