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三毕业模拟考试.docx
《人教版语文初三毕业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初三毕业模拟考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初三毕业模拟考试
人教版语文初三毕业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6页,四大题,21小题。
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5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一、语文知识积累(22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yǎn ▲ 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
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辉煌才更令人敬yǎng ▲ 、向往和尊崇。
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shè▲ 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diān ▲ 。
而那峰顶,也只有经过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2.古诗文名句填空。
(8分)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反映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4)《论语·述而》中“▲ ,▲”两句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人家的短处,以作为自己言行的借鉴。
(5)紧张而繁重的初三生活让一些同学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冷,请你用古诗词中表达乐观、豪迈之情的句子来鼓励他们:
▲ ,▲。
3.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7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道理的一种文体,选自《韩非子》的《智子疑邻》和选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都是寓言。
B.《丑小鸭》《绿色蝈蝈》和《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
C.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的《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D.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同为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根据《西游记》《水浒》《童年》《简·爱》拟写的下联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上联:
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
A.唐三藏跋山涉水求真经 B.一丈青胆大心细赛英豪
C.格列佛千辛万苦度童年 D.夏洛蒂妙手慧心著经典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3分)
……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
早有一将,引一队步军至,乃曹洪部将晏明也,持三尖两刃刀来战A。
不三合,被A一枪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路……曹军一齐拥至。
A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
(《三国演义》)
选段中A指代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出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会挽雕弓如满月会宾客大宴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身临其境
C.躬耕于南阳事必躬亲D.其两膝相比者比翼双飞
语文答案:
1、2题略3、
(1) B
(2)C(格列佛不是这四部名著里的人物)(3)A是赵云(赵子龙)(1分);赵子龙单骑救主(1分);赵云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突出重围(1分)。
育4.A(3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5~12题。
(一)一朵一朵的阳光(15分)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
”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
”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
”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
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
“只有你一个人吗?
你娘呢?
”
“她下地了。
”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
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
“你生病了吗?
”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
不过现在好了。
”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
”男人问他,“七岁?
”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
”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
男孩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
”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
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
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
“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
男孩仰起头:
“娘说,在这里等爹。
”
“可是他逃走了。
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
“不知道。
”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
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
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
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
“是的。
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
”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
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
“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
”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
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
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
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
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
“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
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
”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
“一朵?
”
“是的,娘这么说的。
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
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
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
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
他说:
“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
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5.本文写男人喝了三碗水,但每次喝完水他的感受都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3分)
情节
心理
原因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①
解决了饥渴,酷热顿消
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舒适
②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③
被妻子的宽容善良和亲情感召
①满足 ②得知妻儿还在等着自己,燥热顿消 ③悔悟(愧疚)
(共3分,每空1分,意思近即可)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①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这个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2分)
(1)①渲染天气的炎热;②突出男人在烈日烘烤下痛苦难忍的感受;③与下文三次描写男人喝水后的清凉舒适感觉照应;④突出逃跑在外的男人处境艰难;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男人向男孩要水喝埋下伏笔。
(2分。
答到一点得1分,任意两点即可)
②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
男孩机警地跳开,说:
“我不认识你。
”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
”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句子中加点词表现了男人怎样的心理?
)(2分)
(2)看到多年未见的儿子时,对儿子的爱抚(关爱)、愧疚(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和遭到儿子拒绝的尴尬之情(难为情)(1分)。
7.小说题目“一朵一朵的阳光”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内涵,请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3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表面上是指在男孩和他娘眼中阳光是一朵一朵的,(1分)实际上“一朵阳光”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1分)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因亲情而聚集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
(1分)
8.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还是未曾露面的“娘”?
谈谈你的看法。
(5分)
参考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男人。
(1分)小说的情节围绕男人的三次喝水而展开,刻画了男人由寻亲到知亲再到认亲这一心路历程,在男子的幡然醒悟中结局。
(2分)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为塑造男子的形象而服务,文中多次描写阳光,前几次是以炙热阳光的烘烤来衬托逃跑在外的男子不见天日的艰难生活,结尾处则是为了表现男子领悟亲情、决定自首后心灵的坦荡。
(2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爱的力量,而男子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主题。
(2分)
参考二:
小说的主人公是未曾露面的“娘”。
(1分)小说中“娘”虽然一直没有出现,人物形象却在男孩儿和男人的对话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她是一个吃苦耐劳、独立坚强、善良宽容、重视亲情、心中有爱的美好女子。
(2分)小说的标题“一朵一朵的阳光”就是娘对亲情最朴实而美好的解释,表现了“娘”如阳光、如花儿的美好心灵。
(2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亲情的温暖和爱的力量,正是“娘”对丈夫错误行为的原谅,对亲情永不放弃的执著,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才唤醒了一颗怯懦的心,慰藉了一个流浪的灵魂,“娘”是真、善、美的集中表现。
(2分)评分标准:
无论认同谁是主人公,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中选择两点进行诠释:
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人物对作品主题的作用。
(二)挽留记忆 ——杨澜访谈冯骥才 (12分)
⑴杨(主持语):
冯骥才,这个经常被归入到中国当代作家或者画家队列里的名字,如今却更多地与民间文化抢救行动相关联。
而他要做的,就是为全中国56个民族做一次地毯式的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
这个听起来十分庞大的目标,冯骥才在酸甜苦辣中,一点一点靠近。
⑵杨:
最初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这根神经被触动了?
