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6470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题型:

1、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21空

2、多项选择题:

每题一分,共10题

3、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题

4、简答题:

每题8分,共3题

5、论述题:

每题15分,共2题

第一编1949-1962年文学

第1章文学思潮

第1节概述

第2节作为源头的延安文艺思想

两个基本文艺观念

第3节首届全国文代会的重要意义

时间:

1949年7月2日至19日

地点:

北平

意义:

1、继承延安文艺思想路线

2、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的基本建构

3、对作家的历史身份和历史表现进行了评价和排位

▲第四节三次全国文艺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时间:

1951年

经过:

①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②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开展对电影《武训传》批判的通知,编导、演员和肯定过武训的人都被迫检讨。

③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团”的《武训历史调查记》,对武训及其“行乞兴学”做了如此定性:

“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④8月总结:

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

时间:

1954年开始

经过:

①起因:

1952年俞平伯修订《红楼梦辨》,易名《红楼梦研究》重新出版,发挥并强调了“新红学”的“自传说”,这些观点看不到《红楼梦》的反封建。

②1954年,青年学者李希凡与蓝翎投稿并附信给《文艺报》,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提出批评,文章未发表,于是写信给母校山东大学的教师,得到鼓励,合写的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也在山东大学校刊《文史哲》发表。

③在江青要求下,《文艺报》1954年第18期被指定转载了该文,主编冯雪峰为该文撰写了持保留态度的“编者按”。

④10月10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副刊又发表了这两位青年作者的新作《评<红楼梦研究>》,该文更见锋芒,直接将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与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联系起来。

⑤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有关人士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将俞平伯“新红学”研究纳入“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真正意图是要清算胡适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流毒和中国旧知识分子的传统“学道”意识。

⑥成立指导批判运动的委员会,出台批判计划,决定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历史观等九个方面对胡适进行批判。

⑦1955年3月-1956年4月,三联书店编辑出版了八辑《胡适思想批判》的“论文汇编”。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1954年12月发展成为全国性批判运动

经过:

①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②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2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二批材料》;6月10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第三批材料。

③6月15日三批材料汇编成册,并将“反党集团”字样一律改为“胡风反革命集团”,毛泽东写了“序言”,这就完全成为权利掌控的组织行为。

群体批判运动展开。

第5节“双百”方针与文艺政策调整

内容: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影响:

思想禁锢稍有松动,,文艺政策稍见开明,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就呈现出难得的活力

代表文章:

文艺理论:

巴人《论人情》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现实主义理论:

周勃《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

陈涌《为文学艺术的现实主义而斗争的鲁迅》

《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刘绍棠《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

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最有理论意义)

代表作品:

报告文学和小说:

《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悬崖边》、《爬在旗杆上的人》、《红豆》、《田野落霞》、《西苑草》、《改选》等

话剧:

《洞箫横吹》、《布谷鸟又叫了》、《新局长到来之前》、《还乡记》、《葡萄烂了》、《墙》等“第四种剧本”

第6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

是对延安文学至新时期前革命主流文学或“左”翼正统文学代表作的统称,相关说法还有“红色文学”、“红色叙事”等。

特征:

①充分体现延安文艺革命传统意识

②遵循世代政治和意识形态需要

③追求宏大叙事及叙事艺术模式化

◎“两结合”: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上开始隆重推崇。

它的根本问题在于,不仅坚持政治现行,而且更加强调文学工具化。

 

第三章小说创作

第1节概述

第2节革命历史小说

◎概念:

叙述对象为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小说,主要叙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以及如何走向最终胜利的历程。

◎特点:

追求“史诗化”、“历史感”、“传奇性”,气势恢宏,跨度宏阔,表意内涵和书写策略凸显出主流意识形态倾向。

◎不足:

“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狭隘、封闭、单一的审美观念,单纯、直露、粗糙的艺术手法,单一化、类型化的人物形象等。

