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5947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教案.docx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师准备】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铁片、三脚架、小木块.

【学生准备】 预习实验.

导入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示】燃烧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燃烧条件的探究.

【思考】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分析引导,体会燃烧的重要性,点明课题.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燃烧的实例有哪些?

【追问】什么是燃烧?

【展示图片】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

【分析】根据木炭、铁丝、红磷燃烧的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思考、比较、回答(结合教材中有关燃烧的知识回答).

从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以燃烧为主线来复习旧知识.

【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演示实验】三只烧杯,一只盛热水,一只盛凉水和白磷,一只盛热水和白磷.

【分析实验】学生提出猜想.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猜想一:

燃烧需要可燃物;

猜想二:

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猜想三:

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感受实验魅力,体会对比实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导入二: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实验,得出了燃烧的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

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

(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就不能燃烧.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计意图] 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一、燃烧的条件

思路一

1.燃烧需要可燃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以上只是一种猜测,还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

【温馨提示】

(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备用.

(2)燃烧物不要过大.

(3)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设计.

【探究一】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

(1)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3)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现象】

(1)石子不能燃烧,棉花可以燃烧.

(2)棉花蘸酒精的可以燃烧,蘸水的不能燃烧.

(3)玻璃棒不能燃烧,小木条可以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二】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实验:

(1)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2)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3)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

(1)滤纸能立即燃烧,煤块不能.

(2)棉花能立即燃烧,木块不能.

(3)乒乓球碎片能立即燃烧,滤纸碎片不能.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地进行实验操作.

【交流】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实验的设计.

  3.燃烧需要氧气

【探究三】燃烧需要氧气实验:

请同学们利用蜡烛和烧杯,或其他用品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另外一个条件——需要有氧气.

【得出结论】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燃烧需要氧气.

【问题与交流】

(1)探究一中实验

(2)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你怎样看这一问题?

(2)如果把探究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着火点低)

【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自己验证.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思路二

【投影】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

(1)可燃物

方案一:

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方案二:

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

方案三:

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

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3)氧气(或空气)

方案一:

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用烧杯扣住.

方案二:

将酒精灯点燃,然后用灯帽盖灭.

……

【引导提问】坩埚钳分别夹一小片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观察现象.哪一个碎片更快燃烧?

说明了什么?

这种方案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不太严密.

(1)可燃物所处酒精灯火焰部位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2)可燃物大小、厚薄等不同;

(3)不环保.

【教师】应该如何改进呢?

【学生】三脚架上放一块薄铜片,分别放上两种不同的可燃物(相同大小),两种可燃物距离铜片中心位置相同.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初步学会控制变量法.

【讨论交流】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阅读教材150页内容,将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二、实验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建议】燃烧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会兴趣盎然,但也包含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着发生着火、烫伤、烧损衣物等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和选取实验方案时,首先必须着眼于安全.其次,所选取的实验方案除尽可能的微型化、小剂量外,还必须事先设计好有效的应急措施.后者也可以成为实验内容或探究的主题.建议在评价时,把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样例】学生讨论并完善实验方案后,投影展示:

【温馨提示】

(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备用.

(2)燃烧物不要过大.

(3)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火焰烧到身体.

【学生】小组按照方案,合作完成探究.将实验现象、结论和方案填写在教材150页上.

【学生】交流展示.

【问题】教材150页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原因吗?

【回答】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因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当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便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的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问题】如果将教材150页实验步骤2

(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回答】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1.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

(3)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注意事项

乒乓球和滤纸切勿取大块,实验时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燃烧的火焰烧到身体.

1.把块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  )

A.降低着火点  B.散热面积大

C.方便运输D.使煤和空气充分接触

解析: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把块煤做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煤的燃烧.故选D.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所处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解析:

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此措施合情合理,切实可行;B.室内起火,若急于打开门窗会使室内获得更多的氧气,燃烧更为剧烈,因此不要急于打开门窗属于合理的措施;C.山林中火灾因可燃物——树木较多,燃烧产生的热量会随着风传递,下风处的树木更容易达到着火点而燃烧,因此顺着风跑是个错误选择,此措施不合理;D.为防止火场产生的烟尘吸入口鼻,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身子逃离火场,故此措施合理.故选C.

3.(黑龙江中考)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          . 

(2)如图1所示,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如图2所示,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解析:

(1)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棉花球上的水分蒸发,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蘸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

(2)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蜡烛将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故答案为:

(1)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蘸水的棉花球也燃烧了 

(2)乒乓球碎片首先燃烧起来,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熄灭;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  )

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

B.提供可燃物

C.提供氧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古语道:

“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

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

C.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图1和图2中水下白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要有氧气

5.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完成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

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请问,通过此实验小明同学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实验2:

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能力提升】

6.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

C.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D.天然气和氧气

7.如图所示,表示可燃物易着火的点是(  )

A.a   B.b   C.c   D.d

【拓展探究】

8.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需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气体可能是        .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KOH),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

香烟燃烧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

2.B(解析:

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提高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使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隙,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A.可燃物的热值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A错误;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燃烧更旺,故B正确;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C错误;D.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D错误.)

3.B(解析:

“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4.D(解析:

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得到燃烧时温度的作用,且通过两处白磷的对比还可发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故A错误;B.在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作对照,说明只有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才可能燃烧,而不是必须有氧气,故B错误;C.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的白磷,红磷因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C错误;D.图1和图2中水下白磷对比说明燃烧必须有氧气,故D正确.)

5.燃烧需要可燃物(或物质具有可燃性);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

实验1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可观察到醮酒精的棉花能够燃烧,而醮水的棉花不能燃烧,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2中,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均匀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A(解析:

A.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点燃它与氧气的混合物,不能发生爆炸;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可能发生爆炸;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可能发生爆炸;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可能发生爆炸.)

7.A(解析:

b、c两点的氧气浓度为零,即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d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燃烧;a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能够燃烧.)

8.【知识回忆】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交流讨论】

(1)减少污染(环保);擦干

(2)氧气(空气) 【综合应用】放热;2K+2H2O

2KOH+H2↑(解析:

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物直接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教师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中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燃烧条件的实验,让学生相互学习,及时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食盐,身边的灭火剂

食盐可以灭火.灭火器里面,有使用食盐当灭火剂的,不过其用途比较单一,对付的是金属火灾,比如钾钠之类的碱金属,还有镁、铝、锆、钛之类的金属.这种灭火剂里面有两种成分,一个是食盐,一个是热塑材料.起作用的时候,熔化的热塑材料可以包裹在金属上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食盐的作用则主要是散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