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73718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docx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实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进一步开放、合作与竞争的时代,在时代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中,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明确提出了教育界及全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造就高素质人才。

新的时代与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

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这些新的时代要求与传统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变革。

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十五”期间,在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引领与帮助下,绣林小学的领导和实验老师艰苦探索,积极开展了“新时代生活教育”课题实验,本着“为儿童生活而学,为儿童生活而教,为儿童生活而教育”的课题指导思想,以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为宗旨,建立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育策略,形成了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生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为理念,开辟了“生活德育”实验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让学生在“玩”中悟道理,在“活动”中学做人,让德育活动真正回归生活;另外,我们以“新时代生活教育”理念及叶澜教授的动态生成理念为指导,探究出了“积淀底蕴——参与体验——总结提高”的研训结合的动态校本培训模式。

教育科研使我校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队伍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逐步得到增强,郑爱枝、付金蓉、喻长玲、杨慧琼、瞿文杰、袁玉和等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

在不断推进新生活教育实验的同时,绣林小学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

但由于体制的转轨及新旧领导的更替等因素,我校课题实验工作终止了近两年。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为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适宜的土壤。

首先,处于时代潮流中的教育,在无数机遇和挑战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在这鼓舞人心的新形势下,我校又迎来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科研的新校长,这些给绣林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新的背景下,绣林小学“十一·五”课题实验将在总结“十·五”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深层稳步迈进。

2、问题的提出

要稳步推进课题实验,必须把握住实验课题在新时期的方向和重点。

即:

“十五”时期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十一·五”期间新形势中出现的新问题所构成的问题框架。

“十五”期间,我们运用“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探究——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以教师主导为特征的训练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已初见端倪,但同时也留给我们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与事实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浮于表面,甚至有为探究而提问的形式化现象,导致课堂出现失控和低效现象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过程能有效地顺利完成,是新课题实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教育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当我们用理性审视新课堂,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

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目前仍有老师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强调着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可谓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

由于新课程呼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丰富复杂的课堂现象,出现在教师眼前。

新课程观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建构过程,教育的真谛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即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作多元解答,已成为新课程追求的课堂风景。

当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时,课堂中的生成现象给教师的知识、能力、视野,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

因而,教师们面对新课程理念显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导致课堂中出现“无效劳动”已在所难免。

新课程的实施孕育美好的生机与希望,这理应成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崭新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看到了一些反常现象:

教师课堂行为存在偏颇,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氛围或过于压抑或热闹浮于表层,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低等。

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行为习惯、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品质、教学技能及教育理论素养的全面提升。

因此,我校以“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十一五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并实践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实施有意义教学,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和模式,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通过大量的培训活动,让教师逐步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其次是实践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樊篱”与新课程理念的“迷雾”,从而满足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需要。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让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存”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复合型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各种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学校的内涵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建立,其根基在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追求。

只有课堂呈现高效状态,学校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研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必须通过课堂实践得到落实。

理论和实践如何有效结合,我们应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作深入研究和剖析。

作为一线教师应需要解决的是: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现行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消除偏颇,增强课堂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避免无效和低效甚至负效教学。

5、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以至到现行追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无不体现了人们日益增长对教育的需求与落后的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

而优质教育的根本标志在于课堂教学状态的优化,在于创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实施优质教育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及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质的教学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研究和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根据郭元祥教授的研究观点,我们预设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因子关系结构图:

 

3、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备课策略研究:

“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包括:

①优化课堂结构策略;

②师生交流对话策略;

③艺术化的板书设计策略;

④管理评价策略;

⑤有效的教学方式策略;

⑥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包括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策略;

②有效的学习方式策略;

③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④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4、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根据现状我们主要探索以下原则:

①低耗节能原则

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既不能掠夺式使用,更不能无限地开发。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J.B.)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学习程度”(degreeoflearning)的一般公式:

学习程度=f(所花时间/所需时间)。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时间是影响学习的变量,而不是常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要求大力缩减“所给时间”。

