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4829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1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docx

苏教版四年级秋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0

苏教版四年级2015年秋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1、教学内容:

1、统计表

2、条形统计图

3、求平均数

4、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

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课时安排

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6课时

2、运动与身体变化1课时

课题

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0~P41例1、“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学会填写统计表,认识一格可以表示多少个数量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3、经历观察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懂得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据,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

引导:

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

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

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

(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

说一说

 

二、学习新知

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呈现例1的统计表

引导:

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

2、呈现例1条形统计图。

引导讨论:

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

提问:

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

追问:

这幅条形统计图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

汇报交流。

追问:

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

小结方法。

3、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

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看出来?

4、认识特点。

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互相说一说。

5、回顾、反思。

谈话: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识了什么?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更形象地表示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学生填表。

交流统计表的数据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

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学生描图。

 

交流条形统计图的数据

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的数据的?

交流:

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1“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

(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4)引导:

根据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完成P44练习七第1题。

读题。

提问:

统计图的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

纵轴上1格表示多少?

讨论题中的问题。

各小组按要求开展调查活动。

组织交流:

说说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交流:

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了哪些数据?

这一星期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P36~P37T1~T4

课题

分段整理数据【2】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2~P43例2、“练一练”和P44“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都有校服,想想你们的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我们在做校服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3、瞧,这是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

(出示书42页例2身高记录单)

 

学生口答:

测量身高、胸围等。

 

二、教学新课

 

1、提问:

从记录单中你知道了什么?

2、为方便厂家生产校服,我们把校服分为大、中、小三号,(出示图片:

小号身高130—139厘米,中号身高140—149厘米,大号身高150—159厘米)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

1、你们认为用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作好分工,看哪组整理得既快又好。

谈话:

我们能把“正”字记录单送给厂家吗?

还要做什么?

(板书:

制作统计表)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3、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

说明:

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

提问:

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谈话:

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

分析数据)

4、回想一下:

刚才我们是如何来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

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

生答:

学生总数和每个学生的身高。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分段进行整理,并发表意见。

学生分组合作,汇报统计结果。

学生回答后打开书填写统计表。

学生回答:

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整理分段的数据有无错误。

 

生答:

每种型号的服装做多少套?

一共做多少套?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回答:

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谈话:

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1、要求学生做P43“练一练”

(1)了解题意。

(2)小组活动

分小组调查、整理数据。

(3)全班统计

(4)分析数据

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

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分段整理。

完成统计表。

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全班共同交流统计的结果。

 

四、课堂作业

1、要求学生做P44“练习七”第2题。

2、补充习题P38~P39T1~T3

五、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谈谈。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3】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P46“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教学准备

统计图(表),课前调查我国在第24—30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我们这两节课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还根据问题需要进行分段统计,用统计表表示结果。

今天主要练习统计的内容。

通过练习,要能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一步学会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还要学会自己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完成统计。

二、图表练习

1.P45“练习七”第3题。

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我国四条主要河流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

出示题中的统计图,提问:

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什么?

横轴上1格表示多少千米?

为什么横轴上刻度的最大值要定为7000?

说说用统计图表示题中的数据有什么好处。

2.P45“练习七”第4题。

了解题目要求。

说说是怎样收集到这些数据的,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展示、交流学生作业。

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P46“练习七”第5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每个同学单脚站立的时间。

说说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并展示记录的数据。

说说怎样对小组里同学单脚站立的持续时间进行整理,可以分几段进行整理。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并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观察表中数据,分别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对不同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和分析。

 

学生说一说

 

学生绘制表示其他三条河流长度的直条。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学生说一说:

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完成P40~P41“补充习题”第1~3题

课题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课【4】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P48“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继续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

2、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统计图(表)、1元硬币、滴管、一块干抹布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我们已经学习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又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节课就按上面的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学生回答: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二、调查统计

1、P46“练习七”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学期阅读了几本课外书,再讨论如果要了解班级同学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可以怎样做。

明确:

为了方便收集数据可以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出示题中的调查表,让学生说说调查表中有哪几个项目,可以怎样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填写统计表

展示和交流。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2.P47“练习七”第7题。

了解题目要求。

出示调查表,让学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结果,

(1)

(2)

(3)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书上的统计表。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并对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作出评价,提出一些改变不良习惯、注意用眼卫生的建议。

学生说一说阅读课外书的阅读情况。

 

学生自己收集数据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说说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怎样根据要调查的内容设计调查表。

 

学生独立收集数据

 

组织交流,让学生展示调查得到的数据,着重说说是怎样用调查表收集数据的,怎样整理和汇总数据的。

三、“动手做”

通过示范向学生说明操作方法,以及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估一估像这样往1元的硬币上滴水,最多可以滴多少滴。

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组织交流,比较每次实验的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

(如每次实验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最多能滴的滴数都差不多。

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实验结果,选择哪个数比较合适。

学生动手操作做用一个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四、学习“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说说每幅图表示的是什么,分别是用什么来表示数量的,可以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有特色的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统计和活动,你了解了些什么?

