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docx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下载2011年2月26日
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
2、学?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
?
?
?
?
?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
?
?
[教学时数]?
?
三教时?
?
?
?
?
?
?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
?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
?
?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
?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
?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
?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
?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
二、指导预习。
?
?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
?
1?
?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
?
2?
?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
?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
?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
?
1绯(fēi)红:
鲜红。
?
?
?
?
?
2宛如:
好像。
?
?
3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
?
4遗民:
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
?
6陌(mò)生:
不熟悉。
?
?
?
?
?
?
7畸(jī)形:
不正常的形状。
?
?
8不逊(xùn):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
?
9匿名(nì):
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
?
?
10疑惑: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
11杳(yǎo):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
?
?
?
12瞥(piē)见:
很快地看一下。
?
?
13精通:
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
?
?
?
?
?
?
?
14喝(hè)彩:
大声叫好。
?
?
15决意:
拿定主意,。
?
?
?
17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
?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
?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
?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
?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
?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
?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
?
?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
?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
?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
?
板书段意: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
五、布置作业。
?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
2、?
完成“理解?
?
分析”题一、二。
?
?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
?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
?
明确:
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
?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
?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
?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
?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
?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
?
3?
?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
4?
?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
?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
?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
?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
?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
?
?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
?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
?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
?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
?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
?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
?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
?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
?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
?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
?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
?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
?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
?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
?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
?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
?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
?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
?
七、布置作业。
?
?
1?
?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
?
2?
?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
?
第三教时?
?
[教学要点]?
?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
?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
?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
说明了些什么?
?
?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
?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
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
?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
?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
?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
?
总结:
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
?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
?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
?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
?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
?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
?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
?
四、布置作业。
?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
?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
2、《我的母亲》
一.?
教学目标:
?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
二.?
教学重点、难点:
?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
三.?
教学安排:
2课时。
?
四.?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
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
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
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
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
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