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68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ocx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

 

调研组专家: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

二○一五年一月

 

前言

随着社交网的繁荣和金融脱媒化趋势的形成,人类迎来了互联网金融时代。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

传统上,互联网和金融业泾渭分明。

2013年,清晰的界限被彻底突破,两大行业巨头相互角力,代表事件不断发生,各种微创新层出不穷,新一轮产业发展浪潮已蓄势待发。

互联网金融元年,浪潮率先爆发在3个领域:

第三方支付、P2P、众筹。

简单梳理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事件:

3月7日,阿里巴巴宣布将成立小微金融集团

6月13日,余额宝上线,打响了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枪

7月,XX、新浪获支付牌照,京东金融集团成立。

互联网金融成为诸多互联网公司的重要战略

8月,微信5.0版发布,微信支付功能上线

10月,XX宣布,与华夏基金联合推出理财计划百发上线,年化收益率8%

11月6日,众安在线正式开业,三马开卖网上保险

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11月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序幕已经拉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深远影响只是刚刚开始。

银行如何创新应对。

在全球经济减速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也在减速;经济减速的结果是储蓄率下降,银行规模扩张的模式将走向没落。

既然银行业的规模扩张不能持久,传统的商业银行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金融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另外,随着储蓄率下降、养老压力的加大和跨期安全成为第一位,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有稳定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这就使得财富管理将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

目前,财富管理已与信贷业务、投行业务一起,成为全球银行业的三大主营业务,堪称银行业最为重要的增长领域。

在欧美发达国家尚未从经济衰退的风暴中抽身之时,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已经悄然东移。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财富管理意味深远。

它不仅意味着与客户建立起持久的关系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同时也意味着边际收益的持续增长,而优质客户的获得更将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财富管理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战略转型、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金融机构应当加快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当前,海外成熟市场的财富管理行业已经进入多元投资管理时代,而中国的金融行业则刚刚转型,差距还比较明显;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同时也加剧了各类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的竞争,

中国的金融机构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近几年,中国银行业脱媒迹象日益明显,利率市场化破题之后,银行坐吃息差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银行作为一个全能型的传统银行基本没有位置了,银行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型之路。

而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正在成为财富管理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这份蛋糕的切分被视为银行业转型的关键抓手,银行对高净值客户的竞争逐渐发力。

现在金融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正迎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过30年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居民财富快速膨胀和中产阶级快速扩大,给金融机构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重大机遇。

未来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如何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果将是本调研报告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个人财富增长

1、中国经济与个人财富增长的发展历程

30年经济的高速腾飞带来的是国家的日新月异以及财富的日积月累,大量的民间财富找不到投资出路,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机会与空间。

最近四年居民储蓄存款每年都超过4万亿,到2014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45万亿。

个人财富增长的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共为人们提供了五次发财大机遇。

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

这一政策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批富翁。

他们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部分是中国的赤贫阶层,他们靠从事运输、贩卖等发了财;另一部分是高干子弟及亲属,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其他人更早地把握住了机会。

第二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家对个人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实行知识分子可以下海经商、办民营企业等政策,那些放弃公职下海的人,以及一类知识分子中的赤贫阶层抓住了机遇。

第三次是1999年后,美国人开始买中国的账,以风险投资为领头羊的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带动了中国以IT、网络等行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创业热潮,网络英雄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第四次则是2000年后中国住房市场化之后,房地产行业发展以及煤矿资源行业开放后带来了财富机遇。

第五次则是在2005年股改之后,全流通让少部分人富了起来,创业板开设迅速让一批人积累了大量财富。

改革开放30年经过这五次大的财富机遇,中国已是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家庭财富总值达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4.6万亿美元及日本的21万亿美元,较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12.1万亿美元)高出35%,几乎等于印度的5倍。

2、未来30年,中国财富市场的变化趋势

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也是私人财富急剧增加的时代。

未来的中国财富管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潜力无限。

中端:

未来制高点与利润发动机

与欧美国家传统的理财市场相比,在私人财富的急剧膨胀中,中国出现了一个日益庞大的中端理财群体,这一群体的构成主体是中产阶层。

预计到2015年中国年收入25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将由现在的160万户增长至400多万户,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数量第四的国家。

到2020年,中国这一人群将达到7亿人,也就是说,十年后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

而在发达国家所谓的“后工业社会”,中产阶层占了总人口的80%。

但不同的是,为了拉动消费,欧美中等收入家庭一直在堆积债务,其理财需求更大层面在税务及保险等规划,以及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养老规划。

而中国的中产阶层则需应付养老、医疗、子女教育、保险等全方位的财富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独特的中端理财市场。

创新服务模式,突破传统“二八”原则

面对潜力巨大的中端理财市场需求,外资银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与高端理财业务的高利润率相比,中端理财市场对其吸引力明显不够。

其次,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中端理财客户都是由中资银行先前的大众理财客户成长起来的,国内银行通过储蓄、信贷等业务早已将他们揽入怀中,因此,外资银行在中端理财市场上的客户资源极度匮乏。

外资银行缺席的中端理财市场成为国内银行同台竞技的大舞台。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高净资产人群一直是欧美传统私人银行的目标,核心在于“二八”原则下这些客户为其带来的丰厚回报。

一般来说,私人银行的年均利润率可达35%,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的高利润是基于较高频度的“一对一”专业服务基础上的。

很显然,如果中资银行仍然基于这种模式服务于数量庞大的中端客户群,则服务收益可能都难以覆盖人力成本的投入,更不要说盈利。

因此,如何分羹中端财富管理市场,摆在中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创新服务模式。

可以预计,国内银行的白热化竞争,将推动中端理财市场不断朝个性化、综合化、品牌化与专家化方向发展。

顾问式的财富管理服务将逐步成为国内中端理财服务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未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将逐步朝综合性服务方向迈进。

提供国际化理财服务也将是未来中端理财市场的必然趋势。

随着资本项目的日趋开放,国内对外投资的渠道将不断增加,届时,中端理财客户的境外资产配置将逐步上升,理财服务的国际化将成必然趋势。

二、中国个人财富市场的现状和构成

1、个人财富市场的现状

如果2007年被认为是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元年,那么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财富总量上来看,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在2011年底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净值家庭在2010年共拥有23万亿元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占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的四成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8%,远高于普通家庭可投资资产2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中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在迅速增长。

至2011年底,全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达到121万户。

在高净值家庭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仍占绝大多数,但是超高净值家庭(即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的数量占比也逐年扩大。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国内已有11家本土银行提供专门的私人银行服务,其中包括五大商业银行和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在中国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已经增至16家,它们以产品、服务和成熟的市场品牌迅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另一方面,全国110多家各类商业银行都已推出了财富管理服务,而财富管理面向的中高端客户正是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客户市场基础。

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财富管理市场的主体也日益多样化。

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机构已经从不同角度介入到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中,纷纷开发出了为高端客户理财的专属服务。

中国私人银行业群雄逐鹿的竞争局面仍将持续。

2、中国个人财富的类别及结构占比

金融类:

现金、存款、国债、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信托产品、黄金等贵金属、外汇、股权投资等等。

非金融类:

房地产(包括住房和商业住房)、企业(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参股企业等)、收藏品、大宗商品等等。

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

在风险偏好日益成熟、财富目标日益多元化的驱使下,高净值人群需要通过更加综合多样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对财富的管理;市场的发展和投资产品的日益丰富为其提供了可能,使得高净值人士的实际资产配置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009年初,以现金与存款、股票、房地产和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投资类别占比高达80%左右,至2011年,四类资产占比下降至60%左右。

与此同时,私募股权投资等近期市场热点为代表的其他类别投资和银行理财产品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组合中占比上升,分别增加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参阅下图)

图为:

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呈现出多元化

现金与存款在传统类别资产中比例减少最为明显:

两年内由25%降至约18%,降幅为7个百分点,折射出高净值人士理财观念、私人银行业产品供给和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变化。

首先,高净值人群的财富观念更加成熟,能更好地综合运用更多投资工具进行资产配置,来实现可控风险下的中等收益;其次,银行等财富管理机构也推出了众多风险与现金存款相当、但收益要好于现金存款的理财产品,吸引了大批投资者转向银行理财产品;再次,政府大规模信贷导致通胀高企、真实存款利率为负,使得现金与存款更加缺乏吸引力。

2012年股票市场低迷,高净值人群股票资产随着市场的低迷,市值大幅下降。

房地产市场近期政府频繁出台并且一次比一次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地打击了房地的投资势头,部分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2011年初已经开始减少房地产投资。

调研显示,60%以上高净值人士倾向于减少或维持不变现有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并将由投资住宅等转向房地产信托、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等其他投资方式。

因此,投资性房地产占比有所下降,并且可能在未来保持进一步下降趋势。

基金在高净值人士资产配置的占比中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私募股权基金出现以来因其高门槛、高收益特点受到高净值人群追捧,迅速成为高净值人士投资二级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从而分流了高净值人士原本投资于基金的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基金这几年几乎每年赔钱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银行理财产品自出现以来增长迅速,其种类灵活多样,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类型的需求。

风险水平与存款相当的产品通常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较存款更具优势;银行推出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受到普遍青睐。

此外,银行还针对高净值人士推出定制化产品设计服务。

这些原因使得银行理财产品过去两年在高净值人群资产占比中提高4个百分点,仅次于现金存款和股票成为第三大投资资产类别。

近年来,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代表的其他类别投资逐渐成为高净值人士的投资热点。

一方面,此类投资是众多资产类别中风险最高,平均收益也相对最高的产品,可作为高净值人士多元化资产配置中高险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其他类别投资产品也在不断增加。

不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纷纷推出相关产品,随着监管政策开闸,许多金融机构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各具特色的其他类别产品。

图为:

各类别产品2011年投资趋势

伴随着财富目标的多元化,中国高净值人士对融资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的要求更加复杂多样。

加之近年来市场各家机构持续的宣传教育,高净值人群对私人银行业认知度不断提高,对于财富管理机构在融资服务和增值服务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对于融资服务,高净值人士最希望获得个人融资、企业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方面的服务。

调研发现,个人融资的需求占比接近70%,较2011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表明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希望银行或理财机构提供个人融资用于资金周转和提高投资的杠杆率。

以企业主为主的高净值人士对理财机构有了更高的期许,希望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提供个人服务,还可以将服务延伸到高净值人士所经营企业,提供企业融资方面的服务,企业融资需求较2011年提升10个百分点,超过40%。

另有接近30%的高净值人士希望财富管理机构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如券商的融资融券服务,提高投资杠杆,获得高收益,相较于2011年,资本市场融资服务需求比例提高超过5个百分点。

同时,少量高净值人士、特别是1亿以上的超高净值人士,希望财富管理机构能提供特殊目的融资服务。

对于增值服务,高净值人士的需求相比2011年普遍大幅提升。

其中,医疗健康服务、子女教育和投资机会介绍是高净值人士最希望理财机构提供的增值服务:

除了理财服务之外,高净值人士也希望银行能介绍一些其他的投资机会,例如投资推介会、投资主题讲座和投资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客户了解市场趋势和潜在的投资机会。

3、中国个人财富的结构特征

在市场机构积极主动的引导和自身持续不断的实践学习中,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管理观念更加成熟,投资风险偏好更趋稳健,财富目标也更加多样,导致其在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方面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011年,我们对个人投资者商业理财产品的需求差异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3家商业银行,对其理财客户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300份,整理后的调查结果如下:

序号

调查项目

选项

答案

比例

1

理财产品的构成

A

债券货币型理财产品

37.33%

B

结构型理财产品

9.33%

C

信贷类理财产品

47.67%

D

私募股权型理财产品

5.67%

2

产品跨度期限

A

小于3个月

19.33%

B

3-6个月

26.67%

C

6-12个月

40.33%

D

1-2年

10.00%

E

2年以上

3.67%

3

理财产品投资人的动机

A

长期财产保值/增值

19.67%

B

短期财产增值

55.67%

C

资产投资的一种配置

9.00%

D

专业人士帮我理财,省心

4.33%

E

兴趣爱好

11.33%

4

投入资金在可支配资产中比例

A

10%(含)以下

45.33%

B

10%--30%(含)

31.67%

C

30%--50%(含)

19.33%

D

50%--100%(含)

3.67%

5

理财产品的损益

A

-10%以下(含)

7.67%

B

-10%至0%(含)

18.67%

C

0%至10%(含)

62.33%

D

10%以上

11.33%

6

投资人选择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

A

预期收益率

54.00%

B

投资期限

7.67%

C

起点金额

3.67%

D

是否保本

34.67%

7

是否需要介绍产品风险评估结果

A

非常有必要

89.00%

B

视当时的需求而定

3.67%

C

没有必要

7.33%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投资者更偏爱于信贷型理财产品(47.67%)和债券货币型理财产品(37.33%)。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投资者的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寻求个人或家庭财产的长期保值或增值和寻求短期财产增值。

我国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往往愿意选择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好而收益性较低的产品。

在各种金融产品中,个人理财产品的安全性较高,流动性适中,收益性属于中间水平,从投资者的需求角度出发,可以满足大部分风险厌恶者,对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又希望获得比传统储蓄更高收益的投资者非常具有吸引力。

而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

①信贷类理财产品:

稳健第一。

对投资者而言,信贷类理财产品就是让储户在与银行分担部分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到息差带来的额外收益。

虽然收益只比储蓄利息高出一些,但从资金流向来看,信贷类产品主要投向的是银行优质信贷项目,安全系数较高,从2004年以来就鲜有违约记录,是投资者抵御风险的首选工具。

②与信贷类理财产品相比,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收益稍微低于信贷类产品,但它的流动性更高。

一般最长的投资期限1年,最短的几天。

以同样投资期限1年的产品看,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的年收益约在3.5%-4%,比信贷类产品落后0.5%。

从稳健性来看,债券与货币市场类风险低于信贷类产品;③结构性理财产品:

突破零收益。

有关数据统计,在到期的所有理财产品收益排行榜上,前20位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据了19款,在各类理财产品中遥遥领先。

纵观去年银行理财市场和今年货币政策形式,今年银行理财需盯紧以下三个主题:

一,信贷类产品热度不减。

目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已经几乎占到市场一半的份额,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因其可观的收益率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品种。

二,结构类产品力挺黄金。

三,私募股权理财产品作为新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正在成为潜力最大,最受投资者欢迎的理财产品。

中等风险偏好的高净值人群占比增加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中国高净值人士对风险的认知更为深入,风险偏好上表现得更加成熟和稳健。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约70%的高净值人士倾向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得中等收益,较2011年明显提升(增加约10%);同时,倾向高风险高收益和倾向低风险低收益的人群占比均有所下降。

一方面,部分曾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或对风险认知不够的人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损失,在受到市场的教育后逐渐地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产品选择方面逐渐回归到风险特性与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减少了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政府大力刺激下迅速增长,投资市场逐渐回暖,金融危机中减仓转而持有高流动性低风险产品进行保值的投资人开始适当配置中等风险产品,以博得较高收益。

(参阅下图)

图为:

2009年至201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的风险偏好变化趋势

中国个人境外资产增长迅速

近年来,中国个人境外资产增长迅速,2009-2011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100%。

其中,作为中国个人境外投资主要目的地的香港,2009-2011年来自大陆的个人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70%,资产规模占中国个人境外资产的一半以上。