通过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课题

平均数【5】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9~P51例3、“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初步学会用图形直观或具体数据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寻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活动,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反映;了解平均数在统计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两幅统计图(见例3)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

媒体出示:

P49例3的情景图:

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

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

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比赛开始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男生,女生的套圈情况屏幕出示P49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A:

各1人,每人套中个数不同

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李小刚,第一个出场的女生是吴燕。

仔细观察直条,你知道了什么?

B:

两组人数相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数不同

第2,3个出场的男生是张明,王宇,女生分别是刘晓娟,史敏敏,比较男生,女生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

C:

两组人数不同,每组中每人套中个数也不同

第4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4,5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小红,小芳(完整条形图)比赛结束。

提问:

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你想怎样比较?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3种情况:

揭题:

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字的总体水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

1.单独出示第一组男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你会把男生每人套中个数“匀一匀”,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吗?

根据学生回答,在原图旁复制一张统计图,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说明:

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数变得一样多,这一过程我们叫它“移多补少”。

(2)看图说一说: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

这里的“7”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吗?

2.单独出示第一组女生的套圈成绩统计图。

(1)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来“匀一匀”。

让学生观察图中数据,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课件演示。

(2)看图说一说: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

(3)追问:

这里的“6”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吗?

3.同时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统计图。

(1)启发:

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7+9+5=21(个)

10+4+7+3=24(个)

 21÷3=7(个)

24÷4=6(个)

(2)让学生对照算式解释自己的算法。

揭示求平均数的第二种方法:

“求和平分”。

(3)结合统计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和平分”的算理。

(4)解决问题:

这一组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

 

学生回答:

比个人成绩,套同样多的圈,谁套中的朵谁就准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男生,女生人数相同,可以比男生女生套中的总数

 

全班讨论,你是怎样判断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这里的“7”并不是指每个男生真的都套中了7个,它是把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男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这里的“6”也不是指每个女生真的都套中了6个,它是把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进行“移多补少”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它表示的是这一组女生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三、变式练习

1.做P50“练一练”

(1)出示图:

3个笔筒,分别有6、7、5支笔。

口答:

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这个平均数的?

(可以“移多补少”,也可以“求和平分”。

(2)变一变:

出示7个笔筒,分别有1、3、7、6、4、9、5支笔。

继续口答:

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

追问:

现在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

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

当数据比较复杂时,通常用“求和平分”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2.做P51“练习八”第1题。

(1)出示图:

小丽有3根丝带。

估一估: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根据估计结果依次判断: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有可能是24厘米吗?

有可能是14厘米吗?

(使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这3根丝带的平均长度究竟是多少呢?

  

(2)变一变:

如果如果第1根丝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还会是18厘米吗?

会怎样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验证。

再变一变:

如果第2根丝带的长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

现在你又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一组数据中的任何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3)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

 

动笔算一算。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结果。

四、实际应用

我们身边的平均数:

根据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提出一组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一个小组6为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高?

哪些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矮?

2.P51第3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3.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就是说全班所有的男生都比女生高,这样理解对吗?

4.全班体重最重的同学是46千克,体重最轻的同学是28千克,请你估计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可能是多少千克?

说一说你估计的理由。

5、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在小河里游泳会有危险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

说说你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1、P51“练习八”第2、4题

2、P44~P45第1~7题。

【板书设计】【1】平均数

6+9+7+6=28(个)28÷4=7(个)

10+4+7+5+4=30(个)30÷5=6(个)

【教学反思】【1】

 

课题

平均数练习课【6】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P53“练习八”第5~10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记录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回顾整理,深化理解

1、回顾、交流

引导:

我们这两节课学习了平均数,你能举一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哪位同学来举个平均数的例子?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

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小结:

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有两种方法。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2、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P52“练习八”第5题。

 

学生举例

学生交流回答: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二、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1、P52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回答第

(1)题,明确:

平均每个小组植树的棵树在6棵和10棵之间。

再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并通过计算检验。

组织交流,让学生具体说说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

2、P52练习八第7题。

引导学生讨论:

题中的5个橘子是怎样得到的?

任意取出5个橘子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可以根据任意取出的5个橘子质量的平均数,来推算一箱橘子的质量?

反馈交流。

说说算出的一箱橘子的质量表示什么,它与这箱橘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

3、P53练习八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

甲、乙、丙三人在这6场比赛中各上场多少场,怎样比较三人在6场比赛中的表现。

4、P53练习八第9题。

先读一读第53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比赛时是怎样计算选手成绩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出示题目,找出7位评委评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规则算出吴萌诗歌朗诵比赛的最终得分。

反馈交流。

算一算,如果不用这一方法计算,吴萌的平均成绩应该是多少分。

说说两次计算的成绩相差多少,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和小组里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组织交流。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求出平均数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中是怎样估计一箱橘子的质量的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学生分别口算出三人每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

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学生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算一算平均分

学生回答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平均数的内容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P46~P47第1~5题

【板书设计】【2】求平均数练习

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两种方法:

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课题

●运动与身体变化【7】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P55综合与实践“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