⑶冯:
触动我应是在上世纪1990年到1991年的时候,我那时候开画展,一次在上海美术馆办画展,《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几个好朋友,约我到周庄去。
那时候周庄一点名气也没有,正面临改造。
我们到周庄的时候,我被迷住了,那天正好笼罩大雾,我们站在桥上,听见脚底下有划船的声音,但是看不见船,空气里有鸟的翅膀搏击空气的声音,觉得特别优美。
后来雾渐渐散去,老远河岸边上有一幢房子探出来有些倒影,房子边上还系着一叶小舟,哎呀,我说简直跟画一样。
他们说,这幢房子马上就要被拆了。
我说为什么,他说旧房主现在都在拆老房子,要把木头卖掉,然后用那个钱来盖一个水泥的新房子。
我说这么好的房子拆了不觉得可惜?
他说你还不知道,这幢房子不仅好看,柳亚子当年搞南社就是在这里。
当时我说,好,需要多少钱?
他说需要3万。
我说我在上海正办画展,我办画展是不卖画的,有些台湾人找我买画,我卖两幅小画,准备几万块钱把这房子买下来。
我回到上海就把画卖掉,通过《文汇报》的编辑跟当地联系,当地一听说是我买,马上就涨到15万。
⑷杨:
啊,我以为是降到1万。
⑸冯:
结果涨到15万。
⑹杨:
这回来了个冤大头。
⑺冯:
我说怎么办,那就接着卖,再卖掉几幅画。
后来他们说你别卖了,如果你再卖的话,它还会涨价;但你已经做了一件好事,他不会再拆了,因为他已经知道它有价值了。
后来这幢房子果然保留下来了。
⑻杨(主持语):
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
于是冯骥才奔走呼号、上山下乡,只为用最快的速度摸清民俗文化的家底,即便如此,这项计划也将耗时十年。
然而从2003年“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到现在的三年时间,冯骥才都是靠着自酬资金,在支持着几乎所有的经费支出。
⑼冯:
后来有一次,我们决定开有关年画的全国性旅游会议,当时我觉得没有办法开,也没有那么多钱。
有位山东人说,冯先生,那你到潍坊来开吧,所有的费用都由我们花销。
当时我们就到山东去了。
在开会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出版社叫学苑出版社,那个社长也是山东人,挺义气,他说:
“那么《杨家埠卷》(木版年画全集之一)这本资料画册我来出版。
”他给我出书一分钱不要。
他走后,到了第三天,我忽然得到一个消息,他被调动工作了。
我当时觉得一切就全都落空,那时候我想,我必须得有一笔钱,正好国家允许搞私人基金会,我来做这件事吧。
但是我怎么办,我必须画画,我手里的画已经不多了。
那时候,我白天要跑到各部门去,我管着各式各样社会上的事情,我又管着小说协会的事情,那么我必须夜里画画,我那几个月画到什么地步,你看,这手有这么大一疙瘩。
⑽杨:
真是啊,非常突出。
⑾冯:
非常突出,就是那么画到十月份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腕子弯不过来了,有个东西挡着,我一摸已经起来那么一疙瘩。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还必须画一点画,才能把这二百万卖出来。
后来我的一个好朋友,叫赵文瑄,是台湾的一个演员,他跟我很好,他喜欢看我的散文和小说,有时候到天津来找我要一本书。
他知道这个事了,他说冯老师感动我好几次了,我感动他一次吧,他正好有一笔一百万的稿酬,他说全交给我的基金会。
⑿杨:
他也很棒。
⒀冯:
非常棒,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
⒁杨:
您说过,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
⒂冯:
让青少年热爱、迷恋传统文化,根底在教育。
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只有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才能使我们的“80后、90后”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文化情怀。
(选自《文汇报》)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第⑶段周庄的老宅主人不断涨价,是因为他知道了老宅的文化价值,从而有了保护它的意识。
B.第⑼段冯骥才谈到出版社社长赞助落空一事,意在说明抢救文化遗产自筹资金的艰难。
C.第⑾段写赵文瑄赞助一百万,因为冯骥才不遗余力保护文化遗产的举动感动了他。
D.第⒂段冯骥才说“我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指像赵文瑄那样仗义疏财、对朋友慷慨相助的人。
10.请根据上下文补全⒁段杨澜的采访词。
(2分)
11.文中说“相对于‘保护’的艰难,民间文化‘消失’的速度,却快到不可想象。
”联系全文说说文化保护为什么举步维艰?
