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共4篇.docx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共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共4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万能说课稿共4篇
篇一:
高中历史说课稿:
《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范文
高中历史说课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
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
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
好学教育:
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
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
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
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
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好学教育:
利用多媒体显示:
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
冷战
1.冷战的含义:
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
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
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
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
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
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
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
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
正方:
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
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
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
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轻松掌握本课知识。
(略)
篇二:
高中历史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2.三维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
之后设置
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小组讨论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
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而难点呢,是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
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法学法)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此次教学方式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
"播放《汉武大帝-董仲舒谒见汉武帝》"罢
黜百家杂学而独尊儒术,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构建对西汉时期政治局面的初步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汉初无为而治的特点。
紧接着引导学
生通过教材阅读史实材料,分析从"无为"到"有为"的必然趋势。
在这里老师设问:
"什么是无为而治?
"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
引导学生放宽眼界,联系古今,思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联系。
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的第二块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时,用多媒体展示
董仲舒图像,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回顾上堂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者、思想主张以及可行性。
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在提高学生自
主性上,在此环节采取辩论的方式,就"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及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
从而鼓励学生展现归纳阅读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能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新旧儒学思想的不同,培养质疑的能力。
3、在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大块,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认识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创造良好氛围,在共同总结中查漏补缺。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
头
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
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
个漫长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
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
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
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
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
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
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
(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
美国、苏联。
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
(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
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
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
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
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
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
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
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
问是哪一洋?
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
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
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
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
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
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
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
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
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美苏争霸
一、争霸的原因
二、争霸的概况(以表格的形式表示美苏争霸的概况)
三、争霸的影响
7、总结与反馈主要任务:
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d.对中国进一步军事威胁,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2、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
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
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的变化d
4、以下关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美国方面b.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c.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d.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五、课堂延伸
前段时间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太地区,布什政府对亚太地区战略关系重新进行调整,请结合当前国际关系,查找相关资料,谈一谈当前的中美关系,并预测中美关系的发展。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最后,总结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二)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篇三:
高中历史说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二教材专题四第一课的内容。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史的进程。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我预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
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
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
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课的重难点。
由于三民主义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而对于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鉴于其理论性较强,还需辩证地分析,对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过高,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教法分析: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2、表格比较分析法:
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3、谈话引导法:
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往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课导入中,我采用谈话法,同学生聊聊国庆60周年的庆典仪式,并出示一幅图片,同时抛出问题:
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
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以此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后,进入第一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
这一目内容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设计一个表格,请学生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几个方面去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在了解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第一,创立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第二,孙中山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