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63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docx

精选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

  成人本科语文知识点

  【文章一】

  《长亭送别》

  王实甫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篇选自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

  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

  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例如,对偶:

“碧云天,黄花地。

”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

夸张: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比喻:

“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

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

排比:

“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

”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

  作者把这次伤心的离别安排在一个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

这里,有时是寓情于景,如[端正好];有时是情中设景,如[滚绣球];有时是以景托情,如[一煞]。

总之,此折曲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如水乳交融,较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章二】

  《日出》(节选)

  曹禺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

课文节选自《日出》第二幕。

  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黄省三、潘月亭和李石清性格的刻画,对旧中国人吃人的社会真相和罪恶的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概括。

  3.人物分析

  黄省三是被银行经理潘月亭裁员的小职员,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他老实善良,体弱胆小,安分守己,谨小慎微,只知干事,对资本家先前抱有幻想,最后发展为反抗斥责。

他被辞退的原因:

一是没有后台。

二是已被银行榨干了油水。

三是只知道安分守己傻干苦干。

这是当时那个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结果。

后因哀求被打,毒死三个儿女,求死不成,被逼成疯子。

黄省三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小职员的苦难生活。

作者有意将他穿插在纸醉金迷、荒淫无耻的人们中,在强烈的对比中,深刻揭露了潘月亭这样的剥削者们的享乐生活正是建立在对黄省三之类老实善良的弱者的残酷压榨的基础之上的,从而有力地揭示了剧本“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

  李石清:

虽然他并不是资本家,只是银行的职员,但是他的思想和性格,完全属于卑劣、冷酷、无情的市侩类型。

阴险狡猾的实力小人李石清,他也难逃厄运,儿子病死,自己最后也被潘月亭辞退,成了又一个黄省三,他与黄省三的命运,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这也是当时那个罪恶社会的写照。

  潘月亭:

银行家,唯利是图,阴险狠毒,压迫剥削银行职员,辞退黄省三便是事实。

一“推”、一“拉”、一“滚”足以表现他的性格。

  4.个性化的语言

  本场人物的语言极具个性化。

黄省三性格懦弱、善良,因此他的语言是断断续续,低声乞求,踌躇的。

李石清的语言反映了他性格中狠毒阴冷的一面,有居高临下的斥责,也不乏调侃狡黠的排比句式问句。

潘月亭本场中说的话不多,他不断地对黄省三喊“滚!

”正是其凶残狠毒性格的体现。

  5.人物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发展

  曹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是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人物性格在紧张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乃是《日出》最成功之处。

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二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

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显。

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十分懦弱的。

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

第二次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

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

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

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等于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

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愤地说“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

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

最后,他竟然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

这两次两人之间大的冲突使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和黄省三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作文指导

  大学语文的作文成绩在整个考试总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着整个考试的成败。

在语文复习中,部分考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

因此这里仅就作文写作心理、审题等常见问题谈一些看法,以助考生攻关。

  心理。

写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文章并不单纯是文字技巧的产物,而是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生活阅历、理论造诣、辞章修养、写作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事实上,没有一个考生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是空白,也就是说,每一个考生都具备一定的写作素质,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写作的考试中,可以做到扬长避短。

写作心理,一般地说,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在复习和考试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态平衡,会成为写好文章的保障;反之,则会增加潜在的压力。

考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学习写作,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完全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审题。

就是通过对考题的审视、分析,来确定写作的方式、范围和文体,把握写作中心和立意方向。

审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全方位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和所给材料的内涵。

例如,2010年成人高考作文:

“整个世界靠大家公认的原则来维系。

明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首要准则。

规则服务大家,更需要大家的遵守。

请以《让规则守护世界》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这个题目就要求考生一定先在心里明白作文要围绕“规则意识”展开,这是首要条件;其次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深入畅谈规则对生活的影响。

二、审题要细,构思要充分利用所给的条件。

如有一年成人高考的作文题目是:

人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

每种爱好都有其产生的过程、具体的表现以及个人的收益与感受。

请以《我的业余爱好》为题,写一篇叙议结合的文章。

要求:

1.只写你的一种业余爱好。

2.字数不少于700字。

此题并不难审,但有的考生太粗心,没注意下边的要求“只写你的一种业余爱好”,于是写了自己的集邮、钓鱼、游泳等多种业余爱好,这样就不符合作文题目要求。

总之,审题的目的是把写作规范于一定的条件和要求之中。

考生应强化审题意识,把握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从试卷看,作文常见问题多为内容单薄,材料陈旧,叙述、议论平淡,缺乏激情。

具体来说,考生要关注下列方面:

要关注社会生活。

有的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关注,头脑空空,以致作文内容不丰富,材料不鲜活,立意不新颖,主旨不深刻。

要注意读写积累。

缺乏读写积累的结果是影响了联想力、想象力的培养,导致作文内容贫乏、语汇不丰富,文字不生动,文思枯竭,或者有话倒不出来,写不下去。

要提高综合表达能力。

有的考生不会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更不会交互使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来表情达意,导致文章语言没有表现力。

  总之,希望考生在写作之前克服畏难心理,也不可盲目轻敌,只要摆正心态,仔细审题,精心构思作文框架,注意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主题思想,一定会取得成功。

  【文章三】

  《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的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的作品主要以“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描写城市里市民和小人物的悲欢和他们真挚的友情与爱情。

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藤叶》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

  2.“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传说中,麦琪是指耶稣基督初生时来送礼的三位贤人。

一说是东方的三王:

梅尔基奥尔(光明之神)赠送黄金以示尊贵;加斯帕(洁白者)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没药预示基督后来遭受迫害而死。

正是这三位麦琪首创了西方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

小说以“麦琪的礼物’’

  为题,其含义主要是通过一对年轻的穷夫妻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而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故事表现和赞颂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之间真挚而美好的爱情。

这里,“麦琪的礼物”主要指两位主人公的真情和他们善良、真诚和美好的心灵。

  3.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这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互赠圣诞节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城市下层小人物生活的艰难和他们悲惨的处境,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4.人物性格

  小说主人公德拉和吉姆是一对贫穷而又彼此相爱的小夫妻。

他们是19世纪后期美国下层社会的小人物。

他们生活窘迫,租住的公寓和贫民窟差不多。

男主人公吉姆连一件大衣和手套也没有,的祖传金表虽然华贵,但只用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

女主人公德拉有一头漂亮的金发,但没有合适的发梳相配。

与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一样,他们生活困顿,但天良都不曾泯灭。

  女主人公德拉因丈夫收入微薄,平常不得不为节省钱而掂斤播两,但事后不免脸红和自责。

吉姆一直承受家庭的重担,但从无怨言,仍十分达观和幽默。

挣钱多的时候,他便在自己的姓名前加个名号,来显示一下身份。

两个人虽然生活在贫困中,但却能怡然自乐,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良去创造幸福。

彼此相亲相爱,体贴人微,在关键时刻,能自我牺牲,以满足对方的愿望。

他们对待爱情彼此忠诚、无私:

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表达真挚的情感,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金发,换钱给吉姆买了一条表链,而吉姆则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精致的发梳。

小说的结局是彼此都忍痛割爱所换得的礼物最终派不上用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却揭示了两位主人公纯真、善良、质朴的本性和无私、忠于爱情的品质。

  5.虚实结合的线索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两条情节线索。

一条是写女主人公德拉卖金发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金表的表链。

另一条是写男主人公吉姆为给妻子买一套精致的玳瑁梳子,卖掉了自己的家传金表。

在情节构思上,作者运用了“一明一暗、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的结构方法。

在小说中,作者先明写女主人公德拉卖金发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金表的表链。

在这一情节线索中,作者详写女主人公德拉整个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行为过程。

第二条情节线:

吉姆卖掉了自己的家传金表为妻子买梳子则是暗写。

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吉姆卖金表、买梳子的全过程,只是用一句话:

“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大致情况。

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其目的一是避免重复和情节冗长不紧凑,二是也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更为结尾情节的突转和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制造悬念,以追求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6.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和表情的描写来揭示德拉下决心卖金发的心理活动。

让读者从小说主人公的神情和动作这些动态的画面去仔细品味其中的含义,透视人物的心灵。

  【文章四】

  《米龙老爹》

  莫泊桑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是19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

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法国的小说家,有“短篇小说”之美名。

  2.故事背景

  小说主要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是改变19世纪后半叶法国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也是莫泊桑一生中所参与的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

普法战争最后以法国的失败、以割让国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和赔款而宣布结束。

这一事件给予法国人民族自尊心以重创,从此也削弱了法国的国力,更埋下了德法两国不和与仇视的宿怨。

而普法战争也给莫泊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为亲身经历这场战争的人,莫泊桑对于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民抗击德国普鲁士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法国上层资产阶级怯懦、畏敌如虎、明哲保身、卖国求荣的卑鄙行径都有较深的认识。

出于崇敬和愤恨,他写下了9篇有关普法战争的短篇小说。

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羊脂球》和《米龙老爹》。

  3.倒叙笔法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交代米龙老爹的殉难结局,向读者设置一系列悬念,为小说的情节发展作一铺垫,然后再以追忆的方式叙述米龙老爹在普法战争期间孤胆杀敌的原因及其复仇的整个过程,突出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

  4.主题思想

  小说描述了普法战争中法国诺曼底地区一个普通农民为报家仇而孤胆杀敌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敢于反抗侵略者的农民英雄形象,表现出法国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为保护民族和个人利益不畏强敌、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5.人物性格

  米龙老爹是一个智勇兼备、坚强不屈、具有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农民英雄形象。

他的性格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机智、勇敢的品格。

他外表上看起来木讷、矮小、傻憨和顺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十分朴实的本分农民。

他以木讷、傻憨的农民式的外表来迷惑敌人,而真正潜藏于其中的是超人的勇敢和非凡的智慧。

他因幼子被普军枪杀、家庭财产被掠夺而萌生复仇之念。

在复仇过程中,他先是对战胜者恭顺、殷勤、驯服骗取了侵略者的信任,继而伪装诱敌,以智斗勇,使敌人落入圈套而毙命。

他有惊人的胆量和智慧,最后出奇制胜,竟以老朽之躯杀死了16名年轻的骑兵。

其次是具有反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当德国侵略者进驻村庄,掠夺百姓的财产、伤害无辜平民,出于对侵略者野蛮暴行的愤恨.他起而反抗。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他抱着正义的念头勇敢杀敌,从不胆怯。

当杀死16名骑兵一事暴露后,在军事法庭上,也是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信念。

作为一个农民,他对于战争的本质并没有多少认识。

但他从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是非。

当他看到侵略者耀武扬威地显示其战胜者的威风和权势时,他出于民族自尊心和朴素的爱国情感而走上了杀敌的道路。

虽然他杀敌是因为家人被杀和财物的被掠夺,但本质上是出于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觉悟。

所以米龙老爹是一个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农民英雄形象。

  6.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在作品中有四五处之多。

如米龙老爹一出场的肖像描写主要突出其年老体衰、身材矮小和貌不惊人的老农民外形特点;一双像蟹钳的大手和脖子上、两鬓旁的粗筋,则点出了米龙老爹具有内在的刚毅和难以妥协的倔强性格特征,这与“他在当地被认为是一个吝啬而又难弄的人”一句概括性的描述相符合。

而貌不惊人的外表又与其内在的难以妥协、倔强的性格形成对照,为后来塑造米龙老爹孤胆杀敌、失手被捕,在露天军事法庭上临危不惧的品格作伏笔。

  米龙老爹的肖像描写是多侧面的,法庭审判时则着眼于他的木讷、傻憨、镇静的性格,这主要衬托出其深思熟虑、胆大、沉着、机智的性格。

而就义之前的肖像描写则是正面地写米龙老爹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品格。

细节描写则着眼于表现米龙老爹的行为。

如米龙老爹与普军有深仇大恨,他不满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心里十分痛恨敌人;但为了复仇和迷惑敌人,他明里对普军热情接待,对战胜者那么谦恭、驯服,暗地里则与敌人斗智、英勇杀敌,而且对整个复仇行动作了周密的安排和策划。