◎代表作品

1、梁斌《红旗谱》

(1)主要内容:

从清朝末年写到抗战时期,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生动再现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程。

第一部: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学潮

第二部:

1932年发生的高蠡暴动

第三部:

抗日战争刚刚发生时的斗争状况

(2)民族风格的具体体现:

①小说的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习俗乃至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②小说的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语言运用追求民族化、群众化,既朴素生动,又通俗易懂。

2、曲波《林海雪原》

特色:

①传奇性(题材、情节、人物、环境);

②民族性(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

3、杨沫《青春之歌》

(1)突破:

①内容上的大胆拓展;

②形象的生活化;

③艺术描写细腻真实,文笔流畅秀丽,注意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2)林道静形象分析:

一方面,她有着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幼稚、狂热、软弱、急于求成、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她又具有倔强、执拗、善良、同情不幸者的品格。

她的成长道路不仅概括了那个时代多数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概括了那一带不甘受人摆布而成为封建牺牲品的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因此,这个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

4、茹志鹃《百合花》

艺术风格:

①构思精巧缜密;

②在叙述角度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我”贯穿全篇;

③在语言运用上,小说具有散文诗的韵致,清新优美,委婉流畅,情感浓郁,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第3节农村小说

1、赵树理《三里湾》

成就:

①结构布局严谨,故事性强,留关节及扣子,设置悬念,刺激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②善于运用“烘云托月”的表现方法;

③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讲究传神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2、周立波《山乡巨变》

特色:

①善于将火热的斗争融化在娓娓动听的日常故事中,通过对农村日常生活的精细描写,来展示出人物心灵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被大幅度地拔高,而是保持着一个农民应有的性格和素质;

③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展示的主要画面。

3、孙犁《铁木前传》

4、柳青《创业史》

(1)梁三老汉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把梁三老汉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完整细致地从精神上、心理上揭示梁三老汉从旧的创业道路走上新的创业道路、从留恋私有制到接受公有制的思想转变过程。

梁三老汉勤劳、朴实、善良、厚道。

他的转变,完整准确地揭示了就是农民告别私有制、放弃个人发家致富时心灵上所经历的痛苦和迷惘,展示了中国农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的创业道路的艰难转变过程。

(2)艺术成就:

①深邃宏大的构思、时空跨度的延展与内容的真实性、广阔性密切联系,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厚度和思想境界,使作品具有了“史诗”的规模与特点;

②刻画人物时,对比手法的运用,精微细腻的描写,特别是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心理描写,颇见功力的环境描写,充满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

③小说语言上,常常叙议结合,抒情、议论深沉精辟,有浓厚的意蕴和思辨色彩。

第4节另类小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主题:

①表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②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和解剖。

◎其他代表作: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宗璞《红豆》等

第二编1963-1977年文学

第7章文学思潮

第1节概述

第2节两个“批示”与《纪要》

◎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康生和江青将《海瑞罢官》与彭德怀事件相联系,毛泽东在1964-1965年间先后授意批判《海瑞罢官》,但被彭真抵制。

于是江青在毛泽东部署下到上海组织写作班子。

姚文元写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时间:

1966年2月2日至20日

内容:

针对《二月提纲》,清算的问题包括“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以及“离经叛道”论。

《纪要》不仅认为“文化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

第3节“三突出”创作方法

◎概念: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样板戏: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专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首次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后又出现了二批革命样板戏。

到“文革”结束前夕,样板戏增加到18个。

第四节反抗时代潮流的写作

地下写作的代表作: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牛汉《半棵树》、穆旦《神的变质》、曾卓《悬崖边的树》等中老年作家的作品,以及知青地下写作《波动》、《公开的情书》、白洋淀诗群和食指诗歌等。

第九章小说创作

第1节概述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农村小说

程登科《风雷》

浩然《艳阳天》

历史小说

姚雪垠《李自成》

李劼人《大波》

“文革”小说

金敬迈《欧阳海之歌》

(样板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

(手抄本小说)

