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667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docx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

【篇一: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中国传统节日

thelanternfestival

年级:

1111121

学号:

04

姓名:

张晓鹏

专业:

对外汉语

指导老师:

张永明元宵节

二零一二年六月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话说元宵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她辉煌的文化,悠久的传统使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空变迁依然熠熠生辉。

传统节日是社会生活的积淀,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下面我来介绍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元宵节。

㈠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lanternfestival)或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㈡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

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㈢元宵节的习俗

①张灯结彩

②猜灯谜

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③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④踩高跷

⑤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⑥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⑥吃元宵

“元宵”作为元宵节应节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下文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⑦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⑨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⑾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⑿偷菜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

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㈣元宵节之必备美食——话说“元宵”

上文已经提及,“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项庆祝节日的活动形式。

下面我们就细细“品一品”——元宵。

“元宵”作为应节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

“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

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

“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

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

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

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

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

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说到元宵的制作,有必要强调一下,其实“元宵”、“汤团”是两回事。

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

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

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

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现如今,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在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

㈤元宵节在中国

既然是一个全民性的传统节日,那么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的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

对此我也做了个简单的调查,下面让我带大家一起感受几个地区颇具特色的过法吧!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以阜阳为典型,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

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

滨州市博兴

【河南省】

襄城县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

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即称为“走百病”。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云南省】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台湾省】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

“偷挽葱,嫁好尪(wang)”、“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㈥元宵节现状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今,“洋节惹眼,国节失宠”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的一个共同窘境,元宵节也不例外,表现有:

节日气氛不浓,反响不大,尤其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强烈。

对此,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理想对待,步步推进。

我窃以为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

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应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宣传、立法问题,政府和立法机关以及宣传部门确实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予以重现!

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应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积极扶植,因为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政府的态度,可以这样过下去。

另外,政府应该注意文化的保护。

人们在过这个节,那就要通过研究看看这个节日形成的历史、它的发展和对这个民族起到的作用具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把它的历史来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动都记录下来。

二、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

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

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

三、传媒应该有系统地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节日】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国节日

————记裕华道一小手六三班抄报

————河北省唐山市裕华一小王建强

根据本学期课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的脚步,裕华道一小六三班在班主任王建强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响应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展了这次手抄报活动。

当今时代下,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弊端,孩子们的注意力,爱好发展到底驻足在哪里,还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说道平安夜,圣诞节这些新一代的青年都很清楚,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的中国节日呢?

中国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冬至节等等。

六三班全体师生学生共同追溯历史,去寻回我们的节日文化。

本次活动之后,我们又对

我们的祖国有了进一步了解,我们也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万岁!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

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

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

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

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

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

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

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

妇女比赛针线活。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

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

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

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

“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

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

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

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备注:

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

来历:

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整理于2014年8月30日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