这些细节描写主要突出米龙老爹机智与勇敢的性格特征。

作品结尾部分,米龙老爹朝普军军官两次吐唾沫的行为更表现他坚强不屈的刚毅性格。

  7.人称互换

  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第一人称(人物自己的语言)和第三人称(作者的叙述语言)的交互使用。

作品先用第三人称对米龙老爹孤胆杀敌、失手被捕的事件作了客观、概括性的叙述和交代,后通过法庭审判让米龙老爹用第一人称回答普军军官的问题。

使用第一人称,即叙述者和当事人同为一人,它比第三人称叙事的叙述者更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叙事可以揭示人物行为的隐秘,使所叙述的情节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此外还通过主人公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对作品后半部分米龙老爹叙述他一人杀死16名普军的口供,作家又改用了第三人称叙事,在第三人称叙事中,叙述者可以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这样可以更清楚地描述细节,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叙述上的呆板。

  【文章五】

  《苦恼》

  契诃夫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成就而著称。

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主题思想

  这部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鳏居多年,又刚刚失去爱子的马车夫姚纳,想找人诉说一下丧子的悲痛,但却屡次遭到周围人的冷眼、蔑视和辱骂,后因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只得向自己的老马诉说内心的哀痛与苦恼。

小说一方面揭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不幸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沙俄社会里人情冷漠、人甚至不如动物通人性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并对黑暗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

  3.苦恼的主要原因

  小说中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是:

姚纳的老伴早已不在人世,的儿子又死了。

他想找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结果偌大一个彼得堡城里竞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肠,最后姚纳只得跟自己的小母马倾诉。

姚纳的苦恼主要是心中的苦恼和痛苦无处诉说。

作者写的是小人物的苦恼。

姚纳的苦恼主要折射出整个社会残酷无情的现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人甚至不如动物通人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小人物得不到关心和尊重的悲剧。

整部作品弥漫的是一种悲剧性的气氛:

在沙皇等级制度的压迫下,社会底层人民从物质上被剥夺到精神上被摧残,他们处处受压抑,甚至连诉说心声的最低愿望都无法实现,这是时代的悲哀。

正如作品中作者写姚纳的一段独白: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

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姚纳的这段独自是小人物的心声,也是对沙皇社会的有力控诉。

  4.心理描写

  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作者在小说中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既通过环境景物来衬托

  人物心理,通过刻画神情、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又以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和第三人称对人物夹叙夹议的心理勾画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说开头部分首先描写充满冷寂与孤独感的都市夜景,在暮色晦暗中湿雪飘飞的图景主要衬托马车夫姚纳因丧子而抑郁的心情。

小说中有多处刻画人物神情、语言和动作的细节。

如马车夫姚纳在风雪之夜,“孤独一人时,在街头发呆,他伛下腰,坐在赶车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周身被落下的雪花覆盖,远远看上去像个幽灵。

”这样的描写主要表现人物痛苦到了极致、已近乎麻木的心情。

此外,作品中有一情节写姚纳内心郁闷痛苦到了极点,不吐露出来就会憋死,这时来了三位年轻人,只愿付20戈比的不公道价钱让姚纳送他们去很远的地方。

而姚纳不仅没有为不公道的价钱抱屈,也没有为他们的粗野辱骂和动手打他而感到痛苦,反倒是:

“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在这里,无法排遣孤独痛苦感的姚纳连元赖式的羞辱人的话都能接受,这一反常举动从侧面表现他内心渴望与人交流、倾诉心声的迫切的心理状态。