赵振开(北岛)《波动》

(手抄本小说)

第三编1978-1989年文学

第13章文学思潮

第1节概述

第2节启蒙主义文学

第3节现代主义文学

第4节理论借鉴与批评繁荣

 

第15章小说创作(上)

第1节概述

第2节伤痕小说

◎含义:

描述知青、知识分子与老一辈革命家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与精神创伤的小说。

◎意义:

①批判与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

②积极呼唤人性的复归,力图续接五四以来的人道精神,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和价值。

◎不足:

理性审视上显得较为单薄,在深度发掘和历史厚重之感的建构上有所欠缺,从而无法对十年动乱的历史根源与文化渊薮做深入的思考,它向“反思”转化也就成了必然之势。

◎代表作

(1)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

粉碎“四人帮”之初,光明中学班主任张俊石接收与改造一个“小流氓”宋宝琦。

随着工作的展开,他发现受“文革”毒害与扭曲的不仅是宋宝琦这样的“坏学生”,还有谢惠敏这样的“好学生”。

她脑子里,除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之外一无所有。

小说在最后再次发出了五四时期鲁迅所发出“救救孩子”的焦灼呼唤。

意义:

新时期小说的开山之作和伤痕小说的发轫之作。

(2)冯骥才《啊!

主人公:

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吴仲义

内容:

吴仲义在“文革”期间因丢失了一封家信而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

第三节反思小说

◎含义:

审视“文革”形成的缘由,目光从当下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甚至到民主革命时期。

反思小说是对伤痕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揭示“伤痕”的根由,呈现出相当的思想深度与历史深度。

◎代表作

(1)古华《芙蓉镇》

①形象分析:

i)秦书田:

“铁帽右派”,在残酷的外在打击下,依然“穷开心,浪开心”。

但在他油滑混世、似癫若狂的表象下,除了灵活机智以图委曲求全的一面,更潜藏着自尊自爱的可贵气节、善良仁爱的人道情怀。

他与胡玉音在滚暗中相濡以沫,在动荡与扭曲的时代中,相知相怜相偎相依,真情与温暖显得分外的美丽动人。

ii)王秋赦:

“运动根子”,是一个既有认识价值的形象。

他原本是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流氓无产者。

在“土改运动”中,他依靠权势钻进地主小老婆的被我,并由此积累起依托运动来获取“翻身”的经验。

“土改”后他很快坐吃山空,再陷贫困。

在随之到来的“文革”中,他更是如鱼得水,当上了公社革委会主任,将整个芙蓉镇搅得鸡犬不宁。

这个形象让人们认识到,某些具有破坏性的因素在破坏旧的世界时,可能有着一定的“革命”效用,但在时代的进程中,其与“革命”效用同在的破坏性势能则会逐渐暴露其朽败的本质,对社会与时代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②成就:

既深刻地揭露了极“左”路线给人民与社会带来的深沉灾难,同时又将人情冷暖融入具有政治内涵的时态变化中加以表现,深刻而细致地揭示出特定社会政治环境下人性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历程,深入发掘了社会运动中所潜藏的各种因子。

(2)张贤亮《绿化树》

主要人物:

章永璘、马缨花

张其他代表作:

①反映社会改革问题:

《男人的风格》等

②带自叙传色彩(标识其艺术独特性):

《灵与肉》、《土牢情话》等

(3)张炜《古船》

主要人物:

隋抱朴、隋见素、赵多多、赵炳等

第4节改革小说

◎含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许多作家积极调整创作方向,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变革。

可以说,凡是正面、直接反应我国各个领域改革进程及其矛盾斗争的作品都可纳入改革小说范畴。

◎代表作家与作品

(1)蒋子龙“开拓者家族”

人物特点:

具有相思的思想风貌与主导性格,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有着向保守陈旧思想挑战的勇气,更有着开创的激情。