用好“所用时间”,增大“所得时间”,低耗费,降低师生双方学习能量的耗费。

②差异效益原则

当我们在考量教与学的时候,我们高度重视学生差异所造成的客观事实。

因为,每个人在能力、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僵硬的公式去计算教学效率,也不能盲目地进行横向比较,只有教学效率从纵向比较有提高,才认为是有效的。

因此,差异效益原则要求教师大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检测和评估时实施必要的改革,照顾学生差异,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功能,切忌“一刀切”。

③全面素质原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只是学生的智力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心力培育,情知共健才是有效的教学,要求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知”、“情”、“意”、“行”各方面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④师生共进原则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得关注教师的成长效率。

没有教师的逐步成长,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又何以持续提升。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只关注二者的相互作用,还得重视它们各自的作用,既要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更主动,也要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主导能力,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勇攀新高。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

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和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其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念。

现代建构主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

认为: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

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

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多元智能包括这样八种智力:

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等其他智力能力,而我们教师就需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佳优势潜能,使其充分和谐的发展。

4、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

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即B点以远)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即OA以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如图1所示)

图2图3分别表现了二维、三维空间时的情形,在这里,现有发展水平(区)、最近发展区都被多维化了,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新课程的目标是多元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习惯于从两个甚至三个维度思考问题,应当认识到,只有当教学内容(P)处于矩形OBB1(或长方体OBB1B2)之内,教学才可能进行;而当内容(PO)处于矩形OAA1(或长方体OAA1A2)之内,教学才是完全没有价值(效益)的。

(如图2、图3所示)

由于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上的多维分析就更有意义:

某问题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对于学生甲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乙则可能是处于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或许在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上,这问题对于学生乙来说处于最近发展区,对于甲却处于现有发展水平,……更概括地表述,就是:

不同的学生可能在不同维度的目标上需要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节课里得到不同方向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因材施教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及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法

“十一五”课题实验,我们将以下列步骤逐步实施:

(1)问题研究:

以问题研究为起点,促进观念的更新和促进现实学校问题(诸如观念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2)叙事研究:

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描述主观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规律性的意义理解,注重真实、注重反思。

(3)行动研究:

将教学实际问题通过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研讨等形式展开,进行系统研究,以追求教学实践的改进。

(4)案例研究: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研究与探讨,总结经验,形成课题成果。

(5)资料分析: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监控数据库,通过资料分析,形成实验结论。

(6)对比研究:

采取在年级内选取实验班与平行班进行对比研究,鼓励竞争,促进良性发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从2011年1月开始,我们的实验进程初步拟定如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与华中师范大学指导教授取得联系,确定课题,聘请郭元祥教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指导。

第二阶段:

实验前期工作(2011年6月—2011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建立健全的研究组织管理制度,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开展实验教师培训并开展相关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重点研究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撰写系列阶段研究论文及研究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

深化实验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深化总结,提炼实验案例,集中问题,形成专题,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阶段:

课题总结(2014年9月—2014年12月)。

形成研究总报告,拟出专著和案例集,组织实验研究的相关阶段鉴定。

3、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2)课例:

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

撰写结题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领导小组

指导专家: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

荆州市教科院副院长王佑军

荆州市教科所所长陈勇

顾问:

胡勇刘东升李光耀赵自平易虹

张庆海耿文松

组长:

成先中

副组长:

徐永香蔡隽

组员:

喻长玲杨慧琼叶俊付金蓉石燕

宋丽郑爱枝

2、具体分工

(1)“优化课堂预设,促进精彩生成”为子课题的集体备课研究。

(杨慧琼、付金蓉)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喻长玲、叶俊)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石燕、宋丽、郑爱枝)

注:

因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涉及内容较多,研究内容复杂,我们在本轮实验期间(三年为一轮)只选取其中几项进行重点研究。

本课题具有前瞻性、现实性,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将在本轮实验结束后对本课题的相关子课题进行滚动实验。

 

指导:

郭元祥

审核:

成先中

执笔:

蔡隽

2011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