最后,作者还以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和第三人称对人物夹叙夹议的心理勾画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如姚纳在寒冷的风雪之夜特别想找人倾诉衷肠,结果接二连三遭到冷眼和辱骂,这时他伫立在街头,打量着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

作者在此处以第三人称对姚纳的心理活动进行夹叙夹议的勾画。

在这成千上万的人群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姚纳、愿意听他倾诉衷曲。

作者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此时姚纳在面对奔走不停的人群时的内心感受和他所体验到的极度孤独的悲哀,即这时的姚纳因痛苦胸膛快要裂开,他的苦恼已变得无边无际,恰似一江流水,要冲溢出来,一泻千里,淹没全世界。

作者的议论和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了人物内心苦恼之深,以及无处诉说的极度悲哀感。

这为结束部分姚纳向马倾诉衷肠,以第一人称内心独自形式展示人物心理埋下了伏笔。

  5.细节描写

  小说中,马车夫姚纳想对人倾诉儿子怎样死亡的细节,反反复复多次出现,尤其是结束部分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作者主要揭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穷和得不到关心又无处诉说的悲惨处境。

这些细节描写把马车夫姚纳为自己因贫穷而无力挽救儿子的生命所感到的那种万般无奈的无助感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把马车夫姚纳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而未能如愿以偿、只得对马倾诉衷肠的孤苦伶仃的心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6.对比手法

  这部小说出色地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马’’的关系加以对照、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人情冷漠的批判主题。

  【文章六】

  《宝玉挨打》

  曹雪芹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曹雪芹名霜,字梦阮,号雪芹,满正白旗人。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也是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红楼梦》的体裁属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

  2.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和根本原因

  宝玉与戏剧演员琪官交往,宝玉与母婢金钏儿调笑,酿成金钏儿被王夫人所逼跳井自杀,其弟贾环出于嫡庶间的嫉恨向贾政暗进谗言,这成为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

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宝玉荒疏学业,对封建“仕途经济”生活道路的鄙视和叛逆。

  3.人物性格特点

  贾政是严父形象,也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他原期望宝玉能光宗耀祖,走仕途经济生活道路,但宝玉违背其意志,他的心理是“恨铁不成钢”,维护家族利益与惩治不肖子孙的目的混杂在一起。

  王夫人是慈母形象,也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捍卫者。

她身为荣国府的主妇和宝玉的母亲,为了巩固在贾府的地位、财产和权力,也为日后老有所靠,因此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和母性护犊的心理,她爱子心切,用哭诉来劝阻。

  贾母是个溺爱子孙的老夫人形象。

她在贾府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长辈,其一言一行都具有威严与性。

宝玉作为荣国府贾政一系的嫡传独苗,从小聪明伶俐,很会讨贾母的欢心,故贾母一直将宝玉视为家族的命根子,百般溺爱。

她总以宝玉的保护人自居。

因此,在宝玉挨打中,她出于“舐犊情深”的心理,利用贾家太上皇的身份恩威并施,震慑、制止贾政。

  宝钗是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觉接受和遵循封建思想意识、礼教规范的贵族女子形象。

她身上缺乏反抗性,甘于做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里“循规蹈矩”的淑女。

她赞同男子走封建仕途经济的生活道路。

所以对宝玉挨打,她理智上是赞同的,认为贾政的严父行为是为挽救宝玉,但考虑到日后与宝玉的“金玉良缘”,她在此事件发生后主动关心体贴宝玉,处处体现出她精明通达、工于心计的特点。

  林黛玉是个具有叛逆思想的贵族女子形象。

寄身外婆家的处境和缺乏双亲的关怀和庇护使她养成了多愁善感、孤僻倔强、多疑、心眼小的性格特点。

她不像宝钗那样深谙为人处世之道。

  对上不会逢迎,对下不会施以小恩小惠,做事不张扬,始终保持单纯、孤傲、独立的个性。

但她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追求。

在宝玉挨打一事上,她从理智与情感上都反对毒打宝玉,反对封建家长制对宝玉的压制。

从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