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379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docx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变化复杂得多。

全球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

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教材中列举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为的是说明一个问题:

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

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

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

围绕这个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择了一个“案例”,以增强思考性和实证性。

“活动”的设计比较开放,一方面通过科学家的预测,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部分预测的线索,让他们自主探究。

“案例”的选择,事实材料比较具体,让学生能够理解。

但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巨大和严重性是宏观、大范围而又不易觉察的变化,容易让学生感到与己无关。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谈起,“活动”的设计也应围绕着这个主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师:

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生:

(学生回答)

师: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

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

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

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师:

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

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

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师:

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生:

不是。

师: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

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师:

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

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师:

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投影)P49图2.25和图2.26

师:

请大家看图2.25。

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

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

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生:

(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

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师:

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合作探究)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

师:

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

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

很好。

如果从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

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师:

下面大家做第50页读图思考:

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生:

(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师:

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阅读P50“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内容,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

生:

(阅读,讨论,回答)

师:

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

全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再一起做P50活动1。

(投影)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思考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

为什么?

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

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生:

(分组合作探究)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

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

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师:

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生:

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

(过渡)

师:

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投影)图2.28“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

师:

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师:

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生:

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

师:

很好。

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

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

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生:

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师:

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

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

影响农业的生产。

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

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师:

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生:

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

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师:

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

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

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

(过渡)

师: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师: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

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生:

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师:

我们来看P53活动3。

(投影)活动3背景资料内容

师:

思考:

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

生:

主要有两个。

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

(投影)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

(2)与同学讨论:

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师:

请大家先阅读第54页的“阅读”部分: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再来回答。

生:

(1)(合作探究,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

生:

(2)(分别详尽叙述)……

师:

还有哪些适应对策?

生:

培养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生:

政策手段:

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生:

技术手段:

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生:

(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

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

小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练习:

1.二十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2.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2.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的生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

活动2——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

探究内容:

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

探究办法、过程:

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探究结果:

撰写一篇小论文。

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培养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城市热岛环流的分析之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过程与方法

1.在所学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原因。

2.以探究学习方式进行问题研究。

从等温线分布图中发现问题,从景观图片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讨论问题会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2005年2月19日,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

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市民也发现,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雪花飘落在绿色的树叶和盛开的花瓣上,白茫茫的银装顿时让色彩斑斓的地方变成了北国风光。

遗憾油然而生,成都城区虽然飘落着同样的雪花,但城市像一个“火炉”,雪不着地就没影了。

为什么雪花不给城里人玩耍的机会呢?

(来源: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http:

//?

?

四川在线2005-02-2607:

02:

20)

生:

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师:

正确。

四川省专业气象台预报员吴德仁说,降雪当天,郊区最低气温降到了0℃,但城区温度却保持在2℃左右。

所以,市民在城外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雪花飘落到城区时,城里2℃的温度使雪花瞬间化成了水。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就是:

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板书)问题研究为什么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投影)课题研究思路:

师:

请大家按照投影上的课题研究思路来展开研究。

(投影——资料1)图2.29“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资料分析: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

2.总结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师:

上个星期日我们请家住市中心的几个同学和家住郊区的几个同学分别在早上8:

00、下午14:

00、晚上20:

00同时测量居住地附近的气温。

请大家上台展示。

生:

(分别上台展示测量结果)

(投影表格)教师同时录入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并演示出来。

地点

气温(℃)

时间

市中心

距市中心5km

(市中心外围)

距市中心10km

(近郊)

距市中心15km

(近郊)

8:

00

14:

00

20:

00

师:

(按市中心到远郊的顺序及时间的顺序,把学生测得的气温数据列表比较)请大家看投影图示,读图分析。

同时,再对照我们同学测得的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气温数据,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

(分组合作讨论)1.图中气温曲线的特点是:

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郊区,城郊居民区的气温高于农田。

生:

(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热岛效应:

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过渡)

师:

大家分析得很准确。

每当炎炎烈日之下,我们忍受着城市里的高温酷暑,切身的体会使我们不由得要问: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请看投影,分析资料。

(投影——资料2)图2.30、图2.31,资料分析:

1.对比以上两幅图片,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2.除了照片上提示的原因外,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生:

(合作讨论)1.地表覆被的不同是城市热岛产生的一个原因。

生:

(合作讨论,参考课前收集资料)2.盛夏季节,城市里热浪滚滚,到了郊区,人们明显感到凉爽了许多。

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燃料中的化学能大部分转换成机械能、电能,其余的则转化为热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

大城市有几十万辆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

城市中的建筑物鳞次栉比,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

城市的建筑物和深色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

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

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

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

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田野气温高。

城市有许多高楼大厦。

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组成了庞大的人造屏障,当较冷的空气从郊区流向城市里,这些人造屏障就会阻挡空气的流动,这样大部分冷空气就被阻挡在城市外面。

