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中的人物描写.docx
《名著中的人物描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中的人物描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著中的人物描写
名著中的人物描写——张飞
横矛立马眼圆睁,天下无敌大英雄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奸诈的曹操,重义气的关云长;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仁厚的刘备等等。
我却单单喜爱一个猛将——张飞,张翼德。
我觉得他的形象很贴近我们。
他既是一个驰骋战场的英雄,又是一个爱喝酒爱发脾气的凡人;他既有嫉恨如仇的率直秉性,又有知错就改的可贵品质;他的形象不像孔明一样到达神化的境界,使我们遥不可及;也不像赵云那样形神完美的结合,一生常胜几乎没有过败笔。
张飞,是那样的可敬可爱,有血有肉地贴近我们的生活,今天,请你随我一起去领略他的风采。
〔一〕飞之本色——性情中人
张飞在书中第一回就出场了,豹头环眼,燕额虎须,声假设巨雷,势如奔马,手持丈八蛇矛,胯下是乌骓战马。
好一派威风凛凛!
张飞怒鞭督邮,只顾打的痛快淋漓,连打断柳条十数枝,表现了张飞乃性情中人——嫉恨如仇。
张飞做事从不考虑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这就是他的可爱之处,做人没有心机、秉性率真。
三顾茅庐时,三人的性格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刻画。
刘备仁厚、求贤假设渴,作为长者非常稳重。
对贤者特别尊重,远远的下马,静等先生醒来等细节。
而张飞呢,莽撞,直性子,嫌大哥啰嗦,只嚷:
“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看到孔明先生因午睡而令兄长侍立阶下,大怒:
“看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语言描写,令人忍俊不禁,将一个脾气易躁,说话鲁莽,有血有肉的可爱张飞展示了出来,他是一个实实在在植根与生活中的凡人形象,既不脱离我们也不高于我们。
所以我说这也是他的本色之一。
〔二〕飞之勇猛——英雄亮点
所谓艺高人胆大,张飞为救公孙瓒飞马扬鞭,这才引出了三英战吕布的好戏。
张飞打的是头阵,与吕布打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他的勇猛初露端倪。
假设提张飞的勇猛势必要谈长板桥一战。
长板桥前,翼德大喝一声,声如巨雷,喝得曹军闻声股栗,只因曹操心头在想:
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所以才有“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营百万兵”的诗赞。
将个人形象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读起来真是痛快、好看。
自然这是虚笔之写,主要是在气势上压倒敌方。
马超大战葭萌关,却着全力刻画了张飞的勇猛,二人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杀得性起时,张飞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战百余合,却是精神倍加。
挑灯夜战。
真是打的激烈,观的精彩。
这就是作为英雄形象的张飞,令人可敬可佩、可赞可叹!
〔三〕飞之智慧——粗中有细
张飞虽粗暴,可也有细心的时候,骂吕布时就透着细发,开口骂道:
“三姓家奴!
”你说好笑不好笑?
一语中的,揭人短处。
长板桥前,假设不是提前布下疑兵,让士兵在马尾巴上系上树枝在树林里跑得尘土飞扬,又哪来三声喝退曹兵百万的雄姿?
这就是张飞的智慧,粗中有细、急中生智的智慧。
能和空城计相媲美。
空城计在于静得让人疑,长板桥在于动得让人疑。
张飞虽不及诸葛亮神算,却也用计捉过老将严颜,诱过曹将张郃,智取了瓦口关。
谁说英雄无谋略呢?
〔四〕飞之可贵——知错立改
张飞这一角色之所以惹人喜爱,还在于他知错立改上的态度上。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可贵品格。
这一点上张飞就比关羽做得好。
关羽性情高傲,目空一切。
而且刚愎自用。
张飞则不然,一旦知错,立即改正,心悦诚服,出自真情。
古城会时,因不明真相,挥矛便刺关羽,而且责骂对方“有何面目与我相见!
”待关羽杀了蔡阳,真相大白后,立即参拜云长,失声痛哭。
孔明初出茅庐时,关张二人一千个一万个看不顺眼,更兼有夺兄之爱的嫉妒吧。
博望坡军事初用兵,孔明调军遣讲完毕,张飞就嘲笑他说:
“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
”等至大获全胜,却也心悦诚服,挑大拇指赞叹:
“孔明真英杰也!
