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553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本教学设计就力图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为根本,以“动人”为研读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采用板块式设计,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另外,通过研究性阅读这一载体,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个性,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的读课文。

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交流资料

1、师:

今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

(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文成公主”)对于文成公主,你了解些什么?

(请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教师简要总结: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

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

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给国家带来了安定,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宁。

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这样的一位女性,我们心底里为她骄傲。

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课一开始,教师就以“今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一位伟大的女性。

”为开白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以一种“未成曲调先有的‘情’来感染学生。

接着以“这样的一位女性,我们心底里为她骄傲。

那么,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引入让学生在高涨热情地驱动下投入自主阅读中。

二、初读自悟,感知“动人”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4、自由汇报:

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1:

动人。

生2:

美丽。

生3:

动人。

5、教师小结:

是的,这是一个动人、美丽的故事。

【设计意图:

在初读环节中,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故事动人。

同时也推动自己情感的提升,展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通过“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来展示学生初读的成果,进而引出研读专题。

三、建立专题,感受“动人”

  1、师:

那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这故事的动人呢?

请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用序号标出,并想一想动人在哪?

划好地请先自己小声读一读,体会它的动人。

2、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作批注。

3、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几处说几处。

4、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地方。

(生自由说)

  5、师:

看来文中处处动人,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不过光说动人还不行,说话得有根据,接下来我们就选其中自认为最动人的地方去研究研究,可根据以下学习步骤:

自读理解——体会想象——交流展示——朗读深化,并注意结合当时的情境去体会。

【设计意图:

在阅读中引导探究学习,“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哪里看出它的动人?

”“选择一处研读,为什么动人?

”确立研读专题后,开展板块式研究性阅读。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体验到构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6、生自主探究,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

研读是学生独立研究教材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

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和理解,如学生的读,学生的对“动人”点的选择。

当然,同时教师也注意了正解价值观的导向。

  7、师:

好,你们是真正的从内心读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否概括一下“动人”在哪?

(生1:

远嫁他乡。

生2:

乐意远嫁他乡。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乐意远嫁他乡”)

  师:

还“动人”在哪里?

(生1:

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生2:

为西藏传播文明。

  师:

还动人在哪呢?

(生1:

一般的公主出嫁带的是金银财宝,她却带着……生2:

文成公主带着这些东西,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8、师补充,生交流。

【设计意图:

在研读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

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交流的真实性,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

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

9、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找到的“动人”之处。

10、指名读,师生评价。

   四、升华拓展,感悟“动人”

  师:

这个故事动人,这些都是因为谁而动人呢?

  生:

文成公主。

  师: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板书:

乐意远嫁他乡历尽辛苦传文明受到热烈欢迎,都是为了民族的团结,是的,她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憾。

  师:

再想想,我们是因为她的什么而动人呢?

(她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生1:

为了民族的团结不怕苦不怕远。

  师:

只是“苦”和“远”吗?

  生2:

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不惜牺牲自己。

  师小结:

文成公主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外交家。

其实我们的历史上像文成公主这样的伟大人物还有很多,千百年来为建设西藏,还有哪些人物做出了贡献呢?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了解他们的动人事迹。

【设计意图:

以促使学生“收集资料──推理假设──对照验证”等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

让科学方法论承载语文本体,为学生终生持续发展奠基。

五、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

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设计意图: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民间故事中,了解百姓传诵的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二是通过阅读本篇课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的有关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读一读。

【设计意图:

优美博大的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寓言、神话、传说等,是全人类的百科全书,是祖国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打开人类心灵世界的一扇窗口。

它讲述着普通人身边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告诉读者一个做人的道理,告诉读者怎样区分善恶,如何辨明是非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这些故事是广大群众的心声,给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所以人民爱听它,爱传它,使它富有生命力。

所以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非常有必要引领学生去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读一读。

当堂达标测试题:

一、我能读准字音。

可恶(wùè)宝藏(cángzàng)便(piánbiàn)宜

树干(gāngàn)头发(fàfā)肥(féihuí)壮

二、我知道应填哪个关联词语。

即使……也……如果……就……

A.()松赞干布去世了,我()要去看看。

B.()松赞干布去世了,我()不去了。

三、请你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

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乌鸦说

附测试题答案:

一、wùzàngpiángànfàféi

二、A.即使……也……B.如果……就……

三、“!

阅读链接-----资料平台

(一)文成公主进藏的传说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300多年了。

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藏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其中一个传说故事是这么说的: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和其他6位使者前去长安求婚.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

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

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

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

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

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

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的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

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相尽办法都未能穿成。

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道理。

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

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

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

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

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

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

藏王使者从一伴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

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来到青海的日月山,因为过了日月山山的另一边就是广袤的草原,完全没有了家乡的景象,在看看母亲走的时候送给她宝镜,想想母亲说的话:

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长安。

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看到八水绕长安的景象。

在看看眼前的茫茫的草原,不由的潸然泪下,把宝镜摔在地上。

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在此修建了日亭和月亭称也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

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

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

(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拉萨是一座独特的高原城市,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拉萨河北岸的广阔高原上,而城中的布达拉宫,犹如一座美丽的水晶宫,屹立在青藏高原上。

