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76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docx

心理辅导的意义及方法

心理辅导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

”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现代中学生是推动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充分体现:

1、发展性功能促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今后全面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预防性功能并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才需心理辅导。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生活的经验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这一特点,而提供的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它可以帮助学生度过身心剧变的青春期,可以坚强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和挫折,以免出现由于无知和缺少准备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失误和精神疾患。

3、补救性功能它是针对学生中已经产生现实问题即轻度的心理障碍而提供心理咨询,它重在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重建自信性。

而医院的精神治疗,主要是对精神疾病,如分裂症、强迫症的专门治疗。

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

“有了心理障碍才开展心理辅导”;

“需要心理咨询的是有了精神病。

学困生的辅导

教育的过程

1、“让学困生抬起头来。

甲某是一个懂道理的学生,每次和他交流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能得到明显的进步。

一次交流,发现他很有上进心,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虽然嘴上不承认,但是他内心并不自信。

抓住这一点,我让他从尽量少让老师批评入手。

他一有进步,我就及时抓住了他的的“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

几周后,他的状态有所好转,再也不迟到了,上课也能听点课,除了有时打瞌睡,课堂上再也没有其他违纪现象,能够及时上缴各课作业。

这样的状态对他本人来讲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实践中,我首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视后进生,而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一旦他们切实感到老师在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自觉接受帮助,从而达到转化目的。

“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时我们也极害怕别人的指责。

”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

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

3、教师协作,同学帮助

为了不断督促甲某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

不歧视跟班留级后的他,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

在分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半个学期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就有了提高,学习兴趣也比以前较浓,由于自己的进步,他心情比以前愉快多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4、与家长沟通

在教育甲某同学的同时,我还常与他的家长联系,委婉地向他们建议,希望他们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譬如在我与黄某关于如何与同学相处的话题深谈了以后,我又和他的母亲联系,希望她在家里对孩子也如此教育,她表示愿意配合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现在她有空也会来学校问问孩子的情况,并和教师联系。

学生常常担心老师和自己的家长联系,特别是学困生更惧怕班主任给自己的家长打电话,甚至把这个行为成为打小报告。

但是通过注意掌握家校联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在在真正关心他,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4、多给他一些“机会”

首先因为“学困生”的行为、情绪、心理调控等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不良或障碍,所以他们犯错、发生“事故”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譬如他每次犯错后,我除了必要的批评外都给他提供改正的“机会”,让他将功补过,并告诉他老师相信他、他也要相信自己。

其次,对这类学生,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为班级做贡献的“机会”。

尽管我们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实上,“学困生”的机会几乎很少,管同学、表扬等各种机会很少、甚至没有。

我就让甲某同学担任课代表。

因为这任务是一剂唤起他责任感的良药,他也很看重这机会,做得也较认真。

 

 

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指导自己,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我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采用从班主任角度出发的心理辅导方法,以及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心理自我调节的辅导方法,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平等的谈话式的辅导方法

谈话教育是一门艺术。

掌握好这门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每次找学生谈话前,先把握好学生当时的实际心理,是揣测的、防御的、恐惧的、沮丧的、或对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活动,采用相应的对策,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①放松学生的情绪。

热情地对待谈话的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可以从学生特长、爱好,拉家常引出主题,慢慢地引入正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谈话自然、和谐进来。

②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学生心理的伸缩变化,随机应变,恰当处理,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协调到协调。

③巧妙启发学生开口谈话,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师不能单纯地讲理、训诫、批评,从而剥夺学生的说话机会,使学生反感,失掉辅导作用。

④向学生提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模仿认同。

⑤善于选择场合。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场合,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2.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卫生讲座式的辅导方法

运用班会进行集体教育。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开展适当的讲座。

3.联合式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是学生的又一重要课堂,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形成一致的教育声音,才会取得教育的最大效果。