”
在耒阳县时,张飞将军一见庞统衣冠不整,醉气熏天,大怒,气的要杀了庞统。
待亲眼见凤雏先生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完毕。
飞大惊,下席而谢曰:
“先生大才,小子失敬。
”
这就是一位知错就改的将军形象,读起来使人倍感亲切、动人。
张飞身上的这层光芒,使我们更容易走近他,觉得他可爱可亲。
〔五〕飞之弱点——喝酒误事
人总有一些弱点,也许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更改。
这些弱点有时便会成为我们致命的东西。
所以做人一定要克制自已的弱点,发扬自己的长处。
张飞也有自己的弱点,便是喝酒。
《三国演义》中写因喝酒误事的还真不少,为袁绍看粮的将军淳于琼,天天烂醉如麻,结果被曹军烧了乌巢;虎将典韦因喝酒被胡车儿偷了双戟,赤身肉搏最后丧命。
酒误了多少事啊!
张飞奉命守徐州。
非要尽一醉后才戒酒,结果滋事生非,令怀恨在心的曹豹差书吕布,趁夜袭了徐州城。
张飞那个惨相,仗着十八骑燕骑拼命相保,才得逃脱。
应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然而悲剧再一次上演。
急兄仇张飞遇害一回,张飞在阆中,又因鞭打范疆、张达,使其怀恨在心,趁张飞大醉于帐中之际,以短刀刺入飞的腹部,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再析《三国演义》之张飞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
西汉末年,灵帝即位后,时有宦官弄权,以致朝廷正气无存,天下人心惶惶,盗贼四处蜂拥而起,战争不断。
我们在紧凑的故事情节中看到刘、关、张结拜兄弟之间的忠义,看到吕布、关羽,夏侯敦等武将战场上的英勇,也看到诸葛孔明、郭嘉、司马懿那些让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的各种战略计谋。
而前前后后出现了几百号的人物,唯一能称之为可爱的就是张飞。
一、其貌不扬心直口快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生假设巨雷,势如奔马”是原文对张飞的描写,而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张飞长得黑黝黝,络腮胡子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生长,眼睛总是瞪得滚圆,发怒的时候眼珠子就像要跳出来似的,说话用来吼,如打雷般让人震撼。
张飞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心直口快,总是心里想到什么嘴巴就说什么。
第一回中刘备看完刘焉的招募义兵的榜文后慨然长叹,忽闻身后传来厉声:
“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此人正是张飞。
同是这回中刘、关、张救了董卓,卓轻视他们的地位,不施之与礼,飞大怒:
“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
假设不杀之,难消我气!
”当时的刘备三兄弟在汉朝尚无任何官职,无名小卒耳,但张飞完全没把董卓放在眼里,没有受到尊重,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张飞当时提着刀就想进去杀董卓,刘备和关羽当然急忙制止。
第十三回中,吕布称刘备“贤弟”,张飞听了大怒,瞪大眼睛叱曰:
“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
你来!
我和你斗三百合!
把一旁的刘备和关羽吓得一个喝一个劝,恐张飞和吕布之间挑起事端。
吕布之勇恐张飞一人不能胜敌,当张飞看见吕布言语中对自家大哥透着不敬,遂大怒,恨不得马上和对方大战一场,直到席散吕布刘备门口告别,张飞跃马横枪,口中还大叫:
“吕布,我和你并三百合!
”可见张飞是个直性子的人,要不是关羽拉住,估计早就和吕布大战了。
张飞的心中藏不住话,直爽,性格中透着可爱。
最能表达这一点的是在刘备三顾茅庐,求谒见诸葛亮时,张飞见刘备如此谦卑,而诸葛亮又屡次不得见,其中说了这么两段话: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这先生如此傲慢!
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张飞知道哥哥受委屈,却不知道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等世间难得的谋士,刘备的江山从何打起。
这样的一种直肠性格仿佛总是挑起事端,给刘备带来不少麻烦,同是兄弟的关羽在是非前也很愤怒,但他不会像张飞那样马上在嘴上就表现出来,张飞就如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般总是被受到管教,连同是愤怒的关羽有时候还反过来要劝止张飞。
但张飞的所作所为读来却大快人心。
如第二回中怒鞭贪官督邮;第十三回中张飞言行的挑战和持刀侍立一旁的关羽,让吕布不敢从刘备手中接下徐州,次日还早早辞去;第八十八回中张飞诈装山贼强了吕布的三百匹好马,先报吕布抢了徐州之仇,在吕布叫骂的时候,张飞回曰:
“我夺你马便恼,你夺我哥哥的徐州便不说了!
”这样的行为显示出一个人的真实,张飞就是一个这么真的人,让人不由得不喜欢。
二、逞强好胜英勇绝伦
第二十二回中关羽首战生擒了王忠,关羽对刘备说:
“某知兄有和解之意,故生擒将来。
”刘备说:
“吾恐翼德躁暴,杀了王忠,故不教去。
此等人杀之无益,留之可为解和之地。
”张飞听到这话就沉不住气了,自告奋勇要去生擒刘岱。
刘备激将他说恐你杀了刘岱误我大事。
张飞说:
“如杀了,我偿他命!