(3分)
12.如果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准备邀请冯骥才为校做讲座,你会喜欢他的讲座吗?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原因。
(3分)
9.AD
10.如何培养青少年自觉“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呢?
11.“文化保护”举步维艰有着多种因素。
首先,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缺少人文情怀,没有长远的目光,让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得到保护与传承。
其次,很多人的功利心太重,动不动就与金钱挂钩。
12.冯骥才是个文化学者,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传统文化,并且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时间与金钱致力于“挽留记忆”,致力于文化普查和整理保护。
在整个抢救保护过程中,他一定有着很多鲜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也一定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在我们的心底引起共鸣。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3~19题。
(一)梦中作①(4分)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此诗约作于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说:
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
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
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
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
13.本诗题目是“梦中作”,前两句写了两个梦境,分别是什么季节?
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
(2分)
▲
1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分)
▲
13.秋天,春天凉月百种花(2分)
14.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1分)以及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1分)
(二)崔义玄(14分)
崔义玄,贝州武城人。
时河内人黄君汉①守柏崖,以义玄为司马。
王世充②寇河内,义玄击走之,多下屯堡。
君汉以所掠子女金帛分之,拒不受。
后太宗讨世充,数用其谋。
贞观初,义玄任左司郎中,后迁婺州刺史。
时睦州陈硕真举兵反,围婺州,义玄发兵拒之。
或言硕真有神灵,犯其兵辄灭宗,众惧。
义玄曰:
“仗顺起兵,犹无成;此乃妖人,势不持久。
”义玄乃自统众攻之。
至淮戍,擒其谍数十人。
有星坠贼营,义玄曰:
“贼必亡。
”诘朝③义玄率众奋击,左右有以盾护其者,义玄曰:
“刺史若有避险,谁肯死?
”令去之。
由是众为用斩首数百级降其众万余。
贼平,拜御史大夫。
义玄晓章句学,先儒疑缪,或音故不通者,辄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
高宗诏其与博士讨论《五经》义。
义玄卒于蒲州,年七十一。
赠幽州都督,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黄君汉:
唐开国功臣。
②王世充:
中国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后被李世民击败。
③诘朝:
次日早晨
1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3分)
(1)王世充寇河内(▲)
(2)数用其谋(▲)(3)乃自统众攻之(▲)
16.用“/”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由是众为用斩首数百级降其众万余。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左右有以盾护其者,义玄曰:
“刺史若有避险,谁肯死?
”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义玄为司马徒以有先生也
B.此乃妖人,势不持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或音故不通者或置酒而招之
D.义玄卒于蒲州。
皆朝于齐。
19.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如范仲淹谥号“文正”。
根据选文分析崔义玄能获得“贞”这一谥号的原因。
(3分)
15.
(1)入侵
(2)屡次,几次(3)亲自评分标准:
共3分,每个1分。
16.由是众为用/斩首数百级/降其众万余。
评分标准:
2分,每处1分。
17.身边的人有用盾牌保护他的,崔义玄说:
“刺史如果躲避危险,那么谁还肯拼死作战?
”评分标准:
共3分,“左右”“以”“若”意思解释错误各扣1分,意思符合即可。
18.C
19.因为崔义玄不贪钱财,为人正直,作战勇敢无畏,有勇有谋,有学识。
评分标准:
共3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四、语言运用(48分)
20.读下面这则消息,谈谈你的看法,写一则微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字数150字左右。
(8分)
每年的6月初、6月中旬,在舟山很多中学校门口,常会出现这样一幕:
鞭炮、礼花、礼炮在8时8分被一齐点燃,考生家长一起祈求自己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
现如今,“儿女中高考父母烧高香”已成了一景。
21.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40分)
生活中,与父母、同学、老师甚至陌生人总会有些是非和纠葛。
如今忆起,对与错,是与非,或许依然相同,或许已全然不同不管结论如何,不妨拿起笔,写下想要诉说的话语吧。
请以“他(她)错了”或“他(她)没有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