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470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 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 特征型教学练案.docx

届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特征型教学练案

2013届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系列05特征型教学练案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特征型历史试题?

特征(特点、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但一般是指内在实质。

特征型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二.特征型历史试题的主要类别

1.历史事件特征型:

历史事件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

2.历史措施特征型:

历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

3.历史阶段特征型:

历史阶段的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

由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

4.历史人物特征型:

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思想主张、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

三.特征型历史试题的设问常用语

历史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四.特征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模板(答题思路)

1.答题模板一:

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

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

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

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2.答题模板二:

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

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角度:

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角度:

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

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扬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3.答题模板三:

从历史特点的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

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

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应的特点。

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2012年高考真题精选演练】

一.高考真题精选演练

01.(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2)

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02.(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7)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漫画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呜呼鲁民呜呼圣地》B.《蜿蜒南下》C.《国破山河在》D.《支持的住吗》

0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04.(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

……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05.(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06.(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07.(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08.(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09.(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10.(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1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6)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

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

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12.(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

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13.(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4.(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3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

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

“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12分)

 

15.(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7分)

 

二.精选演练答案解析

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南北朝以来,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07.

(2)特点:

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原因: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课本相关知识归纳】

一.必修一

(一)东西方古代政治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从夏朝开始的“家天下”制度的特点: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王权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商朝的统治特点(前16世纪——前11世纪):

①有文字可考历史的开始。

②奴隶制度的残酷性:

人牲、人殉。

③政治统治最突出特点:

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

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5)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正妻生的大儿子,是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是妾生的儿子,是小宗,庶子进行分封,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6)郡县制的特点:

①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后者是间接的管理)。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7)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

无法独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②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分工明确):

“九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还设置宦官。

(8)秦朝时期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开创皇帝制度:

皇权至高无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皇帝独尊)。

②建立“三公九卿”制。

③大臣参政方式——“朝议”(以后的政事堂)。

(9)察举制的特征:

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10)军机处的构特点(简、速、密):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是皇帝信任的满、汉大臣,遇军国大事只能商议和遵旨照办,无决策权);②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③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政治决策封

闭性的特征更明显。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古代希腊的地理特点:

①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

②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

③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2)古代希腊城邦(国家)的特点:

①各城邦十分珍视独立自治,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姿态。

②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公民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③由于十分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在保卫城邦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

④各城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如遵守太阳神谕,参加奥林匹亚竞技)。

⑤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⑥城邦也是希腊的文化中心,希腊人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古希腊城邦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简言之,古希腊城邦特点可概括为:

政治分立;公民积极;风俗语言,基本一致;贸易活跃;文化繁荣;多元一体(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

(3)梭伦改革的特点:

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中庸政治)。

(4)古代中国政治和古代希腊政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①古代中国是大河流域文明,属于农业型经济,思想观念上封闭、保守、压抑为主,政治总特征是由分散走向统一,呈现专制主义特点,人民处于无权的臣民地位。

②古代希腊是海洋文明,属于商业型经济,思想观念上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政治总特征是小国寡民、彼此分立的城邦,呈现民主政治特点,城邦公民获得了平等参政的权利。

(5)《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它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其中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

(6)罗马公民法的特点:

①对象上,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②程序上,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③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公民法:

适用罗马公民;呆板;侧重公法)

(7)罗马万民法的特点:

①对象上,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程序上,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③内容上,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万民法:

适用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即罗马人和外邦人;灵活;侧重私法)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

1.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①自发性、形式多样;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后发展为逼蒋抗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群众基础广);②采取党外合作方式;③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复杂(没有双方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共同组织);④处在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第二种归纳:

①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只是一次反抗力量的联合。

③国共双方在统一战线中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④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指导路线。

⑤中共的领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3)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特点:

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部抗战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①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③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④反封建主义统治的同时反对资本主义侵略;⑤是同时期亚洲革命风暴的一部分;⑥利用外来宗教组织发动民众起来斗争。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两面性”(黑暗和光明)特点:

①黑暗:

民国初年,中国政局动荡战祸连绵。

②光明:

辛亥革命不仅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形式,而且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民族工业灵敏地捕捉到一战期间这一稍纵即逝的千载良机,赢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而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开始至关重要。

3.中国现代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1)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特点:

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形成与确立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①政党地位:

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现代中国的外交

(1)“求同存异”方针在思想方法上的特点: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2)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

①新型国家关系:

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②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它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三)世界近现代政治

1.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1)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特点:

①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②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③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2)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②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③内阁对议会负责;④选举权的扩大;⑤内阁权力膨胀,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3)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体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架构特点:

实行联邦总统制的共和政体;中央集权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

选举和议会立法。

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的特点:

①从空想到科学;②由理论到实践;③由理想到现实④由一国到多国;⑤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2)第二国际的特点:

组织比较松散(不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工人阶级政党是独立自主的);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

(3)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取得了革命胜利。

②从革命的道路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从革命的阶段性来看,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

④从革命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夺权。

3.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阶段特征:

①从二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世界政治由二战中后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②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了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在60年代中后期解体;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

国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③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④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

(2)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①队伍和影响不断扩大,不结盟国家会议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最大的国际讲坛。

②斗争矛头由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转变为反对霸权主义。

③斗争范围由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域。

④不结盟运动内部一直存在着分歧和各种消极因素,但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使不结盟运动继续发展壮大。

(3)“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总特点:

总趋势走向缓和,局部地区出现紧张,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这一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①这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必修二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

1.古代中国的农业

(1)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组织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