”兄弟之间尚且如此,在别人面前张飞就更欲夺功了。
第五十二回中,张飞和赵云相争攻打桂阳郡,拈阄输了后,张飞在刘备的喝退下才退去。
赵云夺郡成功,回来后自有一份赞赏,张飞可坐不住了,嚷嚷叫道:
“偏子龙干得功!
偏我是无用之人!
只拨三千军马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金旋来献!
”立下军令状后,张飞当然也是凯旋而归,估计心里是满足得不得了的。
诸葛亮也深谙张飞的这种性格,他知道在语言的激将下,张飞能发挥出很大的战斗能力。
第六十五回中,蜀国的孟达、霍峻守葭萌关,马超与杨柏、马岱受东川的张鲁派遣领兵攻打得很急,如果救得迟了城就可能失守,诸葛亮说只有赵云和张飞能抗此敌,但是赵云在外未回,只能派遣张飞去。
孔明非得气一气张飞,说马超非关羽不能敌也。
张飞说:
“军师何故小觑吾!
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
”最后更是立下了军令状。
孔明激将张飞为的当然不是军令状,而是张飞的好胜能让他变得更英勇。
毛泽东曾给三国里面的武将排位:
一吕二赵三典为,四关五马六张飞。
且不去论到底谁真的比谁强,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飞在书中的众多武将中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张飞在战事面前,总是很主动的要求领兵出战,且胜多败少。
第二回中张飞战张宝的副将高升不数合就刺其落马;第十九回中郝萌只和张飞交马一合,就被张飞生擒过去;第三十四回中张飞大喝一声挺矛直出,将前来夺马的陈孙一枪刺死等等。
关羽就曾在曹操面前给张飞带上神勇的色彩;“某何足道哉!
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唬得曹操赶紧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以致于在长坂桥曹操见到张飞时未战先虚。
而张飞也真有关羽所形容的那种气势,他首先令仅有的二十余骑在马尾上绑上树枝,然后在桥东树林后来回奔跑,遭成多疑兵的假象。
张飞则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丈八蛇矛,立于桥头马上。
面对曹操的八路大军,面不改色,厉声大喝: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其声如巨雷,吓得曹操的军士尽皆股栗。
又睁大眼睛大喝:
“燕人张翼德在此!
谁敢来决死战?
”此时的曹操的后军开始有了后退的阵象,张飞见之,喝曰: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吓得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肝胆俱裂坠马而死。
曹操一回马而走,众军士也退之不及,想象一下百万大军没有秩序地撤退会是一种怎样的混乱场面,张飞这三声吼让整个曹军都心惊胆战。
而张飞的军队不过树林后的二十余骑耳。
此种临敌的镇定和英勇让人不由得不服。
其有一诗称赞张飞: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三、兄弟情深忠义两全
桃园结义,让原本素不相识的三个人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刘备、关羽、张飞在张飞的庄园后的桃源中焚香拜而誓曰: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哩庶;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
黄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兄弟三人吃则同桌,睡则同床。
三人在开始建立蜀国的艰难过程中,武力不及关羽和张飞的刘备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关羽和张飞侍立一旁,从不懈怠,以保证哥哥的安全。
其中最能表达他们兄弟感情的是,关羽不幸身亡时,刘备闻知,哭倒于地,急救半晌方醒。
后来是一日哭倒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苦。
襟上泪迹斑斑成血。
更是亲出南门招魂祭奠,号哭终日。
张飞闻知关羽身亡时,旦夕号泣,血湿衣襟。
听刘备来使说朝中多有劝先灭魏而后伐吴时,大怒曰:
“是何言也!
昔我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独享富贵耶!
吾当面见天子,愿为前部先锋,挂孝伐吴,生擒逆贼,祭告二兄,以践前盟!
”张飞身亡后,刘备就再也安坐不住了,不顾诸葛亮得劝谏,亲起大军七十多万伐吴为关羽张飞报仇,然而刘备报仇心切而诸葛亮又不能随军出谋划策,用了错误的兵法,以致大败。
但此行却也正是他们当初结拜誓言中义的表达。
张飞对刘备可谓是忠心耿耿。
吕布对刘备出言不逊,张飞气得几度挑战要和吕布决斗;刘备三顾茅庐,行为恭谦,张飞觉得这样有损刘备黄亲身份又觉得委屈了大哥,便两番出言欲针对诸葛亮。
就连关羽降汉暂时跟随曹操时,张飞见到关羽时挥矛向关羽便搠,还说:
“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候赐爵。
今又来赚我!
我今与你拼个死活!
”此时他仿佛忘了关羽也是结拜兄弟,对刘备也是忠心不二。
赵云在长坂坡奋战救回后主刘禅时,张飞听言赵云归曹,气得说:
“待我亲自寻他去,假设撞见时,一枪刺死!
