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7248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1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章 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第4章第2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

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

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期

时间尺度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

近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

①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②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

近一二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显著;③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温馨提示]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最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具体领域

具体影响

自然环境变化

自然资源

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自然灾害

加剧暴雨、干旱、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生态系统

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生产、生活变化

农业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业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社会经济变化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

两大系统发生紊乱,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影响人类社会

人居环境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人类的居住空间减小

人体健康

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该漫画反映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企鹅将会失去生存的家园。

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应用体验不可少———————

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

古生物学者在下图的台湾海峡发现了生活在两万年前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

读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造成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气候变暖

C.森林火灾D.气候变冷

2.两万年前,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在上图所示虚线区域生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B.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C.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D.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解析:

1.B 2.A 第1题,根据题意“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

”环境变暖导致环境变迁无法适应而死亡。

故选B。

第2题,根据图示位置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说明气候变暖,并且生活在陆地上,现为海洋。

故选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5.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

3.B 4.C 5.C 第3题,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

由图中可以看出,M时期树生长缓慢,可能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

第4题,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若是人类的影响,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的排放是逐渐增加的,温度应一直升高,这不符合题意,故应为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中太阳活动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5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可能下降。

———————情景导入先思考———————

候鸟有迁徙的习性,但是欧洲国家立陶宛的一些候鸟不再在冬季来临之前向温暖的地区迁徙,而是干脆留下来过冬。

一些候鸟竟然改变了习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

全球气候变暖,冬天温度升高,暖冬现象“诱骗”了候鸟。

———————核心要点掌握好———————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1.D 2.A 第1题,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

正确答案选D。

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正确答案选A。

下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波动上升B.逐年上升

C.先降后升D.直线上升

4.图示气温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岸线变短B.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C.改变区域降水分布格局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3.A 4.D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体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由于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低纬度地区温度与降水发生变化,会导致作物减产;全球变暖,蒸发加大,会改变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最终后果如下图所示。

(2)对工业的影响:

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如下图所示。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缓解气候变暖的对策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解析:

(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30年冰面预测范围比1972~1990年平均范围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据此分析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的危害。

(2)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辟北冰洋航线,从而缩短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航运时间。

答案:

(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一、选择题

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

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火山喷发       B.臭氧层变薄

C.全球变暖D.酸雨

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强预报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

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

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D.波动上升

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变化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D.降水量的变化

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7.下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

选C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9.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

8.A 9.D 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A。

第9题,羊八井地热温度取决于地球内能的释放,其高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升高。

下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发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造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若我国大陆地区气候由湿润期向干燥期过渡,则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昆仑山南坡的雪线将逐渐降低

B.柑橘的生长北界逐渐北移

C.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地面积扩大

D.我国气候年内变化显著

解析:

10.C 11.D 第10题,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湿润期水汽增加,自然带数目增多,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但要注意合理开发;干燥期应积极营造防护林,避免沙漠扩张。

第11题,气候湿润,降水增多,雪线降低,反之升高;柑橘的生长、森林面积与热量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部的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强劲时,湿度大,降水多,气候湿润,冬季风强劲时,湿度小,降水少,气候干燥。

二、综合题

12.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

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1)题,结合图示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各数字的作用或结果。

(2)题,大气中CO2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CO2;另一方面是由于毁林造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

第(3)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从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人们保护大气的意识等措施来回答。

答案:

(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13.[加试题]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

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

试说明理由。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至少列举3点)

解析:

(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

(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

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述

(1)概念:

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巧学妙记]

“五五”数字法记忆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分类

“五”大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五”种分类:

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不同阶段的特征

人类文明

主要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提升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含义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相对人类需求不足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整体性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水热资源充足,因此动植物资源丰富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衡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量多、水分多

因地制宜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河流既有发电、灌溉功能,又有航运、旅游的用途

综合利用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所有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煤炭为例

能源时期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初到现代

发展背景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人们一直以地球上分布广泛而容易获取的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石油消费量增加

煤炭地位

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在能源中,居优势地位,其开发利用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

主要能源

木柴、水力

煤炭

石油、天然气

三、能源资源及其分类

1.概念:

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

2.分类:

能源资源的种类很多,对能源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很多,同一种能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属于不同的类型。

分类标准

分类

举例

按形成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热、核能、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按使用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海洋能、沼气

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能

非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按转换分类

一次能源

以上所列能源,除沼气外均为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电能、焦炭、煤气、蒸汽、汽油、沼气……

———————应用体验不可少———————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

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

A.具有区域差异性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多用性D.具有资源的整体性

3.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解析:

1.C 2.A 3.D 第1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第2题,我国天然气的分布不均衡,这说明天然气资源具有区域差异性。

第3题,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因此在对其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如下表所示: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赖度

较大

减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水、土壤、生物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

A.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扩大

2.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