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613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docx

大连海洋大学马哲复习资料单选题部分

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休谟B.爱因斯坦C.马克思D.康德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

A.科学技术的发展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哪些学说的合理思想(C)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D.理论联系思想

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8.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D.谢林和费希特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第一章

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没有“高尚的的理想”;D.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D)。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C.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先有建筑设计图,后进行建筑的做法:

(A)。

A.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B.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C.符合二元论原则;D.唯心主义一无论的体现

6.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因为(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8.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0.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1.客观实在性是(B)

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

C.存在的唯一特性D.意识的唯一特性

12.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D)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B.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生理过程

C.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3.事物的规律是(D)

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因而(B)

A.时空是一种纯粹的形式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空是度量物质运动的尺度D.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绝对的

1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静止是特殊形态的运动;

C.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D.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1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8.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宇宙即吾心”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D.上帝创造万物

19.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的观点(D)

A.形而上学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

20.“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观点属于(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21.意识的本质(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B)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2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主义

27.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C)

A.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A.合乎逻辑的;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诡辩论

29.“万物皆备于我”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C)

A.哲学就是世界观B.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世界是哲学的系统化.理论化

3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生;

C.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D.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2.“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3.“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4.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B)。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

C.能够超过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36.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3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8.世界观是(B)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人对人生的态度

3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C)

A.折衷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4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

42.古人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

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4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44.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观点认为意识是(B)

A.自然界运动过程的产物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物反映形式的产物D.创造世界的某种力量的产物

4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6.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

A.时间空间的特点是具体.可变的B.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变的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依赖人的存在D.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限的

4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都能办到。

”这是(B)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只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的观点

48.我国哲学家范缜说: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C)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50.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5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5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53.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5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5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5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57.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58.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5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D)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60.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C)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6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分离,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6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

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6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6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6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

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B)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6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67.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6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6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70.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C)

A.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1.“孰能生巧风吹草动”属于( D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72.说明事物间接联系的是(B)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D.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

7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7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是(D)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是(A)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C.量变就是质变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7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7.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78.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D.电闪雷鸣

7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80.说明事物间非本质联系的是(A)

A.一秧几瓜.一荚几豆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D.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

81.“一寸光阴一寸金”指的是(B)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

8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8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和演绎B.分析和综合

C.抽象和具体D.实践和认识

8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D)

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

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

86.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B)

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

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

87.“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A)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8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的(A)

A.发展过程及状态B.发展的总趋势

C.发展的内在动力D.发展的前进性运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题:

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D)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D)

A.知对行的指导作用B.没有知就没有行

C.知行并进D.先行后知,重在行

10.人们为了获得知识(C)

A.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11.牛顿说:

“假如我比别人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D)

A.知识来源于书本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

C.读书比实践重要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

12.“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3.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概念——判断——推理D.感觉——知觉——表象

14.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A.直接认识B.全面认识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15.感觉.知觉.表象,它们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6.概念.判断.推理是(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