这也是造成城市比郊区气温高的原因。

“热岛”的强度通常和城市大小有关。

几万到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相差2~3℃;数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市区和郊区相差3~5℃;而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市区和郊区气温可相差5℃以上。

“热岛效应”反过来又使城市耗电及用水量大增,夏天要想降低1℃比冬天升高1℃用电量要大得多。

这样,又要耗掉大量能源,造成更多废热,进一步加强“热岛效应”及其他气候效应。

师:

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

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

还有,晴天的夜间城市上空常有逆温层存在,它阻碍了热量向高空扩散。

(投影——资料3)图2.32,资料分析:

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这种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3.还会产生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

(分组合作讨论)1.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的气温,冷热不均造成市区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向郊区扩散,近地面形成较低气压;郊区气温较低的大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较高气压,大气向气压较低的市中心扩散。

这样就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大气的热力环流。

师:

请大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绘制出城市和近郊大气流动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绘图)

师:

(对学生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这种环流对城市大气污染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

(分组合作讨论)2.城市的热岛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城市好像一个“热岛”,热气不断上升,形成一个低压区,郊区的冷空气向市区侵入,将郊区工厂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市区,加上城区污染源又多,城郊和城区的污染物都向市中心集中,而原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也随之重新聚集在城市上空,持久不散。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所影响的高度一般只能达到地面以上100~300米的低空,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市中心往往成了城市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最高区,形成远比郊区严重的大气污染。

生:

(分组合作讨论)3.热岛效应在某些地区也有好处。

比如在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

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

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生:

(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集中于市区,容易形成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雾等,所以城市雾气多。

生:

(分组合作讨论)3.城市的热岛效应威胁着市民的生活和健康,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生:

(分组合作讨论)3.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夏季因中暑而叫急救车上医院的人数增加。

生:

(分组合作讨论)3.美国宇航局的一项新卫星观测结果证实,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降雨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城市化给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谢泼德及其同事对美国宇航局“热带降雨测量”卫星观测数据的分析显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顺风地带的月平均降雨次数要比顶风区域多28%,在某些城市甚至高出51%。

他们还发现,城市顺风地带的最高降雨强度,平均比顶风区域高出48%~116%。

由于城市热岛有利于空气对流,在城市,出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也比郊区多。

生:

(分组合作讨论)3.由于城市化对气候的这些影响,城市气候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说,在寒冷地区,城市的热量资源有所改善。

在炎热地区,则更加剧了高温危害。

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生:

(分组合作讨论)4.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过渡)

师: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是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讨论了城市热岛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

下面,请你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对应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从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去考虑,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建议。

生:

(分组合作探究)高纬都市区可采深色建筑以增强热岛效应。

(如北欧等高纬度地区,都市热岛效应对都市较为有利:

因温度较高,冬季积雪较少,可节省清雪费用,可减少暖气消耗)

低纬度地区应避免建造玻璃帷幕式建筑,以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以免耗费冷气空调资源。

生:

(分组合作探究)现在热岛的防治和城市的整个规划是非常有关系的。

要逐步改善城市的布局,统筹安排工厂区和居民区,高层建筑不宜太密集,使风易于穿过市区。

生:

(分组合作探究)还应尽可能地避免使人口特别密集。

生:

(分组合作探究)防治热岛效应应注意到房屋形状的设计、通风的问题。

在整个居民生活用的设施在散热方面统一规划,也会降低热岛效应的问题。

生:

(分组合作探究)热岛的效应之所以这么突出,原因就之一是污染。

污染就好像一个暖盖一样,这样一个暖盖使得下面的空气无法散发出去,就相当于一个温室的问题,更可以加重暖盖的效应。

减少污染,使大气更透明一些,热岛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缓解。

生:

(分组合作探究)重新确立交通体系,抑制车辆的废热排放量、改进铺路材料,增强路面的透水性等。

环境省的测算表明,如果建筑物的废热排放量减少一半、铺设保水性材料道路的普及率达到50%、有50%的建筑物实现楼顶绿化,城市市区的气温将下降0.7℃,气温超过30℃的天数也将减少21.3%。

生:

(分组合作探究)严禁填湖行为,扩大水域面积,有助于降低炎夏热度。

生:

(分组合作探究)对传统工业结构进行改造;

生:

(分组合作探究)建设高层楼房时有义务确保相应的绿化面积。

生:

(分组合作探究)国内外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减少“热岛效应”的方法。

现在,许多城市都认识到“造绿”是改善城市“气候岛效应”的好办法。

削弱热岛效应,专家认为要从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做起:

增加绿地面积,在路边、花园和屋顶植树种草,通过植物吸收热量。

生:

(分组合作探究)广东省政协委员梁国昭认为,尽管广州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