开家长会,应该向家长渗透有关心理的调节、转化的措施,让他们弄清相关的心理学原理,掌握配合教育的有效办法,并邀请那些观察细致、教育措施得力、教育效果显着的家长走上讲台现身说法,激励其他家长一齐配合班级,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

4.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式的辅导方法

心理障碍的克服,是一个渐进、转化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教师、班主任采用以上诸多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心理进行自我调节,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自我调节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一环节离不开教师的各项辅导。

①避开、转移:

把一些不愉快的念头、感情和冲动置于一边,或把消极情绪转移到有意义的方面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保持心境的宁静。

②合理解释:

搜集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减轻心中的烦恼和困扰。

这种心理又称为“酸葡萄”心理。

③克制情绪,理智处理:

在感情冲动不能冷静时,要及时反思,理智地处事,避免过激的举动或做后悔的事。

如在进入初中以后,对异性初恋的处理。

④宣泄、松弛:

将心中积压的消极情绪进行适当的释放,以松弛紧张的肌肉,缓和焦虑情绪。

过度伤心时,不妨大笑一场;郁闷时,不妨找个亲人或挚友倾诉。

⑤模仿学习,加入集体行列之中:

选择适当的学习榜样,并加入集体活动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如不合群和孤僻性格的学生,可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积极发展自己,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是整个生命的流露”,是人格的力量的体现,而不仅是用技巧、语言、耳朵、眼睛在辅导。

因此,班主任的人格力量与自身素质占居着首要地位。

班主任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丰富的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都是影响辅导的重要因素。

一、逆反心理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却发觉A同学还没到,正想查问,忽然听到门外传来吵闹声,一看,A的父亲拉着他的衣服,边骂边拖着他进教室,我忙问是为什么。

A爸气愤的说,:

“这孩子越来越不象话了,他妈妈给他准备的衣服,他偏不穿,叫他做的事,他偏不做

二、好猜疑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总有这样一些情况,当他们看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悄悄说话时,就会怀疑他们正在讲坏话;当他告诉同学一个秘密后,就会不停地想象他是否会讲给别人听;老师在课堂上说了班上发生的不好的现象,就会怀疑是不是针对自己说的;一位同学近来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就会觉得他可能对自己有了什么看法,这样就说明他的猜疑心较重。

导致猜疑心较重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一些特点有关。

首先是自信心不足。

有些同学在某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但自尊心过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看不起自己。

越想越认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无法自拔。

其次,是以前交往挫折失败的打击。

有些同学以往比较轻信别人,并视之为知己,告诉许多个人秘密。

但却遭到他的欺骗,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导致很强的防御心理,不愿再信任他人,遇到什么事都要怀疑。

曾经有一位学生A写给笔者一封信,信中告诉我:

她有一位好朋友,可谓无话不谈,但最近却与另一位同学过从甚密,她老怀疑她把自己的事告诉她,整天惶惶不安,只要看见她俩在一起,就提心吊胆,而且不敢与别的同学交朋友,生怕重蹈覆辙。

她问我该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没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竟有如此复杂的心理。

我找到A,问她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告诉我,难道不怕我说出去她说:

王老师,我相信你,你一定会帮我的。

我就说,那你能不能相信你的朋友她说:

以前相信的,现在就不行了。

我又说,那你能不能最后再相信她一次,去问问她到底是为什么。

她答应了。

第二天,A兴匆匆地跑来找我,对我说,原来他们在一起是在交流英语,因为五年级刚开设英语课,她们彼此都有兴趣,就常常进行交流。

A解除了心理问题,显得异常开心。

像这样,通过交流,就解除了自己的疑惑,是排解猜疑心理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进行理性思考,不无端猜疑。

当发现自己生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问自己:

为什么我要这样想理由何在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做出决定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是有利于冷静思索的。

其次,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不要只看到缺点而灰心丧气,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和自爱心,相信自己有能力,会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的。

这样就会有信心的学习和生活。

再者,增强对自我的调节能力。

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难免遭到别人的议论和流言。

如果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经常想想但丁的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议论,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三、见人易脸红。