它从东到西长360米.从底到顶高达110余米。

它拔地直插云天的气势和强烈的色彩令人惊叹。

整个宫殿由白色部分——白宫和高耸在白宫上的红色部分——红宫组成。

在蓝色的天幕下,白台像飘浮着的白云把红台托起,加上那熠熠发光的金顶,更有人间仙境之感。

这颗明珠的诞生。

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它是藏汉和亲的一座纪念碑,是松赞干布为了迎接文成公主进藏而建造的。

现存的观音堂内;还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各边境民族都愿意结好唐政权。

吐蕃人(藏族先民)也不例外。

  吐蕃人的年轻首领松赞干布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杰出领袖。

他看到唐朝如此繁荣发达,就恨不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

因而他想到了和亲,如果能娶到唐朝的公主,两国的关系必然不同一般,藏族向汉族学习也就不成问题了。

因此,他果断地派出使臣,带着丰厚的聘礼到长安向唐朝皇帝求亲来了。

唐太宗对能说会道,仪表堂堂的吐蕃来使印象很不错,于是慨然应允了求亲之事。

答应尽快在唐朝公主中挑选才貌双全的女子嫁给松赞干布为妻。

然而,太宗没有想到的是,后宫中居然没有人自愿去吐蕃当王后。

尽管后宫中的女子们不太了解外界情况,但有关吐著的野蛮和落后的种种传闻,一传十,十传百,弄得人心惶惶。

所以,得知吐蕃王求亲,皇帝要挑选公主,大家非但不情愿,还暗暗祈求,千方躲避。

只有一位女子与众不同,别看她不言不语,心中可有主张,她,就是文成公主。

  她想;“唐朝虽强盛,皇上要操心的事却不少。

周边关系是一桩大事,边境不宁会成为皇上的心事,况且,从平日所读的书中,自己对吐蕃也略微有些了解,那里地域辽阔,风景优美,人民淳朴,只是落后了一些。

”思考再三,文成公主下决心为皇上分忧,远嫁西藏。

太宗大喜过望,正式召见了她。

他对官中居然还有一位如此秀丽可人、文静聪明的女子感到十分惊讶。

尽管有些后悔,但为了践约,他还是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送行仪式,并安排了宫娥、乐队和工匠以及家具用品、经史文籍和绫罗珠宝等丰厚嫁妆,派江夏郡王取道青海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早已迎候在青海。

文成公主看到自己未来的丈夫如此英俊有为,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一路上,藏民们载歌载舞,备上了最好的马匹和食物,文成公主十分感动。

终于到了拉萨,文成公主一眼就看见了布达拉宫,一座金碧光辉煌的宫殿,松赞干布特意为她修建的新王宫,一座豪华的气派丝毫不逊于唐朝长安的宫殿。

就在这新王宫里,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人们争相赶来观看婚礼的盛况,争相赞美王后的美丽和才艺。

婚后,松赞干布还请文成公主上观天文,下察地理。

文成公主在拉萨周围仔细地看了几遭,就对松赞干布说,拉萨有王都气象。

天空有如八幅金轮,吉祥无比;四周群山环绕,有如八瓣莲花。

只是中部地形不太好,看上去犹如仰卧的罗刹女,布达拉山和药王山就如罗刹女的两个挺立的奶子。

必须修筑宫殿和堡垒,以镇妖气,并在市中心相当于罗刹女心窝的地方修建寺庙,虔诚供奉我佛,那么妖气自会变成福气。

松赞干布听了文成公主的话以后,非常佩服公主的学识,于是派人在市中心修建大昭寺,并且以大昭寺为中心来修建街道民房。

当大昭寺修好之后,文成公主又在寺前亲手植了一棵柳树,至今犹存,人们称之为“唐柳”或“公主柳”。

后来,松赞干布的儿子可黎可足又效法父亲,前来中原求亲。

唐朝又把金城公主许给他,并立碑会盟,表示汉藏两族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由于会盟的是唐穆宗与可黎可足,他俩的关系又是舅甥关系,因此这块碑又叫“甥舅会盟碑”。

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世代友好的盟势以及会盟使臣的姓名及职位。

虽经1000多年的风雨,碑文仍然清晰可辨,这是汉藏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文成公主的到来,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西藏的面貌大为改观,藏汉和亲名留青史,它的“见证”——布达拉宫历经千载仍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上。

 (三)东教场辨认公主──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在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里,有一幅《东教场辨认公主》的壁画。

壁画描绘的是一则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说的:

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好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求和唐朝通婚。

他们派出的求婚使臣聚集在长安,恭候着皇帝的圣旨。

唐太宗决定把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嫁出去。

但是答应嫁给谁呢?

