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54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docx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平铺式

1.冷热和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2.使学生知道常温下一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使学生对科学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水杯、铁支架、热水、温度计、记录表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师:

同学们,你们看过红果果与绿泡泡这个节目吗?

这个节目的口号是什么?

(生回答:

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细心观察,探索奥妙,YES!

2.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去探索科学的的奥妙。

二、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并学会了正确地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示范测量这杯热水的温度。

(请一个学生测量)

2.师:

下面的同学要认真观察,仔细判断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

(学生进行测量报温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板书:

℃)

3.师:

谁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测量方法是否规范,那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评价)

三、连续测量一杯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师:

谁能再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请一名学生上来帮读出温度)它的温度()℃(板书),从这两个温度,你们发现这杯热水有什么变化了吗?

(板书:

变凉、热水的温度变化)看到这个现象,你们想研究这杯热水的哪些问题?

2.学生提问题。

(1)过一会儿,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是多少?

(2)这杯热水的降温有规律吗?

(3)这杯热水放一天后会是多少度?

(4)这杯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

3.师: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地去研究,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杯热水放久了,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板书:

冷热与温度)热水变凉的秘密是什么?

(课件投影录音:

猜一猜,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

学生个别进行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

4.师:

这只是大家的猜测,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热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

(学生回答)

5.师:

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的方法很好,为了便于探究,我们设定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同学们要按下面的要求开展实验,请看实验要求:

实验要求:

(1)仔细观察温度计,组员轮流读出各时间点的温度。

(2)每个同学认真记录温度计上的数据。

(3)第一个铃声响后,在记录表的“0”分钟格内记下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从此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且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水杯来读数。

6.师:

过一会儿老师给每组一杯热水,但取到热水后要等到老师发令才能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温度计放进热水中后,每个小组认真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请组长马上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给每组杯子里倒热水)

7.请各组把温度计放进热水中。

(各组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组长举手告诉老师。

8.好,我们开始记录第一个温度。

(明确任务后各小组开展活动,收集活动的数据信息,教师巡视指导。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师:

同学们都认真细致地收集到热水变凉的数据,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刚才收集到的数据用一条曲线来表示。

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热水降温的曲线图。

2.(投影出示:

热水降温曲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上有两条轴,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当0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61℃,我们就在0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61这个刻度描一个点,2分钟时热水的温度是55℃,就在2分钟对着的竖轴线找到55这个刻度描一个点,以此类推描好每个时刻段的点,然后用直尺把每个点连接起来。

(边说边示范)

3.学生试画曲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各小组认真地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轻轻地讨论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师提问: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6.师小结:

我们发现热水的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并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的。

(板书:

先快后慢)

7.师:

温度什么会这样变化,那是因为“热水刚到进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投影)

五、小结、延伸

师:

这节课同学们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通过动手动脑,学会了用曲线图表示热水降温的变化过程,还探索了热水降温的规律,你们真不愧是未来的科学之星,但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假如我们继续观测下去,这杯热水的温度会怎样变化?

是否会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

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探究,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1.冷热和温度

68℃

热水温度变化

猜测:

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

结论:

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变凉呈先快后慢的规律下降

28℃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和液体对流的实验。

2.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重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水、凡士林、火柴、蜡烛、铝片或汤勺、细铁丝、平底烧瓶、橡皮泥、试管夹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大家看过吧?

在这部动画片中当灰太狼抓不到羊时,红太狼经常用什么打灰太狼呢?

(平底锅)在生活中,我们用它做什么?

(炒菜)请同学们想一想,炒菜时,菜和锅原本都是凉的,后来为什么变热了呢?

生:

(略)

2.同学们认为热在物体中是可以传递的,是吗?

3.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

(板书:

热的传递)

二、热传递的方式

(一)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1.大家看,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丝和金属片,一会,我们就用这些金属材料来代替平底锅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提问:

热在金属里会怎样传递呢?

3.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

4.桌面上有铁丝、铁片、金属汤勺、橡皮泥、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夹子。

利用这些材料请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并观察金属是怎样传递热的。

5.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并认真观察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6.实验前教师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垃圾筒里;加热的金属汤勺不能用手去摸,以免烫伤)

7.学生先汇报实验方案——经历实验过程——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8.小结: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幻灯片)这是一张正在加热水的图片,请大家猜想一下,热在液体中会怎样传递呢?

2.学生说出自己的假设或是自己的看法。

3.讨论:

老师这里就有一杯水,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呢?