有些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人前易脸红。

有时同不太熟悉的人交谈,本来心里想得很好,但突然心里“咯噔”一下,心跳加快,一股热血直往脸上冲,自己难堪,别人也莫名其妙,常常被人笑话,致使与人交往时几乎成了惊弓之鸟,不敢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就会懦弱、缺乏自信,再加上同学的议论或讥笑,更使他们紧张不安,惧怕见人。

我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B,记得他是四年级的时候从外地转过来的,长得威武英俊的,成绩也不错。

可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上课提问,他从不举手。

偶尔路上碰到,他总是低着头,匆匆而过。

我觉得很奇怪,就在一次上课时,故意让他来回答问题。

按理,这问题他应不费吹灰之力,没想到,他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双手不停地扭动着衣角,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同学们都笑了,对我说,王老师,你别叫他了,他不会说的。

我问这是为什么,大家告诉我,B有病不会回答问题。

这时,我意识到B可能是刚来,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就马上请他坐下,同时,对大家说,B同学可是个了不起的学生,他思维敏捷,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出现今天的情况,可能是一时没有准备,也许他刚从外地来,语言上还不一定过关,给他一点时间,他一定能够克服。

我知道,像B这样,见人易脸红,肯定是缺乏自信所致,而且,他还非常自卑,觉得自己是从乡下来的,会被人看不起。

于是,我就找他谈话,其实是我说,问了一些问题,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慢慢地,他不扭衣角了,脸色也恢复了。

第二次谈话时,他已能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

后来,我发现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就跟他聊了一些有关数学的话题,然后让他去参加数学竞赛,那天,我记得很清楚,他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数学竞赛中,他得了二等奖,我发现,他竟然气不喘,脸不红。

我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他,他开心地笑了。

我去上课时,他竟然主动举起了手,还回答地流利清楚,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他。

通过几次实践,B同学已成了班级中的活跃分子。

像这样,通过增强自信心的训练,克服自卑,解决见人易脸红的心理问题。

其实,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

但由于一些同学缺乏自信,以致对别人的看法特别在意,越想自己不脸红,自己的脸偏偏不争气,时间长了,就成了心病。

所以,我们对脸红只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允许它出现和存在,不去抗拒,抑制或掩饰它,不为有脸红而焦虑和苦恼,就会消除对脸红的紧张和担心,打断由此而造成的恶性循环。

四、嫉妒心

一提嫉妒,不用解释,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但都羞于启齿。

然而,嫉妒是一种本能的力量,是人生来就会的。

如3岁的丁丁见隔壁冬冬有个漂亮的小火车,他看了半天,趁冬冬不注意把火车头掰了下来。

丁丁这下舒服了,我没有,你也别想玩痛快!

连抱在手里的娃娃也有这种情况,如果跟他说,妈妈要抱妹妹了,他绝对会紧紧地抓住妈妈不放,甚至连连打妈妈的头。

嫉妒作为一种本能反应,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都有它根深蒂固的存在。

一些非洲部落流行一夫多妻制,那里几乎有一条准则,规定丈夫要非常认真地不偏不倚地,对他的所有的妻子严格地平等地分摊宠爱。

妻子们的个人茅舍排成半圆形,她们都注意看着,丈夫是否在某个妻子那里多呆了一会儿。

一般来说,人们只会嫉妒跟自己相当的人,普通的女人不会嫉妒林青霞的红颜,一般的大款不会嫉妒李嘉诚的财富。

小燕子和紫薇进了宫,遭到了皇后的嫉妒,于是有了一系列的压迫与反抗的故事。

有一个老姑娘因嫉妒朋友有美满的家庭,竟然把朋友的小孩推进了河里。

因此,嫉妒具有破坏性。

笔者曾经有一位学生C,他的学习成绩一直较好,但却从没被评上三好生,也没当选过班干部。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这人嫉妒心特重。