”刘备劝阻张飞也不听。
这种忠心真是刀搁颈项也不会变故。
四、粗莽好酒不恤下手下作乱飞遇害
张飞大意失徐州,事后当然懊悔不已。
回看会觉察张飞性格中的弱点。
张飞自告奋勇要守徐州,刘备说:
“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刚强,鞭挞士卒;二者做事轻易,不从人谏。
吾不放心。
”此一句话很全面地总结了张飞的弱点。
果然,保证不喝酒的张飞,有一天竟然要众官畅饮,并强要曹豹喝酒,也不听陈登的劝阻。
醉后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
曹豹变心,窜同吕布,自己做内应,于是徐州失守。
刘备顾念兄弟之情制止张飞自刎。
然而如果有人欲杀张飞,岂是别人能制止得了?
张飞急欲为关羽报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务,手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乞求宽限些时日,张飞气急败坏将他们各鞭五十,还要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并说要不杀他们二人示众。
范疆、张达自觉背逼上绝路,与其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张飞遇难。
可以说张飞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让人替他不值。
张飞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角色,然而他的性格特点很突出,就如同一副油画,画面丰富,颜色饱满,让人看来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名著中的人物描写——诸葛亮
摘要: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优异。
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
但不管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
外貌形态智者忠臣悲剧英雄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
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
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
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
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智者的代表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
自出山以来,不管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表达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
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
“吾不如孔明也!
”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诸葛亮对时局的看法。
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设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
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
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送了。
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 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
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
不管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表达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
不管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3、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
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
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那时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战略部署得另当别论了。
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4、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
诸葛亮报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诸葛亮一生忙于刘备的统一大业,没有太多剩余的时间去从事文学活动,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而他的一生总是在忙碌中度过,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因此他流传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们接触的只有《出师表,》然而出师表不管是在写作艺术上还是他所表达的内容上,都足以证明诸葛亮极高的文学素养。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他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此来缅怀诸葛。
无论《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读表达出了他聪明的才智。
三、忠臣的典型
小说中诸葛亮是作为第一忠臣出现的,他为为刘蜀江山呕心呖血,鞠躬尽瘁,生死以谋,其才其德,俱无与伦比,正如毛宗岗所言,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从《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
当时刘备求贤假设渴,“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1、对刘备的知遇之恩
唐代韩愈曾在《马说》里写道“是哟与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意说的是人才多,但是能发现人才的人不多。
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然而却一直躬耕于南阳,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并非他不想为天下做点好事,而在于他对当时乱世的失望。
按照他的说法“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爱才,尤其是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因此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去南阳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且深深的打动了诸葛。
三顾茅芦”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
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
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
假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泣曰: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
2、壮大蜀汉的综合实力
当刘备忙着为兄弟报仇时,诸葛亮挥军北上直取中原的设想就已经破灭了。
尤其是刘备从东吴大大败回来在白帝城死去后,诸葛亮更加意识到自己负担之重。
此时蜀汉的实力别说曹魏,甚至连东吴的孙权也不如,于是又被迫和孙权再次结成同盟,而要完成刘备嘱托的统一大业,必须壮大蜀国的整体实力,因此诸葛亮开始休养生息,准备在国力强大后再攻打曹魏。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
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诸葛亮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壮大蜀汉的实力的目的就是为哦了一统天下,孔明深知刘禅非明主,然而他已答应先帝,为了帮助刘备实现统一大业,诸葛亮只能兵出险招了。
诸葛亮面临的问题十分之多,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好的先锋,魏延虽能独当一面,但孔明并不敢让魏延有太多实权,姜维,张苞,关兴战斗力不强,且有勇而无谋。
由于没有优良的将领,孔明被迫亲率大军六出祁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也没能到达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也开始老去,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刘备托付给他的重任,就只有和时间竞争,因此,他知道还未到出战时机,但时不我待,他只能勉为其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死敌司马懿,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蜀汉也就在不久之后亡国了。
对蜀汉的绝对忠诚造就了诸葛亮完美的一生,他把他的毕生心血都放在了为先帝统一中国的大业中,他深知刘禅没有才干,深知蜀地虽可偏安,但没有太多可造之材,深知蜀汉经济实力远不如曹魏,但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他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那艰难的任务,虽死犹荣,他的热诚忠心流芳百世。
四、悲剧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的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成就的背后,是英雄的孤寂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在演绎一个三国时代的悲剧:
他在错误的时间里遇到了错误的人物,确立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地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一直致力于统一天下,然而自己却先倒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身上也有着这样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从“人谋可胜天时”,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悲剧性,然而却无一刻屈服于既定的命运、无一刻忘记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而功败垂成的时刻,也正是他最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