大家知道水是无色透明而且会流动,加热后能否清楚地看到水的流动方向呢?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讨论与交流(往水里加东西)

4.介绍实验方法并演示实验。

(师在实验中强调酒精灯的火焰与加热物体烧杯之间的距离,外焰的温度最高)

5.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图作记录。

6.生观察、汇报、交流。

7.小结:

水受热后回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提问:

“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

(三)认识热辐射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和对流,其实,热还有一种传递方式,我们来看这几张图片(热辐射)

(烈日下的单杠等健身器材、烤焦的木板、冬天在太阳在取暖、炉火温暖了屋子……)

2.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4.讲述:

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

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巩固应用

1.在我们生活中,热的传递往往不是单一的方式传递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

2.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图,提问:

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家里,微波炉和电磁炉属于哪种热传递的方式呢?

【板书设计】

2.热的传递

温度高温度低热传导(固体)

热对流(液体、气体)

热辐射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设计实验,认识到热胀冷缩会导致物体体积发生变化。

3.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意识到热胀冷缩现象有利有弊。

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蜡烛、火柴、固体体胀演示器、酒精灯、火柴、红墨水、烧瓶、中间插玻璃管的胶塞、气球、水槽、记号笔、热水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开始,教师(出示蜡画):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喜欢吗?

2.“谁知道画是用什么怎样制作的?

”(板书:

蜡烛)

3.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画的过程。

4.“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

”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用蜡烛绘画,了解加热和冷却能使蜡烛的形态变化

1.“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

2.学生开始制作蜡画。

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

提示:

“做完的同学想一想: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3.“成功了吗?

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

(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4.“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

5.教师引导:

“蜡烛原来是什么形态?

”(板书:

固体)

“让火焰加热(板书:

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形态?

”(板书:

液体)

“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

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

箭头)

“为什么会凝固?

”(板书:

冷却)

6.“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

加热和冷却)”

7.加热和冷却使蜡烛的形态改变了。

刚才看到同学们在用蜡烛绘画时产生了一些碎蜡烛,有的同学的蜡烛已经很短了,扔掉挺可惜的,想一想:

怎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变废为宝,用好这些短蜡烛、碎蜡烛?

8.讲述:

利用短蜡烛、碎蜡烛可以制作新蜡烛,还可以制作彩色蜡烛。

三、课件

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转化。

四、拓展延伸

提问:

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形态也会产生相似的变化。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加热

蜡烛固体液体

冷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预测

1.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2.导入: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它们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板书:

体积

3.了解前概念:

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

二、实验探究,验证猜测

活动一:

演示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加热和冷却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个铜球(板书:

铜球),铜球加热和冷却,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演示。

2.学生在老师的监护下做演示实验。

“这是一个铁环,这是一个铜球,铜球恰好可以从铁环中间穿过(演示铜球能够穿过铁环)。

给铜球加热……”,“铜球还能够穿过铁环吗?

(学生试一试铜球能不能穿过铁环)将铜球放入凉水中冷却后再试,观察:

又发现什么?

3.“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铜球的什么改变了?

“铜球的体积改变了”(板书:

体积)

“体积是怎么改变的?

“没有加热的时候铜球恰好可以穿过铁环,说明铜球比较小;加热后铜球不能够穿过铁环了,说明铜球的体积胀大了”(板书:

热胀)

“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又能够穿越铁环,说明铜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

冷缩)。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热胀冷缩”。

4.小结:

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活动二:

水的加热和冷却,认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大家猜一猜:

水加热和冷却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2.老师介绍:

“这是一个装满了红色水的小瓶子,瓶盖上插了玻璃管;我们可以观察到玻璃管里的水位。

先把小瓶子放入热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受热,仔细观察玻璃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过一会儿,再把小瓶子放入冷水中,让小瓶子里的红水冷却,再仔细观察玻璃管里的水位有没有变化。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谁来说说,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认为水加热和冷却以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请说出你的理由!

5.“吸管里的水上升、下降,为什么说水的体积就发生改变了?

6.小结: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板书:

水)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活动三:

迁移方法,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出示空烧瓶)设疑:

这只烧瓶中有什么呢?

是的,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空气是否也具体相同的性质呢?

2.预测。

3.迁移实验方法。

我们怎么知道它受热或冷却时体积变化的情况呢?

看看这些材料(出示烧瓶、气球、水槽)再回忆刚才做的实验,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4.交流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

6.汇报小结。

归纳小结,揭示物体的热胀冷缩

在刚才的一系列实验探究中我们知道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板书:

热胀冷缩

三、科学阅读,情感教育

过渡:

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发明的。

1.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发明的吗?

2.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3.阅读《温度计的发明》,谈收获或感受。

4.视频介绍温度计的发展史。

四、联系生活,巩固运用

1.说一说热胀冷缩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播放视频:

浇水泥地时要切缝、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老师考考你:

你能让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吗?

师演示:

利用加热还可以弯曲玻璃管。

3.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回忆刚才的实验,你能告诉我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固体(铜球)加热膨胀

液体(水)体积热胀冷缩

气体(空气)冷却收缩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2.能够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并设计、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并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物质的散热和吸热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油、水、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等;温度计、同样大小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夏天常有这种情况,太阳落山后地面很热,于是人们总是喜欢在地上洒些水来降温;放在太阳底下的水缸被晒得发烫而水缸里的水却没怎么变热。

自然界中每一种物体都有吸热和散热的本领,每一种物体吸热的本领会一样吗?