比如评选班干部时,他选的人是班里较差的学生,那个学生除了他这一票,就不会有其他的票,C同学就想用这种方法,来分散其他同学的票,用来抬高自己。

嫉妒既然不受人欢迎,那么,为什么人类经过这么多年的进化,嫉妒却仍然存在一则资料上说: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不存在嫉妒,则该社会无法存在下去。

假如没有嫉妒,学生不会在乎考试成绩,得100分和50分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学校教育可想而知会一塌糊涂。

假如没有嫉妒,单位里干好干坏无所谓,滥竽充数者不受嫉妒的煎熬,可以心安理得继续做样子。

假如没有嫉妒,名牌衣服将无人去买,高级酒店将门可罗雀,人们只需吃饱穿暖。

总之,没有嫉妒就没有人类社会。

嫉妒极具破坏性,但却不能消灭,我们要把嫉妒的力量转为建设性的行动能源。

这样,我们才真正战胜了嫉妒。

思品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真诚的友谊,其中就有一部分讲的是嫉妒的问题,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取得好成绩。

下面我摘录一段学生的日记,看她是怎样战胜嫉妒心的。

“‘我终于战胜了嫉妒’,这8个字像一跟细细的拉练,轻轻地拉开记忆的闸门,一时间,饱含着惭愧和喜悦的往事清泉般地淌过心田。

……

不久班里要选班长了。

唱票那天,我如坐针毡,在下面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上一决胜负的‘正’字,没想到不多久,小青名下的‘正’字像会跑步似的,‘一溜烟儿’地超过‘我’,跑到前面去了,结果小青高票当选!

顿时我紧咬嘴唇,泪水悄悄漫上眼眶,凭什么选她!

我哪点不如她从那以后,一股嫉妒之火在我心中烧起。

……

一刹那间,我的心像被什么融化了似的,一股热浪涌上心头,闭上双眼,眼前过电影般映出了小青的身影:

下课每逢同学找她讲题,她总是有求必应;每天她都是早早来,默默打扫卫生;同学误解她,她从不使性子,总是静静地接受。

对我,更是……那以后我似乎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内心那股强烈的火被扑灭了。

我把小青当作一面明镜,时刻照着身上的‘灰尘’。

如今我俩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而变得谦逊的我也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摘自天津日报)

五、考试焦虑症

曼德勒()提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沃尔普认为,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萨拉森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

总而言之,考试焦虑是在一定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的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行为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的一些担忧主要表现在:

1、担心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2、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

3、担心未来的途。

4、担心后果,如家长的压力等等。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那如何断定他有考试焦虑症,又如何来消除呢我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摘录了一则考试焦虑症的自我测试题。

(附后)

如果你真的患上考试焦虑症,也不用着急,我向你介绍一种消除方法,叫自信训练。

第一步,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果在考试前具有神经性倒胃或面部肌肉紧张感等生理变化,就意味着大脑已出现了消极的潜意识,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已经朦胧地浮现出某些担忧的念头。

针对这些潜意识和朦胧的念头,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在一张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水平,从而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

第二步,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后,就可以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所谓的挑战,就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的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些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

如有一位同学担心在这次考试中某些同学比自己强。

就可以进行自我质辩:

考试意味着同他人竞争,但对自己来说,其实应该是同自己的竞争,也就是说,通过考试,检查一下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因此考试时把注意力放在担心别人比自己强上,是没有必要的。

又如,有位同学担心考试砸了,家长会对我怎样,这担心来自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

这时,也可以进行自我质辩:

为什么要假设考试过不了关呢就像一名拳手,还没走上拳击台,就假设已经失败,那何必再上台呢不管父母对我的态度怎样,他们都会为我好的,这样,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坦然地对待。

总之,应试者应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增加应试的自信心,缓解和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以一种从容的状态,新的精神面貌应对考试,消除考试焦虑症。

结语:

笔者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解决的办法,以求每位成长中的小学生都过着健康的生活。

(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的定义是:

身体没有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