唐太宗采取了智慧比试的方法,决定择优许婚。

  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到长安的求婚使者是他的宰相禄东赞。

禄东赞已经顺利通过了四次比试。

第一试,用一根丝线穿过九曲明珠。

第二试,从一百匹公马和一百匹母马中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

第三试,一天之内吃完一百坛酒、一百只羊,再揉出一百张羊皮。

第四试,晚上入宫出宫不迷路。

第五试,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要求婚使者到东教场去,在三百位美女当中辨认出文成公主来。

这三百名美女身上的服装,头上的发式,身体的高矮都一模一样。

其他民族的使臣都失败了,聪明过人的禄东赞却得到了汉族老大娘的指点,说公主的两眉之间有一粒红痣,他就很顺利地认出了公主。

唐太宗非常高兴,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禄东赞的君主,二十五岁的吐蕃王松赞干布。

壁画画面上,可以看到东教场的西边站着一排美女,其中右起第四人是文成公主。

身穿民族服装的禄东赞正在细细辨认。

  “东教场辨认公主”,是一个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是文成公主经禄东赞求婚成功,嫁给了松赞干布却是历史的事实。

  松赞干布(617—650年)是吐蕃一位杰出的赞普(国王的意思)。

七世纪初期,他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他仰慕唐朝的文化,迎娶大唐公主,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先进的唐文化。

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的嫁妆准备就绪,唐太宗特派礼部尚书(礼部的最高长官。

礼部是隋唐时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职,以后历代相沿)江夏王李道宗,陪送公主入吐蕃。

随公主人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轻美貌能纺织善刺绣的侍女,一个乐队,还有许多能工巧匠。

他们有的乘车,有的骑马,簇拥在公主的前后左右。

为了公主的安全,还派出了一支衣甲鲜丽的卫队,为公主的仪仗增添了威武尊严。

随行的还有成队的骡马、骆驼,运载着丰富而华贵的嫁妆:

有各种傢具、器皿、珠宝饰物和绸缎绫罗,这些东西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强大;还有经史、诗文,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各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中原文化的精华。

此外,还有谷物的种子,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这些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公主信佛,还带去了佛经和一尊释迦牟尼的铜像。

……

  动身的时候,朝廷大臣都来送行,直送到长安城外的十里长亭。

文成公主一行辞别了送行的大臣,辞别了道旁依依惜别的百姓,带着增进汉藏两族人民情谊的崇高使命,浩浩荡荡离开了长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消息越过高山,越过草原,传到了青藏高原。

吐蕃人民以莫大的喜悦和兴奋,准备了很多的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来迎接公主。

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有这样一段歌词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

松赞干布特意从都城逻些(今拉萨)赶到河源的柏海(今鄂陵湖或札陵湖)来迎亲。

他以唐朝女婿的身份恭恭敬敬地拜见了皇叔李道宗。

文成公主盛装会见了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看到文成公主风度的高雅,服饰的华美,中原文物的丰富多彩,以及礼仪之讲究,仪仗之气派,羡慕不已。

行过迎亲礼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行向逻些城进发。

  643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的文成公主终于到达了逻些。

进入逻些,松赞干布陪同公主缓缓前进,乐队奏着欢快的曲子,经过最热闹的八角街。

这时候,逻些到处洋溢着一片欢乐。

附近居民穿着节日的盛装,万人空巷前来迎接这位为联系汉藏两族情谊、不远万里而来的赞磨(王后)。

松赞干布对他的亲信大臣说:

“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和中原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幸福了。

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

”他在逻些,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

直到现在,著名的布达拉宫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宫室洞穴,名为曲结竹普。

据说这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洞房。

而今进入洞穴,从被香烟熏得漆黑透亮的洞壁上,还隐约可以见到四周凿洞成壁的痕迹。

在幽暗的灯光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尼婆罗国(今尼泊尔)的公主,在文成公主之前嫁与松赞干布。

)以及禄东赞等人的塑像,个个栩栩如生。

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松赞干布联姻,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件大事。

从此以后,汉藏两族有了频繁的往来,藏族的文化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

文成公主人吐蕃以后,和松赞干布协力同心,为开发青藏高原做了很多事情。

吐蕃原来没有历法,文成公主教给吐蕃人民推行历法。

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松赞干布在她和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提倡佛教,在逻些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这两座寺庙,经历代修缮增建,而今已是庞大的建筑群,上覆金顶,辉煌壮观。

大殿正中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镀金铜佛像。

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仪态生动大方。

随公主入吐蕃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他们带去的乐器,也一直保存在大昭寺里,成为汉藏两族深厚情谊的见证。

公主还和她的侍女们教给吐蕃妇女纺织和刺绣的技术。

今天藏族妇女所织的毯子、毡垫等,据说就是文成公主所教。

松赞干布还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

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

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增派了养蚕、酿酒、造纸墨和制碾磨的工匠。

吐蕃的农业,受到汉族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开始平整土地,挖沟开畦,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品种……

文成公主入吐蕃后九年,松赞干布去世了。

文成公主继续留在吐蕃,先后在吐蕃生活了四十个春秋,直到680年,才与世长辞。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民崇敬她,怀念她,把她的生日(藏历十月十五日)和到达逻些的日子(藏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万民欢庆的节日,把她到过的地方,看作圣洁的地方。

象所有为人民做过好事的杰出人物一样,文成公主的事迹在人们的广泛传布中逐渐神话化了。

直到今天,西藏有很多戏剧演出她的传奇故事,有许多民谣歌唱她的卓越功勋。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