可以说,这些形象在知识分子、革命群众相继作为历史的主题形象后,力图赋予时代主体以富有创造精神与开拓气质的崭新质素。

(2)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成就:

①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关爱与思虑,而且表现出对农民命运关注的清醒与热情;

②他擅长概括,往往将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压缩在一个或几个生活片段上,在行动中不露声色地开掘人物的性情与心理;

③作品语言平实流畅,生活气息浓郁,既具苏南地方色彩与乡土风味,同时又有鲁迅式杂文的峭拔,让作品显得自然精警。

(3)贾平凹“商州系列”——《腊月·正月》、《浮躁》等

特点:

立足“商州”,真实而敏锐地叙写新时期农村生活中种种新的矛盾与冲突,反映出人们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微妙变化。

(4)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五节寻根小说

◎含义: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及作品

(1)汪曾祺

独特的艺术追求:

①坚持写小说就是“写回忆”;

②注重写气氛,重精神气韵、意趣氛围,而不讲究故事、情节的结撰设置;

③注重些语言,擅长以平和幽远、清新雅致的笔墨描绘真实的生命、真实的生活。

《受戒》的艺术特色:

吸收了洒脱自如的散文笔法和散点透视的传统绘画手法。

①结构随便,散漫自由,看似信马由缰,了无约束,其实却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不讲究情节、故事,而着意捕捉人物心灵外化的神情、动作和话语,以极简练、传神的笔墨揭示人物的感情世界,勾勒人物的音容笑貌,尤其重视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创造,描绘富有情趣的地方习俗和人情世态;

③语言平实、洗练、淡朴而又明澈,具有诗的格调和韵律。

(2)韩少功《爸爸爸》

文化批判主题:

小说体现出对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强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了深刻的揭露。

而这一文化批判的主题是通过对“丙崽”这一形象的描绘完成的。

丙崽的象征意义:

①声口状貌、言谈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知,无疑是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和浑浑噩噩的一面;

②缺少正常理性的丙崽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密室之后的愚昧与残忍;

③这一形象还意味着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难以割舍的联系,丙崽死不了,也就表明了那些古老文化的丑陋之处是难以根除的。

艺术特色:

①模糊了历史时空,抽空了人性内容,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成为民族的“现代寓言”;

②强化了认识的深度,弱化了体验的深度,显示了鲜明的知性色彩。

▲(3)阿城《棋王》

王一生形象:

作者赋予了王一生一种颇带道禅色彩的随遇而安、淡薄宁静的生活态度,并且还通过他的迷恋棋艺,体现出道家哲学和禅宗思想超然出世、虚中静内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认识。

然而王一生的呆痴、淡泊并非对现实的不屑一顾,在关键时刻,他的执着、顽勇便表现了出来,他有着潜在的创造欲、实现欲。

淡泊与顽勇,统一在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

(4)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张承志《黑骏马》

第6节军旅小说

代表作:

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朱苏进《射天狼》等

第7节历史小说

代表作:

凌力《少年天子》、徐兴业《金瓯缺》等

 

第16章小说创作(下)

第一节现代派小说

◎含义:

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新时期小说创作开始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与吸纳、创新。

◎代表作家与作品

(1)王蒙与“意识流”小说

特点:

着重表现对个人命运和理想的理性思考,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成就:

黑色幽默借助于《你别无选择》在中国小说界激起了“巨大的音响和强烈的不规则节奏”。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叙述语言的“恶谑”格调;

②情节和场面处理的闹剧手法;

③非线性的叙述方式。

(3)残雪

代表作:

《苍老的浮云》等

小说特点:

充斥着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在呓语般的陈述中对人性的丑恶进行近乎残酷的透视,对人类生存的额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露,表现出一种极为独特的生命体验。

成就:

“现代派”可以说到了她这里才真正摆脱了从技巧到观念的移植性的束缚。

她的对人物的活动环境以及人物形象的审丑透视、非常态的梦幻叙述、从非理性与潜意识层面开掘人物生存本相,以及对现代人存在的深渊处境的揭示和对“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主题的深刻表达,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浑然一体地体现出一种成熟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

第二节先锋小说

◎特点:

①思想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现,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也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表作家与作品

(1)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突破: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许是小伙,以多样化的叙事,打破传统叙事的局限,创建了著名的“马原叙事圈套”。

(2)余华

主要作品:

《四月三日事件》、《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呼喊与细雨》、《十八岁出门远行》、《兄弟》(上、下部)等

(3)孙甘露《访问梦境》——极端实验性作品

第3节新写实小说

◎“新”的内涵:

①取材于平平淡淡的凡人琐事,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着重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对生活之网的认同;

②叙述中往往隐蔽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倾向,中止主观的价值判断,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代表作家与作品

(1)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等

(2)池莉“烦恼三部曲”:

《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

《烦恼人生》的意义:

开辟了一个真实的艺术领域——人在生活中的本真状态。

叙事技巧上,结束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诗意,摒弃了过度的形式主义与语言迷宫,直面生存本想的世俗与琐碎,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窘迫和无可奈何的心态,展现了平民意识的觉醒,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平民关怀。

(3)方方《风景》——“市民系列”小说代表作

(4)刘恒《狗日的粮食》

第4节新历史小说

◎“新”在何处:

①就其表层特征而言,所写内容主要是为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所忽略、所遗漏、所回避的现代历史生活;

②就其深层特征而言,主要是在探求历史进程和人物命运中摈弃

◎代表作家及作品

(1)乔良《灵旗》

(2)莫言《红高粱》

成就:

小说中历史被主体化、心灵化甚至奇想化,以抗战为题材的传统军旅小说和有关抗战英雄的几十年根深蒂固的文学观念和价值标准被撼动。

莫言从更深层的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把握和展示战争,“反映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莫言语)。

(3)苏童《妻妾成群》

成就:

①通过对陈府家庭生活尤其是妻妾之间关系纠葛的描写,小说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生存悲剧——历史的悲剧和自然的悲剧;

②人物塑造获得成功,陈府的四位太太尤其个性鲜明;

③《妻妾成群》显示了作家结构故事的讲述技巧,在与某些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之后,传统叙事话语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第5节女性小说

1、张洁《方舟》

2、王安忆“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

3、铁凝“三垛”——《麦秸垛》、《棉花垛》、《青草垛》

第四编1990-2000年文学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

第1节概述

90年代文学特征:

①“个人化”写作成为普遍的创作现象;

②文学的市场化;

③“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并行

第2节文学市场化状况

文学市场化的体现:

①出版发行的市场行为;

②作家创作的市场化;

③读者市场的多元诉求。

第3节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

第4节人文精神的讨论

人文精神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

①如何看待大众趣味;②需要精英意识但不能极端化;③如何看待雅俗共赏。

 

第二十三章小说创作

第1节概述

90年代小说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①多元化的小说格局;②解构主义意识凸现;③长篇小说势头兴盛。

第2节现实主义小说

1、陈忠实《白鹿原》

成就:

①深沉的悲剧之美;②颇具匠心的艺术结构;③魔幻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④鲜明的小说人物个性

2、张炜《九月寓言》

3、贾平凹《废都》

庄之蝶人物分析:

他是一个精神载体,社会文化的寄寓者,反映了90年代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失落后,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被边缘化的无足轻重感和荒凉感,同时,他们又不能满怀信心地找到新的定位,内心充斥着焦虑,往往只能借助女性和传统文人的癖好来放纵欲望,进而安慰自我,寻回自信。

作者意图将视角聚焦于人的精神层面,观照整个社会在世俗物欲的包围之中所处在的生存状态,让我们认识到人文精神建构之重要性。

4、王蒙“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5、阿来《尘埃落定》

第3节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

1、王朔《看上去很美》

2、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