2012年,随着高净值人群进一步全球化资产配置与投资移民的需要,预期境外投资将进一步高速增长。

接受调研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的人士已经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这一行为在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人民币以上的企业主中表现尤其明显,约27%的受访者已经完成投资移民,而正在考虑的受访者占比也高达47%。

子女教育是中国高净值人士进行投资移民的首要原因。

对于中国高净值人士而言,伴随投资移民问题而来的是对境外资产管理问题的关注。

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资产占财富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从2010年的16%上升至2011年的19%,引发了高净值人士对于境外资产管理的一些特殊需求。

调研中发现,约45%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取得投资移民身份后,如何进行双重身份下的税务规划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

同时,也有约40%的高净值人士表示希望得到有关如何寻找境外合适的投资产品和机会、如何合理分配境内外资产比例的建议。

财富目标更加多样

“创造更多财富”和“高品质生活”依然是高净值人群追求的主要财富目标(两项占受访者所提及的财富目标总数比均超过20%)。

同时,高净值人士对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个人事业/企业的发展等其他财富目标的关注程度都有所提高。

三、财富管理机构的类别和排名

1、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类别和数量

参与个人财富管理的机构有银行类、证券基金类、信托类、私募类、保险类、第三方理财机构类等等。

每个类别下又都有很多的参与机构,比如银行类中,有工、农、建、中、交等私人银行。

2、各类机构管理的个人资产规模、特点和发展方向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在经过了10余年发展之后形成了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和银行理财等多类别投资管理机构激烈竞争的局面。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正由“萌芽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目前,由于资产管理机构受到不同监管部门和不同法律、法规的约束,在产品设计、成立方式、投资范围以及销售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如何利用综合性金融平台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的产品线已成为各券商资管共同思考的问题。

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概况

券商资产管理部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基本属于先发展后规制,先混乱后有序。

虽然经过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相对较快的增长,受托资金规模达到了约2819亿元,但仅相当于公募基金约1/10,在整个资产管理市场上的影响力微弱。

基金管理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公募基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股票市场的“牛熊交替”后资产净值稳定在2.5万亿元左右。

基金业的销售渠道因长期被银行垄断,致使基金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此给基金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随着专户与一对多等类私募理财业务的推出,基金的创新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口。

商业银行——与保险、基金相比,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起步相对较晚。

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通过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既留住了客户,又创造了效益。

银行理财产品以其流动性好、收益稳定、安全性高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个人投资者。

截止到2011年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全年已突破两万款,总规模达近17亿元。

信托公司——信托以其在投资范围广泛、制度灵活等优势,吸引了大批高净值客户,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一股新生力量信。

信托公司目前的赢利模式以渠道提供商为主,在资产管理方面主要依赖同银行、保险、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及投资顾问的合作。

信托业在2010年和2011年飞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第一季度末,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

3、财富管理机构的分类排名情况

在对每一类机构进行排名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标准排名。

例如,按照个人储蓄规模,商业银行会有一个排名,按照财富管理功能(持有牌照数)排名,私人银行会有另外一个排名。

基金类财富管理机构按照管理个人资产规模会有一个排名,按照业绩也会有一个排名等等。

其他类别的财富管理机构也是如此。

综合研究表明:

目前国内的财务管理机构的财富管理能力都不强,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流的金融投资专家加盟;所以,财富管理机构的排名每年都在变,这就给了农行机会,农行只要聘请一流的金融投资专家加盟,很快就能形成农行财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内一流的财富管理机构。

四、财富管理机构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情况

1、产品与服务的现状和创新

尽管中国未来财富管理的市场空间巨大,如何做好这个市场,是需要各种金融机构提高专业化的财富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等,主要模式以产品导向为主,即通过客户分层,设计和销售自己的基金、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等。

保险公司的财富管理主要是保险资金和国企央企的养老金和保险金,保险公司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很少有赚钱的,保险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较低。

证券公司这几年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