散热的本领会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吸热和散热。

(板书:

吸热和散热)

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出示:

水和油

设计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对比实验

1.预测:

油和水谁吸热快,谁散热快?

我们怎么比较油和水的吸热本领?

2.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哪些相同条件?

(质量、同时加热、同样的热量、同样的容器、同时读温度计)

学生回答。

(适当板书)

3.讨论:

介绍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铁架台、温度计等,我们利用这些器材怎么做实验?

4.利用实验器材,我们怎样控制好同质量、同热量、同时读温度计?

不同的酒精灯,火力能控制的一样吗?

怎么办?

用同一个酒精灯,油、水同时放在上面。

火焰对着哪个部位?

对比用一个酒精灯加热与两个酒精灯加热,对火力大小的影响。

汇报。

(提示:

在这个实验中,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火力大小的不同,如何获得相同的热量值得学生思考,例如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把油和水放在一个三脚架上,用一个酒精灯加热,可以保证油和水获得相同的热量。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加严密、精确。

5.强调实验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

(安全、纪律、数据记录)

6.学生实验。

(1)组装仪器;

(2)记录加热前的温度;

(3)听从指令,同时加热、读数、记录。

7.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图。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你们组跟大家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火力?

读数?

8.小结:

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板书)

三、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和油这些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那同一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如何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同质量

同热量油快快

同时读温水慢慢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

1.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你会选择穿哪件T恤呢?

(PPT出示黑色、黄色、紫色、白色四种颜色的衣服)

2.为什么?

预设学生(黑色、黄色、紫色、白色,凉快、好看等)

3.他说白色吸热少,是不是这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不同颜色的吸热能力。

板书:

吸热

二、探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放热性能

1.猜一猜,你觉得谁的吸热本领最强?

2.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

给学生思考时间(预设:

把4种不同颜色的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看哪件衣服的温度比较高。

3.原来你是要把这四种颜色进行对比,真不错,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的材料。

出示一些实验材料(温度计、同样大小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

4.利用这几样材料,我们该如何去证明他们的吸热本领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全班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2)各组提出不同的意见。

(3)交流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6.PPT展示实验中的注意点,待各小组都清楚后开始实验。

注意事项:

(1)调节好每一根温度计在杯中的位置。

(2)记录下每种颜色的初始温度以便看出实际升高的温度。

(3)小组分工,一人观察一个温度计,一人做记录员,注意记录时间(5分钟)。

(4)在实验过程中请勿不停的摆动温度计,造成误差。

7.各小组完成实验。

8.大家实验都做完了,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

你们发现这两种颜色的吸热本领怎么样啊?

请每一组的组长来汇报一下。

黑板展示实验数据,由这些数据,你们发现什么了?

预设:

这两种颜色的吸热本领存在差别,黑色吸热能力最强,白色的吸热能力最弱。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1.谈话: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适当补充。

联系实际生活,找出生活中应用物体吸热、散热性能的例子。

体会利用科学知识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四、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同样的物体深色吸热快、浅色吸热慢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3.能够通过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6.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感受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

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

学生材料:

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玻璃片、盘子、冰块、深色铝制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试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认识水的不同形态

1.复习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2.借助课件认识水的三态,汇报并欣赏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

3.认识三态之间的转化。

二、模拟云、雨、露、霜的实验

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一)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猜测、交流

2.学生分组做实验:

先准备半杯热开水,再把一块冷玻璃罩在杯口,观察玻璃上是否有水珠。

3.汇报观察结果:

是否有水珠?

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

4.请将玻璃平拿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

这就是下雨。

5.小组讨论:

雨是怎么形成的?

6.汇报讨论结果:

雨是怎么形成的?

7.小结:

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

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

(二)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1.谈话:

见过霜吗?

霜是什么?

在什么温度下会出现霜?

2.学生汇报交流。

3.谈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霜的成因。

4.教师演示,讲解实验要求。

先把碎冰倒进干燥的易拉罐,罐内放入一支试管,在试管和罐内各放一支温度计,在碎冰中加入盐,在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

观察:

罐外是否有霜出现?

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测量温度。

6.小组讨论:

你发现了霜了吗?

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

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7.小组汇报:

8.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

(三)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学生猜测、交流

2.学生分组做实验:

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把一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小组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小组汇报:

5.小组讨论:

雾是怎么形成的?

6.小组汇报:

7.小结: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多春秋季出现。

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

总结:

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三.总结

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

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霜、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云、雾、雨、露(液态)

冰、雪、霜(固态)

水蒸气(气态)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讲述:

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二、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